中国作家库 >> 其他   

也说教改

作者:丁铭春 阅读:1775 次更新:2021-12-22 举报

                 也说教改   


           作者/丁铭春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纵观中国百年教育的改变与革新,我们在对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的同时,更要对当下教育质量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深刻的探讨。教育质量的优劣决定一个国家文化和经济的繁荣与否。教育成果是检验教育质量的标尺。

       中国教改始终在路上,走走停停、彳亍徘徊。站在宏观的背景下来审视,与中国历史的轨迹何其相似! 让我们把目光投放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看一看一百五十多年以来,中国教改沉重的脚步。

     一八六二年,洋务运动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兴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这是清王朝大厦将倾前夜自我拯救措施的一部分。犹如一艘行将搁浅的破帆船装上了新罗盘,却仍然是昏庸无能的舵手、腐朽的船身、千疮百孔的帆,在猛烈的海风和汹涌的骇浪中驶向覆没之将临。但其客观上毕竟向现代教育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对现代教育的普及也是功不可没。

       其后,一八九八年六月,戊戌变法开始。光绪帝按照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就包括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这无疑再次吹响了向现代教育冲锋的号角。

      再后来,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旗帜鲜明地向传统文化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然而,就像对任何事物的绝对化处理,都必将导致相应的后果一样:猛药治疗肠胃疾病导致肝脏功能下降;“化疗”的结果导致癌症病人脱发及其它并发症;“激进疗法”的经济改革最终导致前苏联经济崩溃,国家解体。中国教改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的激进主义,导致国人传统文化的脉搏被逐渐掐紧,并最终行进到了被抛弃的边缘,这是有目共睹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五四运动前的中国教改,是黑暗中闪烁的一点荧光;是茫茫戈壁上惊现的一朵奇葩;是千山万仞中劈开的一线道路。至此,中国教育虽然还无法改变总体格局上的僵化与稀缺,落伍与孱弱。但中国历史上从不缺乏“敢为人先”的变革之士,他们总是在民族和历史的紧急关头凌空闪现,以鲜血为武器,冲杀和拼搏;用生命做挽歌,呐喊和发声。直到把“现代教育”的旗帜高高地插在中国教改的蒸汽轮机上。目的极其明确,摆脱束缚,劈波斩浪,开辟新航路。路标上醒目地镌刻着:学习西方文明,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求得彻底地对中国教育脱胎换骨的改变与革新。以今人的目光客观来评判,即便其弱化,或者说部分丧失了传统文化之根,隐痛和副作用到今天也已显露无遗。但其对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积极意义,在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当下来看,也毕竟还是利大于弊。

     建国后,新中国一穷二白办教育是不争的事实。在硬件设施上,新建或扩建原有学校,改造废弃的工厂、庙宇、以及其它凡是能够变成学校的楼堂馆所,在满目疮痍的战后中国因陋就简,如雨后春笋般屹立起来。在有些特别穷困的农村,几块土坯或砖头搭上一块木板,就成了临时桌椅。把锅底灰涂在墙上,黑板就有了。这些硬件设施的解决,还相对较易。难就难在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某些地方竟然到了凡是“识文断字”者均可登上三尺讲台。合作社或生产队里只要“喝过点墨水”的,哪怕正在赶车扶犁的,也可以放下牛鞭执教鞭。这种情况在部分农村甚至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但“全民教育”的丰硕成果和完整的教育体系业已形成。虽然受到了十年“文化革命”的冲击,受到了教育课程和内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但中国教改就如茧中之蛹,总能在春风的召唤下破茧而出。

图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中国找到了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发动机。随着国民经济步入快车道,中国教育也一改此前为政治,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宗旨,调整到使之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锋和后备军。然而,时至当下,我们必须看到,教育改革一直滞后于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顽疾却依然存在。

