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原创电影文学剧本)
辛 弃 疾 (上)
(原创电影文学剧作,首次发表)
作者 翟 峰(原创)
写在前面
《辛弃疾》这部电影文学剧本,系笔者首部原创电影剧作。初稿于1995年秋完成。曾于2007年元月第一次修改。其间曾数次邮寄相关剧作杂志社,皆石沉大海。于此,该剧本一直沉睡于笔者书斋之中至今,且渐渐淡忘之,故而一直未顾及发表之事。
于今,在笔者年逾七旬之际,为借中国作家库平台首次发表且收藏《辛弃疾》这部原创电影文学剧本,笔者即在2025年春节期间,对该剧作再次进行了修改润色。
笔者通过中国作家库平台首发且收藏《辛弃疾》这部颇耗其多年心血之原创电影文学作品,其实并非有太多奢求,仅愿该原创电影文学剧作首发之后,能够得到崇佩南宋抗金名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诸位迷友或网友,乃至相关方面之读者,能够奢以其些许分享或关注。
而此,对于笔者来说,其分享即使笔者感到满足,其关注即使笔者得以诚惶矣!
当年(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笔者尚系年富力强之龄,借休假期游于山东济南,偶遇一健谈文友,其既系山东历城人氏,又属辛弃疾迷友,经邀与我们四川几位游友结伴而行于济南及历城间。于此,笔者即偶悉且记录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诸多神奇之传: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作为南宋时期著名官员、将领和豪放派爱国词人的辛弃疾,当时即被誉为“词中之龙”。他不仅以其诗词著称,而且还以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坚定不移地抗金信念而一直在朝廷内外与主和派针锋相对。然而,其作为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最终却因刚正不阿地在朝廷内外与主政的主和派处处针锋相对、处处被主和派掣肘,而最终归隐山林,抱憾病逝,时年68岁。宋恭帝即赐谥号誉其“忠敏”,并赠其少师位……。
当时,笔者亦系一位崇佩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大词人辛弃疾的“准”迷者。
何以此说?因为,当时笔者即知: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对于每位坚守维护祖国统一之念的国人来说,应该皆是有其历史和现实启迪意义的。
于此,笔者即萌发创作《辛弃疾》全景全历程式电影文学剧本之念!
而在笔者当年创作《辛弃疾》这部电影文学剧本的过程中,还曾根据辛弃疾之生平背景和主要成就及其传闻撰写了诸如《辛弃疾改词》《辛弃疾抗金》《辛弃疾之临安轶事》等民间文学传说故事,既先后在《民间文学》《大众文艺》《荒原文学》等诸多相关文学文艺刊物和网媒发表,又为笔者早年完成《辛弃疾》电影文学原创剧本提供了相关丰富佐料。
如今,笔者在借中国作家库平台首发且收藏《辛弃疾》这部原创电影文学剧本之前,还特意先后通过百度、AI、Deepseek等相关渐次趋强之搜索形式,专门在网上纵览了已陆续播出的有关辛弃疾的电影或电视剧或视频,并对其作了如下归纳和概析:
A.电影《辛弃疾1162》。该片主述了辛弃疾在1162年的历史事件中,力主驱逐侵虏和实现统一的故事。影片中的辛弃疾,南下说服南宋朝廷北伐归来时,见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后义军溃散的乱状,他大怒遂率五十多骑突袭数万人金军大营,生擒叛徒南归,从而尽显其嫉恶如仇、大义凛然、悲壮爱国之举。
B.《辛弃疾铁血传奇》。该片主述了青年时期的辛弃疾在1150至1161年间之传奇故事。1150年,金将粘得力率金兵闯入南宋城池山东历城烧杀劫掠。辛弃疾在祖父的指导下,阅读汉室书籍、学习武艺,后于1161年进京探查金人军情立功,以此尽显其忠慧。
C.《辛弃疾》短视频。该类短视频或是以介绍辛弃疾能文能武之才干、或是以介绍辛弃疾勇敢正义之爱国、或是以介绍辛弃疾生平成就之背景为主题或主旨的。
虽然,上述已陆续播出的辛弃疾的电影或电视剧或视频,皆系分年度式或分类式。
然而,无论如何,上述《辛弃疾》电影或电视剧或视频,其创作和制作水准或佳或优或良,皆不同程度收到了颂扬南宋抗金名将、爱国词人辛弃疾之益效,皆应值得肯定!
