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纵横间,是千年文脉的深情凝望!
笔墨纵横间是千年文脉的深情凝望
—— 读《旅粤墨痕・得堂邹敏德楹联书法小辑》有感
“书者,如也,如心之所欲也。” 正如这句所言,邹敏德先生在《旅粤墨痕・得堂邹敏德楹联书法小辑》中,借笔墨将内心对书法的热爱与感悟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与敏德先生多年的交往中,我深切体会到他对书法的热爱已深深融入灵魂。如今,这部凝聚他心血的作品静静躺在我手中,宛如一座等待开启的艺术宝藏,每一页都似在诉说着他与书法的不解之缘,迫不及待地要带我领略其笔下那独特的艺术乾坤。
邹敏德,字钝之(顿知),别署得堂,1962 年 4 月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市团山乡长青村。1981 年 10 月,他毅然投笔从戎,奔赴中越边境那战火纷飞的热土。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身为工兵,凭借精湛技艺测绘山川、凿洞架桥,同时又作为电影放映使者,在光影间传递和平与欢娱。1988 年 8 月,他转战广州军区幼师培训之地,默默耕耘,以副主任之职功成身退。他不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杰出一员,也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的理事、岭南诗书画会第五任会长、天河书画院副院长。此外,他还创办并主理有邻艺社,秉持 “以文会友,与德为邻” 的宗旨,在艺术的田野上辛勤耕耘,收获满园芬芳。
邹敏德先生丰富且独特的人生阅历,无疑是他书法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那些在岁月中沉淀的感悟与情感,自然而然地顺着他的笔端,流淌进了《旅粤墨痕・得堂邹敏德楹联书法小辑》之中,让这部作品散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细细品鉴这部作品,我被敏德笔端流露的深情厚意、专注精神与勤勉不辍所深深打动。
在《旅粤墨痕》中,书体多样,楷、行、篆体各具风姿,其中又以铁线篆为主,其余篆书体为辅。每一种书体都经他深研细磨,熠熠生辉。他的每一笔、每一划,皆是心血的凝结,是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与虔诚敬意。这些书法作品恰似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
楹联书法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它们以字数相当、词性对仗、平仄和谐的上下联为骨架,以语言的精髓与寓意的深远为血肉,勾勒出思想的壮阔山河、情感的澎湃海洋。它们好似一对轻盈飘逸的文学精灵,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外空间中翩翩起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价值观,因书法艺术的独特韵味而愈发光彩照人。
敏德先生在抖音平台上每日发布创作短视频的计划,虽因疫情的冲击而中断,可那段时间里他依然积累了数百幅饱含心血的作品。随着生活逐渐步入正轨,自去年七月一日起,他再度燃起创作的熊熊热情,立下每日书写一副楹联的目标,并选择在微信视频号与朋友圈同步发布,诚挚地邀请朋友们一同品鉴,在自律的驱使下尽情享受创作带来的愉悦。他曾在一幅描绘山水意境的楹联创作中,融入了某次旅途中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使得作品不仅在书法上极具美感,更在内涵上引发观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如今,敏德先生从已有二百余副作品中精挑细选,嘱我设专题以共赏联墨之美。
敏德的楹联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人生智慧。在他的笔下,每一幅联墨作品都仿佛拥有了灵魂与生命。它们或激昂澎湃如狂风骤雨,荡气回肠;或低回婉转如细雨绵绵,柔情似水。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奏响了一曲深情赞歌,让人沉醉其中,回味无穷。
敏德以篆书为舟,扬帆于书法的浩瀚海洋。篆书,这一古老文字的瑰宝,宛如一位远离尘嚣的隐士,逐渐淡出了世俗生活的喧嚣舞台。它那程式化的形态,构筑起一片神秘而深邃的文化秘境,吸引着每一位怀揣宁静、真挚且充满敬重的心灵去探索、去领悟。上世纪末,“流行书风” 席卷书坛之时,敏德却毅然踏上了追寻小篆艺术的漫长征途。他以《峄山刻石》为起点,二十余载寒暑不辍,笔耕不辍。尽管自知尚有诸多不足,但他始终秉持着 “学古而不泥古,尊古而不迷古” 的信念,矢志不渝地追求着书法艺术的真谛与境界。
