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闭关出关大讲经书,鸡足山中开单接众
虚云萧古岩在西安嫌吵闹,就去了钟南山,正好赤山法忍法师也来到了钟南山,于是他们两人又结茅同修行。虚云萧古岩在钟南山茅棚中入定修行了一段时间,到这一年的下半年又来到了巍峨挺拔的峨眉山。峨眉山的僧众热情接待了这位到印度取经学习回来的禅宗大师。四川峨眉山离云南不远了,虚云萧古岩想起了云南的鸡足山,就到云南一带开讲佛经,传播佛法,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做点事情。这是他开悟后首先要做的事情。
虚云萧古岩过去讲经都是偏讲,是在别的禅宗法师讲过经书后,他进行补充和点评,还没有像玄奘和宝志他们那样四处讲经说法。这回虚云萧古岩独当一面,独立开讲了。为了讲好经书,他先到昆明福兴寺闭关,好在与世隔绝,十分宁静的环境中,将他看过学过的经书在脑子里梳理一下,以便今后讲经时,讲的精彩些,能够打动听众。
虚云萧古岩是个聪明人,自幼读书就过目不忘,总能铭记在心。禅定中虚云萧古岩把自己游览参访过的各大寺院,以及在印度众多寺院参访时接触过的许多经书,像过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用他在南京净成寺与杨仁山居士讨论研究的《因明论》的逻辑推理经书的主旨观点,用语言艺术的素养,生动形象地传述描摹经书的深刻内容,分析讲解经书的深刻意涵。
虚云萧古岩后来出关了,便离开昆明福兴寺,去了归化寺。他在归化寺开课讲了两部经书,一部是《圆觉经》,一部是《四十二章经》。虚云萧古岩告诉听众,《圆觉经》一万多字。他希望大家多看多念,反复阅读,会有很大收获的。他说读《圆觉经》就是要读透弄懂如何修行,解决修行中的疑难问题。《圆觉经》的全称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所谓“修行”,就是修心,就是佛教所提倡的一个“戒”字,要戒心戒行,用这个“戒”字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戒掉自己身上的一切不好的念想和行为,要有善心,以慈悲为怀,做善良之人,行善良之事。一个僧人善待众生,也是善待自己,这叫做回向。你笑脸对众生,众生也会笑脸相迎的。一个佛教信徒,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怀着“虔诚”之心去读经书,方能修行成功,不然将会一事无成!虚云萧古岩说,修行主打的疑难就是戒心戒行,也就是佛教的四大仇敌:名、利、权、色。一个佛教信徒,必须不为名,不为利,不谋权,不近色,诚心笃意地善待他人,普度众生。
虚云萧古岩讲经的现场听众很多,远近大小寺院的僧人都慕名来听虚云萧古岩禅宗大师讲经书。虚云萧古岩首先讲了《圆觉经》。他开讲头头是道,总能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深深地吸引了广大听众,打动感染了广大听众,受到了广大听众的一致好评和赞赏。
虚云萧古岩讲经的消息不胫而走,传的尽人皆知,前来听讲经的僧人很多,而且有许多民间信佛的信众来听讲经的也多。他们都是慕名前来听德高望重的禅宗大师虚云萧古岩讲经的。虚云萧古岩看看门庭若市的阵势,大多数又都是刚入佛门,道行不深的信众,就决定讲《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经书,阐述了早期的佛教教义。《四十二章经》不像一万多字的《圆觉经》和六万多字的《法华经》那样长,仅仅是从许多经书中提取编辑的四十二句话,平实无华,浅显易懂,篇幅也短。
虚云萧古岩告诉大家说《四十二章经》中的四十二句话实际就是一部编辑翻译的“妙抄”,以极其平实的语言阐述了佛教的最基本的教义,重点讲了佛经中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虚云萧古岩说,布施是六度之首,信佛修行,就要乐于布施,要以物质去帮助人,从精神上帮助人,不要放纵自然,才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人