再回过头来接着说前面已提到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对于每一个坚守在维护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是有其历史和现实启迪意义的”这句话。
此即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沃野千里,但其辽沃国土丝毫皆不可丧失,从古至今皆如此。诸如,从汉朝的霍去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之豪迈,再到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壮烈,又到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无奈,尤其是到现代毛泽东“四万万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之壮阔宣言和当代习近平“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之隆重宣告,皆可谓: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块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峦,皆是无数先烈用流血和生命换来的。
当年,辛弃疾因尚未实现祖国统一的抱负而郁郁憾终。
而今,我们虽仍面临国际国内诸多内外部的分裂势力,但维护我们中华民族国度的和平统一,应该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皆要坚定不移做到的!
希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皆应有辛弃疾那样的“辽沃国土丝毫皆不可丧”之爱国情怀,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做“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维护者、守护者!
而笔者多年前撰写、如今改定《辛弃疾》这部全景全历程式电影文学剧本,其主题、主旨,以及其现实意义,皆应在于此,亦必在于此矣!
借此,再次拜托并诚谢诸位关注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迷友或网友奢时阅览该拙作——
(一)
滚滚浓烟遮住了整个画面,画面外传来战鼓的擂动,胡茄的悲鸣。
烟雾慢慢散开,一只战鼓占领了整个画面:鼓锤在鼓面上急速地擂动着……
战鼓逐渐拉远,出现了一大队、一大队强壮膘悍的女真士兵。他们有的在击着战鼓,有的在吹号角……
另一些骑在马上的女真士兵,手持刀、枪、矛、盾,来往冲突。
画面上只见战马奔腾,刀枪互击,矛盾交加,发出一遍眩目的寒光闪闪……
广阔无垠的中原大地,秀美壮丽的高山峡谷,奔腾湍急的大江河流。不过,这时已经面目全非……
成熟丰盈的土地上放牧着女真士兵的峻马。
大江河流星飘浮着女真士兵的战船……
高山峡谷里,一群群衣衫褛褛、面黄肌瘦的汉族百姓,流离在荒野的山道上,他们不时又停下脚来,回头遥望着梦境一般的故乡。
鼓声和胡茄之声渐渐遥远,代替的是一遍悲愤的混声合唱: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枭,山深闻鹧鸪。
依次出现下列画面:
青年时代的辛弃疾和他的祖父辛赞出现在广阔无垠的中原大地,雄伟壮丽的高山峡谷。
辛弃疾和辛赞站在高山之巅,遥久远望,远处是连天的烽火……
辛赞叹道:“壮哉山川!”
辛弃疾面对高山峡谷大声呼号:“可惜只是些残山啊……”
四周是山川的回声。
山岳似乎在摇之晃动,为之变色。
滚滚奔腾的黄河,狂风卷地,尘土满天。
辛赞和辛弃疾立在江岸的一个小土丘上,黄河无言地一泻千里,东流入海。
辛赞叹道:“伟哉黄河!”
辛弃疾对着黄河高声喊道:“可惜只是些剩水……黄河。”
黄河波涛拍岸,为之倒流……
远处是战马的嘶鸣声,士兵的杀喊声,百姓妇孺的哭叫声……
辛弃疾高举双手,振臂狂呼:“苍天……”
天空中阴云回合,电闪雷鸣。大自然的声音配合着辛弃疾的喊叫,好象正是在奏着一首壮严的悲怆进行曲……
映出片名《辛弃疾》
(二)
毫州谯县
一条古老狭窄的街道,县城里除了县衙门和另外几栋院子外,大多都是东倒西歪,七零八落的破房,颓败的篱笆,田野里杂草丛生,一遍荒凉景象……
几名金骑兵挥舞着马鞭,耀武扬威地从街上飞驰而达,马蹄扬起的尘土随风乱舞……
县衙前立着一少年男子沉默地望着什么,忽然传来尖锐的号叫之声和鞭子的抽打之声。
立着的那一少年猛然一惊,马上奋力地向传来号叫之声的地方跑去。
马蹄逐渐远去,号叫之声亦越来越微弱。
那少年双手遮脸,返身跑上台阶。少年用力推开县衙大门,冲进屋去。
两扇紧紧关闭着的黑漆大门,里面传来抽泣之声。
这个少年就是南宋时期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辛弃疾。
谯县县衙后院
中秋深夜,月色遍地,霜华满天。庭院内几株枯树和假山在月光下分外明亮,四周是那样沉静,不过从假山后面却传来了宝剑飞舞的飕飕之声。
青年时代的辛弃疾已是身高体壮,目光有神,此时正在月光下飞舞着银剑。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在一旁指点着。辛赞虽然年过六十,但身体还很强壮。
夜风时不时吹拂着辛赞的满面胡须。辛赞从辛弃疾手中接过剑来舞了几下。辛赞用手指弹了几下剑片,宝剑发出铿锵之声,辛赞长叹。
辛弃疾:“祖父何以不欢?”
