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高:章丘危山兵马俑
危山,因二十八星宿中的危星而得名,是一座孤耸于平原之间的丘陵,海拔不高,只有205米。
危宿,为月,为燕。是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中北方第五宿,居龟蛇尾部之处,故此而得名“危”。危者,高也,高而有险,故危宿多凶。如:战斗中,断后者常常有危险。
《史记》:“北宫玄武危虚,齐之分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用“危”命山之名,正好警策修行者精勤用功,早成佛道。
古代的危山古木参天,庙宇成群,碑碣林立,历史上曾有“小泰山”之誉。据资料所知:当时有宏伟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汉代。盛于明清。碑载:宋神宗、明弘治、清光绪年间多次重修危山寺庙。
早在宋神宗年间,危山便为“章丘八大景”之一,并有供奉祭祀泰山奶奶的“花朝节”和尊崇祝贺“少昊皇帝之诞辰日”的两次“香火会”。
庙会是华夏先民的一种交流方式。多设址于山丘、寺庙集中的区域。一般是在春秋两季气候宜人,风淡云轻,而又是农闲时节,届时,四方商贾云集,百货土产汇聚,赶会之人摩肩接踵。
危山的庙会一年设立两次,庙会会时在春夏之交的农历四月初八和九月的重阳节,会期分别设10天。慕名远道而来赶会的客商来自天津卫、北京、苏杭二州、青岛、济南及当地的四方百姓。庙会上人山人海、势如涌潮。当地曾有“北京城,天津卫,不如来逛危山会。”的民谣。
危山有“圣井”,元音寺所在的圣井镇,亦得名于此井。相传隋朝末年,天下大旱,危山一带三年不雨,百姓苦不堪言。一天,来了一位圣僧,哀百姓疾苦,于是,振锡卓地,泉涌成井,百姓感恩,呼为“圣井”。
斗转星移,圣僧不知何处去,留得甘甜育后人,取之不尽的大悲之水,仍在滋润着世人的心田。
与乡人在圣井旁闲聊了一会儿传说故事。他说:圣井,离山顶已经不远了,虽然地势挺高,但,水位很低,你看,离井口也就几米,到了雨季雨大的时候,井水就会扬(溢出)出来,顺着(山)坡往下走(流)。
双手扶住井沿,俯身井口,只见井水澄澈,波光粼粼,犹如深邃的眼眸,在浅夏的凉夜,让人掉入深情的井水。
乡人拿起一个小洋铁桶,看上去,像是用旧饼干桶自制的,在水井里打了一桶水,“尝尝,甜吧?”果然有些许丝丝的甜意。他微微的笑着,将剩下的水倒入一个陶罐中,又放下桶去打水。看着他那笨重的陶罐:“用个塑料桶多方便,又轻巧。”“嗯,不行不行。用塑料桶就把水弄坏了,就不甜了。”谢别乡人,缓缓上行。
危山半山腰的陪葬坑是山东地区首次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兵马俑坑,是汉代考古的重要发现。看过陕西西安秦兵马俑,咸阳汉兵马俑,早就听说山东也有兵马俑,此行得偿如愿。
危山上的兵马俑博物馆,正在完善发掘。共发现有汉代陪葬坑三座,其中,一号坑为车马俑坑,二号坑是与墓主人生活有关的俑坑,三号坑有石棺与木棺,以及陪葬器物。
据说,村民在搞绿化挖树坑时,发现了“石头”马头。他们好奇,继续挖掘,当一张面目模糊的古代人脸露出地面时,他们不再挖了,感觉像是古墓里物件。于是,赶紧跑下山去向县政府汇报了。后经发掘认定是汉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在全国已出土的兵马俑中,这组兵马俑的规模、结钩和意义上仅次于秦始皇兵马俑、陕西咸阳杨家洼兵马俑,堪称我国第三大兵马俑。
在咸阳杨家洼、徐州狮子山见到的兵俑服装与危山兵马俑身上穿的都是同样的战袍。汉代的戎服在整体上沿袭了秦朝的模式,士兵们身穿名为“禅(单)衣”的袍服,戎服的裤子称为“诏”,十分宽松,便于行军打仗。看上去,我总觉得有点像在邯郸见到的“胡服骑射”,都是将军队中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逐步改为衣袖短窄的装备。只是在形体的大小和身高上,汉俑与秦俑的写实相比要小很多,但汉俑更多的是,体现出了楚汉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
危山古称无影山,旧时在玉皇阁东南面,有一奇石,每至夏至午时三刻,人立石上无影,武源河、巨野河绕山而过,是堪舆学认定的极佳风水。加之危山以北是东平陵,乃两汉重要城池,汉时相当繁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优越条件,使得许多达官显贵趋之若鹜,死后也厚葬于此。
危山的元音寺是全国第一座以元音老人法名来命名的寺院,是一个传佛心宗,清净庄严的道场。
元音老人,俗名李钟鼎,法名元音。元音老人荼毗后,其门下李长吉居士将整座危山土地征用下来,发大愿重修古寺,广利有情。所修造的元音塔将供奉元音老人的舍利。元音塔采用唐朝建筑风格,平面八角,地上12层,塔高65米。12层分别供奉《圆觉经》十二大菩萨,即:十二圆觉菩萨。
从山顶俯瞰,触目的是一层层的黄沙,几片岁月留下的茂密松柏林,不规则的分布在山坡上。正在绿化的栽种的小树苗,刚刚伸直腰身,摇曳着翠绿的小小叶片;远处,是车流穿梭的国道。这寺院与俗世咫尺之间。
相对于五大岳山、五大镇山旳雄伟,四大道教名山、四大佛教名山名气,黄、华二山的险峻,太行、秦岭的绵延,危山,都是显得毫不起眼。然而,正是这毫不起眼的小山,却在中国千年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引来千百年墨客骚人的低吟浅唱、流连忘返,这,大概能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了吧?
刘学高,笔名长风;号流浪行者。沿徐霞客之足迹,寻马可波罗之行踪,追唐玄奘之佛影儿,四十六年来走遍四野八荒,于六合之下,尽行华夏及周边诸多国度。停止写作三十一年,公元二零一八年春,重拾拙笔,开始涂鸦。
上一篇: 网传流浪大师沈巍将结婚?女方是作家晓晓,网友:好想去流浪
下一篇: 石昌林:你好,青春(纪实文学)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