虚云萧古岩把佛教的六度,都一一地做了分析解释,他的逻辑推理严密,阐述的语言生动形象,举例贴切,听众听得清楚明白,轻轻松松地就理解接受了。
虚云萧古岩禅宗大师演讲结束了,前来听听讲经的僧人,都纷纷请求拜他为师。虚云萧古岩是在国内第一次收徒弟,一下子就收了三千弟子。这样德高望重的虚云萧古岩禅宗大师的名分也就传开了,传的沸沸扬扬,尽人皆知。虚云萧古岩成了佛教界的名扬海内外的著名禅宗大师。
虚云萧古岩又去了云南筇竹寺。筇竹寺是以生长形态独特的竹子而被称为筇竹寺,是昆明的名胜古迹也是佛教圣地。这座云南最著名的禅宗寺院,掩映在那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纵深的林木中,山岚清气裹着云雾沿着山峰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更让虚云萧古岩惊奇的是筇竹寺的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与众不同的文化。筇竹寺的匾额和塑像别具一格,既不是皇帝的御赐,也不是名人大家的书法题词,如“筇竹做杖玉案移,傅寺清嵐云雾卷”,“白象呈祥千秋雪,犀牛衣房竹传奇”,这些匾额朴实无华,也十分生动形象。至于那五百罗汉的塑像更令人称奇叫绝。这些塑像是清代民间泥塑大师黎广修师徒经历七年泥塑起来的。这五百罗汉经过他们的精心塑造,面容形态,姿势动态各不相同,千差万别,却又栩栩如生,神奇绝妙极了。
这回虚云萧古岩真的是大饱眼福了,他顿时对这形神各异的五百罗汉油然而生敬意,情不自禁地拜了又拜,他也感慨万千,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虚云萧古岩在筇竹寺没有讲经,因为他收的徒弟多,所以他在筇竹寺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戒。由于虚云萧古岩的名声大了,大理的张提督就邀请虚云萧古岩禅宗大师住持三塔崇圣寺,并在崇圣寺开课讲《法华经》。
虚云萧古岩说,《法华经》有六万多字,讲的就是怎么修行修持到三界外,达到不在五行中的精神境界,那样人人身心愉快写意自在。佛教信徒要积德行善,以慈悲心修身养性,以佛的智慧普渡成千上万的芸芸众生。这是释迦牟尼晚年教诲我们的,他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圆满觉悟的佛,关键是人们怎么样去修行?佛的承载很普遍,一切时间,一切地方都有佛,修行时要以慈悲之心熄灭心中的欲望和烦恼,想众多佛一样以慈悲修身,通达大智,到达彼岸,努力去普度众生。
虚云萧古岩说《法华经》又叫《妙法连华经》,它与《四十二章经》不同。《四十二章经》是编译的其他经书中四十二句话,每句话阐述一个意思,归根到底还是要以慈悲为怀,要用善心去帮助他人。而《法华经》除了他前面讲的意思外,整个六万多字中,举了一个一个事列,讲了一个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讲了一种道理。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求佛门弟子要有奉献精神。在自己的工作或是生活中遇到事情要以菩提心以慈悲为怀帮助众生消除烦恼,清除痛苦。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宋代一位释迦先生住庐山寺,精通经书,为人勤政廉洁,遵守佛教的戒律,他读《法华经》时,常常听到空中有弹指的赞叹声。释先生还是坚持读经,觉得船在浪中,后又到达了彼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经要专心一致,连佛都感动的弹指赞叹了。
虚云萧古岩这次是在云南一带活动的,当然他想到的就是那个鸡足山了。他既是崇圣寺的住持,也成了鸡足山的寺庙的住持。鸡足山也是云南有名的佛教圣山,然而这里的寺规有点不近人情。寺院就是让众生、和尚等人参访学习,敬拜祈祷的,却规定外僧不挂单,这条规矩必须改掉,于是虚云萧古岩就开始开单接众,回复加叶道场。虚云萧古岩又着人在山中寻得一所院子,就命名为钵盂庵。虚云萧古岩就在钵盂庵住居修行悟道。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