辛赞摇了摇头:“光阴似箭,故乡已经沦陷二十多年了,此时此刻,不知有多少南北百姓正望着这轮明月?”
远处传来混声合唱:“可怜今夜月,去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是,兴景东头。”
象玉盘一样的明月在天空慢慢远行,月亮是那样皎洁,好象还能看见翩翩起舞的嫦娥和正在砍伐着桂花树的吴刚……
隔了一会,辛弃疾问道:“那……祖父为何还要替金人出力?”
辛赞将宝剑装回剑袋,目光呆滞地:“唉,真的,我只是一个奴才,可我心里还怀念着皇上啊,也许,有我这样的县官,或许对百姓能有点好处……”
假山遮住了祖孙二人的身影。假山后面传来辛弃疾颤抖的声音。
“那么,二十年来,我们大宋的军队为何还不北伐?”
辛赞略带颤抖的声音:“……何以还不北伐?”
这声音在夜空中显得是那样庄严。隐隐略略看得见祖孙二人相视无言的影子。
几团乌云慢慢遮住了月亮。金风乍起,祖孙二人沉思地望着远方。
此时,夜半寒风阵阵拂来。
谯县衙门内室
辛赞、辛弃疾和家丁辛贵正在收拾行李。
辛赞:“此次上京赴考,可得多加注意,京城里满是金人大官臣员。”
辛贵三十多岁,是个老成稳重的中年人。他听着辛赞的话,连连点头。
辛赞望着离家的辛弃疾等,怅然若失。
(三)
燕历大道上
秋天,一架马车在大道上寂寞地行走……
田野荒废着,满目凄凉……
大路上除了几个逃难的难民外,偶而就只有几队手持刀矛的女真士兵。
马车发出吱呀的声音,辛贵在前面赶马,辛弃疾手捧书卷,坐在车中,看得出神。
马车后面传来马蹄声,骑在马上的是个比辛弃疾大六、七岁左右的青年。他名叫觉怀英,也是赴京赶考的学子。他打了几下马,赶上前来和辛贵赶的马车走到一道了。
觉怀英兴高彩烈地:“幼安弟,还如此用功,你看看美丽的田野,真是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村庄里鸡犬相闻。呵,贤弟看的什么书?”
辛弃疾扬了扬手中的书,又埋下头看着。
觉怀英大所失望地:“啊,孙子兵法,贤弟何以看过这些书? 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我吗,现在是太平盛世,非圣人书不读。”
辛弃疾放下手中书卷:“世杰兄,你看看。”辛弃疾指了指车外。“还说是秋高气爽,风和日丽。荒废着的田地竟然不到一个稼耕的农夫。荒弃的村落早就没有了鸡犬。江山破碎,到而今,难道还只准读圣人的书吗?”
荒寂漫长的道路没有尽头……
觉怀英叹了一口气:“贤弟,难道我就甘愿如此? 康之耻未必就会忘记?不过大宗皇帝倘然无弦,岳将军倘然受刑。 你我还有回天之力不成?唉,我们读书人只有记熟圣人的教导, 以圣人之教去教夷外之人也。”
辛弃疾抬起头来:“那……我们恐怕就不能同路了啊!”
辛弃疾从辛贵手中拿过鞭子,重重地在马耳朵旁抽了一下,车猛然向前一冲,几乎把觉怀英从马背上拉下来了。
大道上是一团飞舞的尘土,觉怀英惊异地看着去远去的马车。
燕京街市
热闹繁华的大街小巷,鳞次栉比的歌舞洒场,商女歌妓的歌声,丝弦管竹之声、悠悠不绝于耳。
穿红着绿的游人,擦肩摸踵。
不时,有被金兵押着的一队队民夫抬着巨大的石头、木方穿街而过。
还有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女真士兵从游人中横冲直闯……
燕山客栈
辛弃疾和辛贵在一间小房里安置行李。
院落里传来吆三喝四的划拳之声。辛弃疾走出门外,外而有几个商人正饮酒作乐。
几个学子模样的青年和几名歌妓在院内另一花架下。石桌上杯盘狼籍,有一学子显然醉了,把一个歌妓抱着乱摸。
另一个年轻的姑娘手抱琵琶,调着音弦,一学子手举酒杯,配合着琵琶的弦音唱起柳永的“东南形胜,江吴都愈……”
唱着唱着,几个学子黯然泪下。
觉怀英出现在台阶上,觉怀英皱着眉头。
辛弃疾、辛贵走出大门。
觉怀英出跑出门外,一阵疯狂的苦笑声跟着传到门外。
写着燕山客栈字样的长旗在风中飘摇。
燕山街市
十字路口,前而传来锣鼓的咣咣声,几队全副武装的金兵手持明亮的剑戟,骑着高头大马在街上往来冲闯。接着是一队金步兵。南宋使臣周必大颤惊惊的骑在马上,旁边有几个趾高气扬的金国官员。
兵器碰闯的铿锵声,战马的蹄声,大卒的呼号声,形成一个威严的场而。
周必大等几名宋朝官员象囚徒一样,垂头丧气地伏在马背。
辛弃疾旁一老人叹道:“这是大宋的使臣吗?”
