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诗词   

走在浙里(2)

作者:俞志华 阅读:178 次更新:2025-03-22 举报

走在浙里(2)


 河姆渡,“双鸟朝阳”布谷鸟叫出栽培稻

俞志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姚河姆渡,我仿佛在新石器时代和先民重聚一起,在部落的茅屋里,听你讲一座由布谷鸟唤醒的古老农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的秀水,分割水乡的斑驳,一条河守望出一个农耕王国。河姆渡,生命之巢,七千年的不移,一双赤脚踏出一块炎黄子孙远古文化的发祥地。


 

    剥开时间的层层折叠,泥土的丝丝纹理,我在地下深看到一对鸟向阳而生,听到布谷鸟的歌谣唱出地底下民之根一株稻的香韵。我仿佛看到自己在新石器时代和先民重聚一起。用空灵的互动,听河姆渡水的脉搏在江南水乡跳动,打开心扉,讲一座几千年遗址的阵旧。


    你告诉我,来时这里是小山森林,湖泊沼泽,溪流河网,用干栏式建筑,临水而居。这种“长脊、短檐、高床”的茅屋,上住人,下饲畜,既通风防湿,还御虫蛇攻击,冬暖夏凉,宽畅舒坦。


    你说,盖房用销钉栓的木作技术,榫卯结构,企口拼接。我说,你把中国出现榫卯的时间,从金属时代前推了3000多年,借葱茏古木拥抱,解开草衣,触及风调雨顺的土地,定格了岁月的传奇。


    你说,那时已有你们自己的部落。有古井、埠头和祭祀广场。崇拜鸟,崇拜太阳,用象牙雕刻“双鸟朝阳”。是的,我看到了这一原始艺术精品,正面中间阴刻5个同心圆,圆的上端刻有熊熊的火焰纹,两侧各有一鸟拥着太阳。我也告诉你,你们的“双鸟朝阳”,追逐着寄托和向往,现被仿刻在巨大的蝶形石上作为遗址的标志,屹立在河姆渡,成一种信仰,强壮子孙的筋骨。


    你说,你们已农耕栽培水稻。木耜、骨耜、穿孔石斧、石刀是你们的农具;石磨盘、石球、舂米木杵是脱壳的工具。是的,我看到了你们留下的稻谷还留有芒刺,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你们的人工栽培使余粮屯积成为可能,这是世上最古老的稻作,改变了中国栽培稻从印度引进的传说。这里发掘出的颗颗稻米,流淌着你们勤劳、智慧、汗水和血液,汇成中国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你说,为避咸潮还挖井蓄水。我看到,遗存的木架方形井,显示你们7000年前已掌握凿井技术。从遗址中我也看到,你们用木舟从地面走向水域,或渔或猎,还饲养家畜,从出土的遗骨推测,猪、狗、牛已被驯养,肉在火中升起袅袅炊烟,一种舌尖上的味道供今人回味。


    你说,你们用泥制陶,釜、罐、盆、盘、钵、豆、鼎,还将实景、意象、图腾作精湛的雕刻。我看到了体态肥胖的陶猪,看到了陶灶,形似簸箕,内壁有3个乳钉状足,可安放釜。你们陶器的刻画艺术,太阳、月亮,花木、鱼鸟,简洁朴实,生机盎然。你们的陶艺,留下言辞之外古朴的底色,将文明又推进了一步,依稀可见一首诗的凝固。


    你还说,用纺轮、卷布棍、梭形器开始了手工编织;用玉和莹石制成璜、管、珠、环、饼;用兽类的牙、鱼类的骨制成装饰品;用陶埙、骨哨吹曲。我也感受到,一踏上渡口,仿佛听到你们吹奏的远古乐曲。当脚粘上这七千年前的泥土,感知到了那段地底下的秘密。听着你的谈说,我更确信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起源,也是7000年前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的起源。


    布谷鸟衔来一粒稻谷,木耜、骨耜耕出河姆渡金黄的美感;独木舟将一条河不断延伸,江南就栖身在绿洲上的粮仓。


    当我返程踏上渡船,深情回望,看到巨大的蝶形石上刻着的“双鸟朝阳”,在火一样的晚霞下,熊熊的火焰纹散发着太阳的无穷光芒。


    啊,河姆渡,你从地底下醒来,又紧抱起另一场梦!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