当我们深入剖析篆书的章法布局,便能清晰地看到李斯《峄山刻石》所呈现的规整秩序之美,以及李阳冰作品在传承中展现出的微妙变化。邹敏德先生巧妙地融合二者之长,在篆书创作里,通过对字间距的精心把控,赋予作品灵动的韵律,使其气韵连贯,犹如灵动的诗篇。他在汲取李斯小篆婉转韵味与李阳冰线条瘦劲特点的同时,不断雕琢自身风格,摒弃过度的曲折,以自然顺提收笔,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质朴恬淡之美。在这长达近三十载的书法探索旅程中,每一次挥毫都是他对篆书艺术的深情告白。终于,他的小篆艺术在岁月的磨砺下,绽放出令人瞩目的独特光彩。
他曾连续两届荣膺广东省书法界的桂冠 ——“南雅奖”,艺术造诣备受认可。近年来,他勇于创新,以小篆之体,融入方扁之笔划,独创出被誉为 “金石篆” 的变体小篆。这一新颖的艺术形式,一经问世便备受瞩目。粤北涂志伟美术馆独具慧眼,将其书写的一首邵谒诗,镌刻于五六米高的巨石之上,矗立于美术馆对岸,成为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线。随后,河南三门峡的黄河石刻文化主题公园亦对敏德的 “金石篆” 作品青睐有加,使之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扬。更令人振奋的是,敏德随后又收到了河北省 “北岳封龙・元氏汉碑全国名家邀请展” 的邀约,其艺术影响力与日俱增。
然而,在世人眼中已然功成名就的敏德先生,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若谷、永不满足的心。他深知我国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广博,深知篆书领域的复杂与多变,更深知自己的探索之路漫长而宽广,没有终点。艺海无涯,真正的艺术大师,总是能如明镜自照,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永远怀揣着一颗追求卓越的心,勇往直前。
邹敏德先生的艺术探索,不仅为书法爱好者树立了榜样,更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扎根生长,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让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在世界舞台上持续闪耀。
此刻,当我们合上《旅粤墨痕・得堂邹敏德楹联书法小辑》,心中满是对邹敏德先生艺术世界的惊叹与回味。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如同一位老友,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艺术的执着。相信每一位用心品味过这部作品的读者,都会和我一样,被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深情与智慧深深触动。
回顾书法长河,诸多经典之作熠熠生辉。以李斯的《峄山刻石》为例,其笔法圆润流畅,线条粗细均匀,如 “玉箸” 般温润挺秀,结构对称严谨,呈现出一种规整且庄重的美感,彰显出秦朝 “书同文” 的磅礴气势与威严。而李阳冰的篆书,在继承李斯风格基础上,线条更为瘦劲,转折处刚健有力,如《三坟记》,于规矩森严中蕴含着独特的个性与张力,展现出唐代书法在传承中创新的风貌。邹敏德先生的篆书,巧妙融合二者之长,既保留了小篆婉转流畅的韵味,又融入自身对线条简洁质朴的理解,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
又如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楷书字体端庄雄伟,气势磅礴。其用笔横细竖粗,肥壮雄浑,结构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劲道而气概凛然,尽显大唐盛世的雄浑气象。相比之下,邹敏德先生的楷书作品虽在风格上与之截然不同,却同样展现出对笔法、结构的深刻理解与精湛掌控,在点画之间传递出灵动与典雅。
这些经典作品与邹敏德先生的《旅粤墨痕》,虽诞生于不同时代,却共同构成了书法艺术的璀璨星河。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对艺术的热爱与感动,在生活中继续追寻美好,让邹敏德先生笔下的墨香,以及众多经典书法作品的魅力,永远萦绕在我们心间,成为滋养灵魂的养分。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