觉怀英却羡慕地望着眼前这个场面。
人群里甚至有人不自觉地跪下来,什么地方传来一少女压抑不住的抽泣之声。
辛弃疾四处张望,猛然回首,正好和那少女目光对视。
那少女转过身去,离开人群,辛弃疾随后匆匆跟上。
小桥
桥下流水中飘满了秋叶,辛弃疾和那一少女立在桥边。
少女恼恨地:“你为何跟着我?”
辛弃疾一下子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才道:“我和你一样,只是想出来哭一场,我再也受不了啊?”
二人凄然的目光重新又相遇了。
辛弃疾:“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少女无语哽咽……
觉怀英匆匆赶来,那少女见来了人,转身离开了,辛弃疾上前两步想说什么,但少女却顺着溪流愈去愈远了……
燕京郊外
辛弃疾、觉怀英和辛贵在兵营、粮仓、古桥和寺院边走过。
辛弃疾不经意地望着……
觉怀英在一边唠叨不停:“我是不到南边去的,你看堂堂宋使,却如囚徒一般。”
辛弃疾冷静地听着,一言不语,觉怀英自觉没趣,怏怏而去。
偏僻荒凉的小巷,破烂的草房,辛弃疾主仆二人来到屋前,悄声与里面的百姓说着什么,随毕又匆匆离去。
晚上,室内残烛如豆,辛弃疾、辛贵围着桌子在一张素绢上画着什么……
另一音屋里,觉怀英还手持书卷在咏颂。
终于,什么也看不见了,四周陷入一遍黑幕。
燕京闹市
辛弃疾刚从一书铺步出,街上行人纷纷避入屋内,一大队打着征调军与旗号的金兵从远处涌来,倘有躲避不及的青壮年被金兵抓住,拴在马后,马队后面已有一大队壮丁了。
一高大青年被几个金兵追逐着跑上台阶,辛弃疾见状忙上前以身护住那名青年。
辛弃疾:“你们为何赶他?他是我家人。”
那几名金兵见辛弃疾贵公子似的打扮,悻悻而去。
辛弃疾问那名青年:“他们为何抓你?”
青年:“公子,南征啊!皇帝想要打到临安,立马吴山,准备凑集百万大军啊。”
辛弃疾:“……原来如此,我还在这里考什么进士?哼,走吧,壮士可随我一同出城。”
燕山大道
已经是深秋了,树上光秃秃的,虽然还是来时那条道路,不过更加荒穆……
马车在官道上匆匆地赶路……
天空中大雁向南飞去……
车上大道后,青年跳下车来。青年:“辛公子,望你多多保重,后会有期。”
辛弃疾:“可问壮士高姓大名,今去何处?”
青年叹了一声:“在下贾瑞。唉,我们这些穷光蛋有何地方可去,俺有一结拜兄弟,现在山东起事,此去只有投奔他了。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将来也许会有见面机会的。”
贾瑞大步流星而去……
树林丛中
辛弃疾在草地上来回走了很多遍了。
远处传来马车声,辛弃疾不经意地望望,马车越来越近,一阵风卷起车上的垂帘,车上坐着的竟是辛弃疾燕京相遇的少女。
辛弃疾向马车走去。马车里的少女也看见了辛弃疾,车缓缓地停下来了……
二人对视的目光。少女羞怯地低下头。
辛弃疾:“姑娘,你这是去何方?”