       我们的“科教兴国”目标不可谓不高远;我们的教学大楼不可谓不光鲜;我们的教学设备不可谓不先进;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不可谓不与时俱进。但我们人才产出的比例和质量又如何呢?如果说,人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定论,那么追根溯源,我们的教育是否出在了“人”的问题上呢?如前所述,从只需斗大的字识得一箩筐便可“代课”或“民办”,到逐步过渡为正规“师范”毕业的当教师,其间的过程是漫长的几十年。让我们在现实面前再稍稍驻足,看一看近些年来升入普通师范院校的“生苗”的素质如何?我这里要强调的是,由于社会上拜金主义风溯的影响,由于其它诸多行业相对于教师行业收入更加丰厚,这就使得优秀的“生苗”向那些行业靠拢或扎堆。我们从每年各大专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和生员走向上便可得知,人是“现实”的,教育的“现实”当然也概莫能外。

      事实摆在面前,“现实”发人深省。

     欲善“教育”其事,先利“教师”其器,已经成为教改的重中之重。只有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才能打破教改的瓶颈。中国将来的教育才能硕果累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才能后劲十足。我们不妨管中窥豹,以当下现实版的中学生作文写法为例,从中不难窥出其千篇一律及假、大、空、旧、抄的严重程度。

      中学生的作文开头往往都是一个漂漂亮亮的大排比句,语言极美。可是往下读却有一种撕裂的感觉,上下不搭或与主题无关,且语气语句不通,而且越往下读越如坠雾里,不知所云了。连最起码的语言基调都无从谈起,更何谈说真话和表达真情实感呢?就好比一个人同时发生了两种迥异的声音,前后讲出了水平和风格判若天壤的话。或者更恰当地说,是头戴王冠,蔽衣遮体。因此,孔庆东先生的批评不无道理,他说很多大学生应该重回小学学习习作。

     上述情况绝非个案或危言耸听,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什么样的模子托出了什么样的坯”。解决的办法说起来简单至极,也不厌其烦地喊了许多年,“提高教师素质……”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我们只要看一看我们人才的摇篮里此前和现在正在上演的“公开课”就一目了然了,这样的公开课也还在继续上演着。老师是导演兼主角,学生是配角,听课的领导们衣冠楚楚正襟危坐,明知扯皮,却乐此不疲当听众。浪费国家资源浪费老师精力浪费学生时间!可笑乎?可气乎?可悲乎?更为可恨的是,它把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变成了表演的道具和造假的工具。一切按既定安排,无情地扼杀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把他们小小的纯洁的心灵涂满了污垢。我们的人民教师,于心何忍?我们的人民教育,到底怎么了?这样所谓的公开课,这样的公开的秘密,这样的为了晋级而必做的花拳绣腿式的表面文章,还要做多久呢?

      还好,我们的教育制度正在慢慢发生改变;我们“科教兴国”的口号正在次第变成行动;我们教育的利好政策正在先后出台;我们的民族之根传统文化正在回到我们的身边。

     打破教职终身制,提高教师工资,能者上、庸者下。择师范围不断扩大,全面网罗人才,为有兴趣的,有志于教育事业者,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机会,环境和平台。

     如此多管齐下,距“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这一世纪工程竣工之日定将为期不远。教育质量转化为教育成果,教育成果转化为持续的文化和经济繁荣也定将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

丁铭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辽源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辽源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南国作家学会副主席、东辽县作家协会主席;东辽县政协常委;结业于鲁迅文学院十期少数民族作家班、鲁迅文学院首届吉林省中青年作家班、鲁迅文学院吉林省作家协会骨干作家培训班。作品发表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萃》《吉林文评》《吉林日报》《协商新报》《城市晚报》《吉林文学作品年选》《延边日报》《文坛风景线》《中国作家文学作品选》《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关东周末》《黄河文艺》《栖霞文艺》《绿野》《作家周刊》《关东文学》等。上百篇作品选入各类文集和其它文学书籍。2014年出版省作协专项扶持作品散文集《秋晨山行》,省作协副主席兼创联部主任张顺富和省文学院院长韩耀旗共同主持召开该书研讨会。

上一篇: 驿道古村石头寨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