姑娘:“我……我再也不能忍受了。我们举家逃向南方,父亲他们还在后面。”
马车顺着大道走了,姑娘回头来看,辛弃疾仍然神思恍惚地立在那里,目送远去的马车……。
(四)
济南四风闸辛室
辛赞已经去世了,厅堂改作灵堂,辛弃疾身披重孝,立在厅堂。香烟缭绕,灵桌上供着“太父辛赞之位。”辛弃疾面对牌位叫道:“我该怎么办?”厅堂里传来回声:“我该怎么办?”
辛弃疾骑在一匹乌黑的骏马上,在田野里来回狂奔,借此消除内心的痛苦。
辛弃疾策马奔上一山包上,怅然远望。
远处里激越昂扬的号角声。
山下,官道上一队女真士兵正向南行发。
落日的余辉撒在山包上,撒在那些行进的金兵身上。战鼓咚咚地擂动起来……
辛弃疾自问:“我该怎么办?”
灵岩古寺
绿树遮日,轻脆的木鱼之声响彻树林……
大雄宝殿,两旁是形态各异的金身佛象。
一个高大,壮实的中年和尚,双手合十,盘脚打坐在大殿前,口中念念有词。
辛弃疾漠然地立在佛前:“我该怎么办?”没有回答,只有颇有节奏的抑扬顿挫念经声。
四风闸辛室厅堂
辛弃疾在内走来走去,辛贵从门外进来将一封书信交给辛弃疾。
辛贵:“公子,这是前次我们解救的那名壮士托人捎来的。”
辛弃疾将书信拿出,匆匆地看着。
贾端的画外音:“……愚兄耿京怨金人征战之与酷,实难忍受,已集结人马,举义旗入东山,现已有从数十万军。我们是大宋百姓,皇帝子孙,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望公子深明大义,起义来归……”
一抹阳光从窗外射进厅堂。辛弃疾步出厅外,外面是辛家阡粨相连的田地……
魏峨高大的庄园……
马廊里怒马成群,厅堂内家人往来如梭。
辛弃疾脑中又涌起另一侧画面。
破碎的山河,峰烟四起;抽泣的少女;无人稼耕的荒凉土地……
女真士兵策马挥鞭,耀武扬威地四处横行。
燕京城内贫苦的百姓,驿道上的难民……
一群群民夫在监工虎视下抬着石头、木方。
铁马金戈的女真士兵吹起号角,敲响战鼓向南方大举进军……
画面逐渐消失,辛弃疾庭然醒悟过来时,四面却是自家高大的院墙,辛弃疾走到墙边,用拳头地击打着墙壁,墙倾斜着,竟象大山一样伏在辛弃疾的身上。
辛弃疾从腰间抽出宝剑大声喊道:“国已破、家裕我何有?”
辛弃疾挥剑向一柱砍去,庄院发出摇摇欲堕的哗哗之声,紧接着是一团茫茫的灰尘……
辛宅院外
乔装打扮的辛弃疾骑在乌龙骏马上。
辛贵手持一面大旗,上书“义师”二字。
下面是手竺各样武器的庄民、百姓。
辛贵将大旗舞了几下,这支队伍缓缓地向远处山林走去……
留在身后的辛宅已是一遍废墟……
灵岩寺
清晨,寺院的晨钟竟响得没有方寸,寺内一参天古柏上几只雀鸟吓得飞上蓝天。
义端手持禅杖,步出庙外,迎着晨光,辛弃疾带领人马来到寺前。
义端:“阿弥佗佛,原来是辛公子,倒吓我一跳,刀刀枪枪的,公子这是为何?”
辛弃疾跳下马来,随着义端走进庙内。
辛弃疾:“大师父,且下金人正到处征集兵马,恐怕又要向南方大举进攻了。”
义端:“阿弥佗佛,我们出家人,出家如同出世,早已不闻红尘中事了。”
辛弃疾:“不见得吧,我上次到燕山,就看见很多佛门弟子被强征入伍,一旦战事发生,恐怕大师父你等也不能幸免。”
辛弃疾见义端心有所动,又忙道:“象大师父这样的武艺,又加上熟读兵书,难道还怕谋不到一个出身,何必终老空门。如果迟了,金人大兵一到,恐怕就没有完巢了。”
义端以掌猛然出击桌子:“他妈的,拼出去了,要想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泰山 天平军营帐
苍茫的云海,山上是高大的松柏,岩鹰在悬涯边盘旋,直下山底的瀑布,声潮澎湃……
山下一帐棚内设着义军的中心大营。
营内,十几名义军将领正围坐一桌讨论军情。
义军统帅耿京四十多岁,一身农民打扮。
辛弃疾手持印信,严峻地立在耿京后面。
贾瑞、李铁枪、义端、张安国、邹进等人随桌而坐。
士兵们进进出出,可以看出义军的纪律是很差的。
泰山 广袤数里的战场
鼙鼓动地,杀声震天……
挥舞战刀的士兵们从画面上一掠而过。
义军战士和女真兵纠缠在一齐。
辛弃疾一马当先地冲入敌营。
辛弃疾的宝剑象银团一样飞舞,金兵在义军的冲击下,象水一样涌开……
荒寂难行的山道,一队金兵小心翼翼地探寻道路。
辛弃疾率领一队人马从林中冲出。
金兵落荒而逃,辛弃疾策马追赶……
胡茄互动牧马悲鸣……
滚滚烟雾中,三军将士齐声合唱:
壮发旌旗拥万夫,锦殚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鋜银胡録,汉箭朝飞金仆姑。
歌声中,黄河岸边,一队忽然出现的义军和防守在江边的金兵混战一团,可以看见辛弃疾在敌群中左挥右砍……
辛弃疾骑在骏马上,骏马在平原上飞奔。
辛弃疾混和在日光中的侧影:定格此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显得无比英俊和勇敢。
(五)
长江 采石矶御营
清晨,金帝完颜亮还在睡梦中,一群金兵已埋伏在其御营外面。
完颜亮被一阵钟声惊起,从床上翻身而起。军营里一遍混乱。
完颜亮从床上取出宝剑,步出营外,还没来得及将宝剑抽出,就被一拥而上的乱军杀死在血泊之中……
字幕:1161年11月27日,金帝完颜亮被乱军杀死,世宗完颜雍发动政变当上皇帝,并对某些内外政策作了改变。
天平军义端营房
房内酒席已残。义端、张安国、邹进正围着一纸文书在传阅。
义端牢骚满腹:“他妈的,我以为到这里来,是大把抓金银,大碗吃酒肉,想不到如此苦?”
张安国:“大师父,苦日子还在后头,自从辛家公子到这里后,大帅就把我们几名兄弟当外人了。唉,真是一言难尽。”
义端愤愤不平地:“他还建议整顿队伍,我熟读兵书,象这支队伍还能整顿好吗?”
张安国:“我们都是北人,辛公子仅向大帅提议投向南边,不知安的什么心?”
邹进在一旁冷笑不止,义端一旁问:“你可曾有什么好主意?”
邹进不露声色地:“主意吗……”
邹进拿进文告:“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草民,你们自己想想该怎么办?”
义端:“你不说,我也知道了。”
三人头靠向一起。三人哈哈大笑。忽然又惊恐地四处张望。三人又端起酒杯相碰。
天平军大营
夜,黑夜里往来巡逻的兵丁……
营房内,辛弃疾独自秉烛夜读。张安国、邹进闯进营来。
辛弃疾警觉地立起来。
张安国大声喊道:“辛公子,帮帮俺们吧。”
邹进前一步道:“我近日得一宝剑,想请公子识别识别。”
张、邹二人强拉着辛弃疾出了营房。
四周漆黑一团,营房柱子上一红灯在风中摇曳不停。
一黑影悄悄地溜进了辛弃疾的营房……
那一黑影直奔辛弃疾房内床前,黑影在床上枕头下摸索什么。
天平军中心大营
灵京面露愠色,站在桌前,屋内其余几名将士脸色严峻。
张安国在一旁葱恿地:“大帅,象辛公子这样的人怎样信得过,祖父作过金人大官,此次又是和义端一起来到,我看,干脆把他干掉。”
耿京沉思很久:“……辛公子能够抛去荣华富贵投到义军中来就不简单了,但是跑了义端,丢了大印……问题是很严重啊!”
刚知道消息的辛弃疾从营外赶来。
辛弃疾:“大帅,给我三天时间,一定提着义端的头回来,那时再任由大帅发落。”
张安国:“大帅,可不能放了他,这不过是他的借口而已。”
贾瑞在一旁替辛弃疾求情:“大帅,时间紧迫,不能迟缓啊,我等愿为辛公子作人质。”
帐外,辛弃疾的乌龙峻马昂首长啸……
山道
树石林立,荆棘丛生,崎岖难行。
山路上,义端躲躲藏藏的走着,不时又惊恐地回头望望四周。
心急如焚的辛弃疾在后面跃马追赶。
黄昏,走累了的义端一屁股坐在草地上,忽然传来马蹄之声,义端手持扑刀吓得一下子站起。
马蹄声越来越近。
当义端看清来人是辛弃疾后忙招呼道:“好兄弟,对不起,连累你了。我看公子也不用回去吃那份苦了,象耿京那样的农夫还成得了什么气候?”
辛弃疾大喝一声:“叛贼,谁跟你一同走?算我过去没看出你来,老老实实交回印信,给我回去认罪,还可免你一死,如不然……”辛弃疾蓦地一声抽出宝剑。
义端见状,不觉哈哈大笑:“辛公子,你一介书生,也下此海口,刀枪是杀人的玩意,难道也是你所玩的。
义端轮起扑刀,向身旁一树干砍去,树枝被齐齐整整劈断,树叶飘了一地。
义端抬脚朝一巨石踢去,石头轰隆隆直下沟底。
义端潇洒地舞了下刀:“辛公子,看刀。”
一来一往的刺杀,不过两三过回合,义端神色大变,汗流如注,刀法慌乱。
辛弃疾奋力刺杀,义端被逼得节节后退。
铿锵的刀剑声:义端拼足全身力气向前劈去,辛弃疾用剑一隔,将义端的刀打在数步之外。
吓得魂飞魄散的义端转身想跑,被辛弃疾飞起一脚,踢翻在地。
辛弃疾用脚踏住义端胸膛,双手握住宝剑。
汗流满面的义端躺在地上连连求饶:“饶我一命,求求你,你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力大无穷,饶了我一命……唉……”
剑锋对着义端的肚子,越来越近,义端伸手抱住剑锋,血从手上顺着剑刃而下。宝剑终于刺进了义端的胸膛……
晚风吹拂,响起雷鸣般的林涛声……
泰山大营
清晨,一轮红日在湛湛云海里形成壮观的泰山日出,连绵起伏的群山象万倾波涛。
遥相呼印的军鼓,号角之声……
大营前,辛弃疾、贾瑞等十多名将领骑在马上,正与耿京等作别。
耿京:“见到皇上,可把我们北方百姓的心里话讲出来啊!我们时刻盼望着王师北伐。”
策马离去的辛弃疾等,还依依不舍地回头张望了大营房,耿京和众多将士久久地站立着,凝目远望……
张安国、邹进二人作了一个阻险发笑的脸神。
张安国营房
张安国、邹进与几名亲随在一起密约。
张安国嘘了一口气:“辛家小子终于走了,义端如此高强的本事,还败在他的手里,我们真是提心吊胆的过活。”
邹进:“此次定要想个万全之计。”
营内几人挖空心思地思索。邹进在张安国耳旁低语了几句。
张安国喊出了一个心腹,解下佩剑说:“我不再写信了,你把宝剑交给金人,一不做二不休,将我妻室儿女带过去作保。记住,正月十五之夜,营前红灯晃动三下为号,切不可误。”
邹进取出金牌交给那人:“这是大营的金牌,你带上可畅通无阻。”
晚上,一辆马车悄悄地溜出大营。
大营内仍然是那样松散的,没有纪律的样子……
泰山大营
初夕之夜,宴罢的士兵带着醉意归回营房,张安国又用亲随代替了剩下的几名士兵。
中军营门外,耿京杖剑而立,凝思远方。
幻景:建康行宫,宋高宗赵构正接见辛弃疾等人。
赵构兴奋地立于大殿上,大声喊道:“北伐!北伐!直捣黄龙府啊!”
威严的大军,箭上弦,刀出销。辛弃疾等义军将领也在大军前盟誓高呼。
冰雪消溶,春风迥荡,百花齐放,扶老携幼的南北百姓欢天喜地的在人群中寻找亲人。
幻景消除,大营外却是另外一副景象。
黑夜里,大队金兵正悄无声息地前进。
大营附近的雪地,忽然有无数黑影。张安国和邹进立在柱子后面,焦急地等待,一亲随匆匆跑来轻声地:“来了。”
柱子上的红灯笼晃了三下,紧接着是冲天的大火、猛烈的狂风、呼啸的林涛、激烈地喊杀声,最后是一阵天崩地裂的巨响。不久,一切又沉浸在死寂之中……
驿道
一队马蹄在雪地上风驰电闪般奔跑,雪花在马蹄下象尘埃一样四处飘飞……
辛弃疾、贾瑞等在驿道上兼程而行,南宋枢密院使臣王蔺捧着诏书、印信也随同一道。
来到一个关口时,王蔺再也不愿向前走了。辛弃疾只好从王蔺手中接过诏书继续前进。
远处望得见泰山那苍茫的云海、挺拔的劲松了。
不过,泰山下面的军营却静悄悄的,既没有战鼓的擂动、号角的呜鸣,也没有将士们的军歌声……
泰山大营
辛弃疾、贾瑞、李铁枪等沉默地立在大营前。
漫天的雪花飞扬,飕飕的北风呼啸……
辛弃疾等人浑身飘满雪花,动也不动地立着,象十多具银白的冰雕……
大营里已是另外一种场面了,军旗破碎,尸体堆叠,血迹斑斑,烧焦的营房和白雪相互映照。
中军大营前,金兵的尸体象小山一样堆着,看得出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一具靠在柱头上的尸体突然出现在辛弃疾的眼前。
尸体虽然血肉模糊,可还看得出就是义军统领耿京。
辛弃疾等人在营房内踉踉跄跄地走着,一个受伤的人从地上爬起来。
辛弃疾费了很大劲夫才认出是辛贵。
辛贵吃力地:“这一切……,都是……张安国、邹进干的,替大帅报仇啊!”
辛贵倒地死去。
辛弃疾等人立在大营前,只有愤怒和仇恨。
济州城外金营
金营中正举行盛大宴会。金安抚使,张安国、邹进和另外几名金将在举杯饮酒。
金安抚使傲慢地:“张将军,如何? 你此次平步青云就当上了济州知府,知府,这官不小嘛。”
张安国谄媚地:“多谢大人照顾,奴才愿意以死相报。我是早有心投金的,可惜来了一个辛弃疾,此次好不容易等他离开了才下手的。”
邹进:“大人,我们早就和义端师父商量好的。可惜义端虽然是武艺高强,也被辛弃疾杀了。”
金安抚使:“你们口口声声都说辛弃疾,到底他有多大本领? 明晨派人去泰山前埋伏好……”
金营外传来震天杀地的呼喊声。
一阵急急的马蹄声传到营内,几个兵丁气急败坏地跑来,颤惊惊地乱叫:“不好了,大人,宋军来了,辛弃疾来了!”
会宴的人大惊失色,张安国起身想逃跑,几十名骑兵拥进营房,一片刀光见影……
往外跑的邹进被贾瑞手起一刀,砍死在地上。金安抚使举起一把椅子来抵挡辛弃疾如飞的宝剑。宝剑几下就砍坏了椅子,宝剑向金安抚使的咽喉刺去。
躲在角落里的张安国瘫成一团,辛弃疾一把将张安国提起,贾瑞、李铁枪下马将张安国紧紧的捆起。
张安国被横在马前,几十骑马又如飞地奔出金营。
营外,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
大队金兵从后面拥来。辛弃疾将张安国交给贾瑞,从贾瑞手中接过长矛,返身冲入敌阵。
辛弃疾在阵中左劈右刺,如入无人之景。
辛弃疾追赶着远去的队伍,金兵又从后面拥来,辛弃疾转身再次杀进敌阵,敌阵似山崩地裂,最后金兵只有在远处胆怯地张望……
淮河南岸
辛弃疾一行人离开渡船上岸。
辛弃疾策马奔上岸边一山包上,久久地望着北方……
辛弃疾仰天长啸:“故乡,除了北伐中原,我是再也不会回来的,今生今世,只有国家的统一,才是我的心愿!”辛弃疾已是泪流满面。
河水波涛拍岸……。
作者简介:翟峰,汉语言文字写作爱好者、多栖作者、相关领域文化学者,曾先后加入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的四十余年,在二百余家报刊暨网媒发表“正能量”的理论、言论、时评、散文、杂文、诗歌(散文诗)、随笔、小小说、故事、报告文学等类文稿共约四千余篇逾千万字;出版有《翟峰履职笔记》《翟峰博客文选》《艺文杂忆杂议集》《边工作 边学习》等散文随笔杂谈文集,主编有《情系青山绿水蓝天》《为了家园更美好》《绿魂》等生态环保文集,参编有《梨乡魂》《金桂花开》《心碑》等纪实文集,其撰著、主编、参编的文集共约20余部;作品曾获中宣部指导的“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大赛”金奖、人民网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征文一等奖、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散文作家征文大赛”一等奖、市首届文化奖等百余项奖励;原创电影剧作《辛弃疾》系其早年创作的首部电影文学作品,其相关民间传说故事《辛弃疾改词》《辛弃疾抗金》《辛弃疾之临安轶事》等,相继在《民间文学》《大众文艺》《荒原文学》等刊物和网媒发表。
【下期《辛弃疾 (中)》待续——】
上一篇: 滚滚
下一篇: 办公室里的“三只羊”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