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考 (修订版)
《词林正韵》考(修订版)
文/李尚一
内容提要:
自诗词诞生以来,韵书就伴随着出现了。而对《词林正韵》的产生时间、地点以及作者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对《词林正韵》的韵部划分、及其功绩和局限性也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和概括。
关键词:产生、功绩、局限性
一、《词林正韵》的产生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孕育、诞生、成长、衰败的过程。《词林正韵》也不例外。
《词林正韵》出自何人呢?答案自然是清朝人戈载 (1786-1856),字顺卿,一字瞍甫、孟博,号宝士,又号润卿、双红词客、山塘词隐。戈氏世袭家学,尤擅倚声之词。戈载曾任嘉庆年间的国子监典籍,后弃官不做,以词学终老。他在诗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林正韵》出自何时?答案是道光元年(1821年)第一次印刷面世。戈载弃官后,他把《平水韵》进行了大规模的归类合并。即由《平水韵》的106韵(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归纳为十九个韵部,其中平、上、去三声为十四个韵部,入声为五个韵部,计十九个韵部。这就是戈载所说的“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其实就是依据《平水韵》并参酌著名词作改编归类而已。
既然“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这就说明在这之前唐宋诗人填词没有一个是按《词林正韵》填写的。唐宋诗人究竟是按什么韵律进行填写词作的,后人只是推论而已。只因古诗(古风、乐府诗、古体诗)所依据的韵书是不同的,故而唐朝以前的是按《切韵》填词,而唐人填词是在公元732年孙缅所攥《唐韵》的基础上予以调整后,并结合当时当地的语言环境而填词。而宋人则在1008年前依据《唐韵》结合当地当时的语言环境而填词;1008年后依据《广韵》到1252年间,这200多年间结合当地当时的语言环境而填词;自1252 年后宋人依据《平水韵》结合当地当时的语言环境而填词;直至1821年前,即近600年时间词人们都是依据《平水韵》,并结合当地当时的语言环境而填词。这就是人们的改革精神,而且是对诗韵的大刀阔斧地改进。
《词林正韵》在道光元年(1821年)诞生之时,却被视为异类,并且受到了大肆攻击,污蔑之词甚嚣尘上。由于《词林正韵》扩大了用韵范围,而且也符合宋词大部分用韵的范畴,故,填词者便慢慢接受了她,而且影响到清末后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填词论韵之士。至今被词家奉为圭臬。然,这十九部大部分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因为宋人填词用的是《平水韵》,而且没有韵部调整后的韵书,词人只依据当时的读音而进行创作。因此部分词作的韵格不符合《词林正韵》,也就无从谈起什么“正韵”了。
二、《词林正韵》的功绩
自从道光元年即1821年《词林正韵》面世以来,迄今整整200年时间,仍然为世所重,填词者据以为准。《词林正韵》平声中合并了一东二冬、三江七阳、四支五微八齐、六鱼七虞、十一真十二文、十四寒十五删一先、二萧三肴四豪、八庚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分解了十灰、九佳、十三元。而五歌、十一尤、十二侵保留原样。在仄声中合并了上声一董二肿和去声一送二宋;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和去声三绛二十三漾,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和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上声六语七虞和去声六御七遇,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和去声十二震十三问;上声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和去声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上声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和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上声二十哿和去声二十一个;上声二十一马、去声二十二祃;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上声二十五有和去声二十六宥;上声二十六寝和去声二十七沁; 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和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通用。
很显然,东和冬、真和文、身和深、鱼和虞、寒和删和咸和盐、萧和肴、庚和蒸读音有什么区别吗?答案是,没有什么不同。既然没有不同,才应该合并。这就大大开拓了用韵的的宽度,为填词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中华诗词文化的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是入声没有变化,留下了莫大的遗憾。清朝时期的词人虽不如宋朝词人的著名作品多,但也有一些较为出名的词人。如1821年前的陈维崧(1682离世)、朱彝尊(1709离世)、纳兰容若(1685离世)、厉鹗(1752离世)四人的作品,享有盛名,但那时还没有《词林正韵》。著名词作常见纳兰容若部分篇章。
三、《词林正韵》的瓶颈
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曲源于明。自1821年前,根本没有《词林正韵》,唐人和宋人填词却各自按照《切韵》、《唐韵》、《广韵》和《平水韵》根据当时的读音默默的进行了调整,化为了没有韵书的《词韵》,并悄无声息的传递着,应用着。由此不难看出,在当时的语言环境里,语言体系虽未改变,却出现了新的声韵调整,譬如说:调整混韵,合并同韵等等,直到清朝200年后戈载才予以调整罢了。如今,我们来分析一下《词林正韵》的瓶颈在哪里?
(一)首先来看韵部的具体划分情况及其比重:
3.1.1平声2176字分布于十四个韵部:
第一部108字(eng、ong、iong):平声:一东二冬通用。
第二部213字(ang、iang、uang),平声:三江七阳通用。
第三部233字(i、ui、ei)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
第四部198字(u、v)(应有吾u)平声:六鱼七虞通用。
第五部59字(ai、uai)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
第六部176字(in、un、en)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
第七部288字(an、ian)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
第八部210字(ao、iao)平声:二萧三肴四豪通用。
第九部75字(e、o、uo)平声:五歌[独用]。
第十部75字(a、ia)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
第十一部267字(eng、ing、ong)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
第十二部118字(ou、iu)平声:十一尤[独用]。
第十三部51字(in、en)平声:十二侵[独用]。
第十四部105字(an)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
3.1.2仄声2478字分布于十四韵部:
第一部翁庸韵50字(eng、ong、iong):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第二部昂韵144字(ang、iang、uang),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
第三部衣微归韵519字(i、ui、ei)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四部吾虞韵279字(u、v)(应有吾u)仄声:上声六语七虞、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第五部哎歪韵111字(ai、uai)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六部殷文韵163字(in、un、en)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
第七部寒删韵315字(an、ian)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
第八部翱萧韵213字(ao、iao)仄声:上声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通用。
第九部哦喔韵42字(e、o、uo)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个通用。
第十部啊呀韵86字(a、ia)仄声:上声二十一马、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
第十一部英哄韵247字(eng、ing、ong)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
第十二部讴硫韵158字(ou、iu)仄声:上声二十五有、去声二十六宥通用。
第十三部尹恩韵43字(in、en)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通用。
第十四部咸盐韵108字(an)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
3.1.3入声975字分布于五个韵部:
第十五部139个入声字:一屋二沃通用。
第十六部140个入声字:三觉十药通用。
第十七部356个入声字: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
第十八部277个入声字: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
第十九部63个入声字:十五合十七洽通用。
3.1.4词林正韵纳入的字数:
《词林正韵》所纳入字数共有5629字,其中平声字2176字,仄声字3458字。在仄声字中上去声字2478字,入声字975字。平、仄、入声分别占比:平声字占比39%,仄声字占比44%,入声字占比17%。入声字占仄韵字比重:28%,接近三分之一。
(二)再来看各韵部中读音更移的字及其比重
3.2.5读音更移的字数及其比重
第一部易调6字。仄声易调6字。约占4%。
第二部易调17字。平声易调3字,仄声易调14字。约占5%。
第三部51字。平声易调2字,仄声易调49字。约占7%。
第四部342字。平声更音142字,仄声更音200字。约占72%。
第五部34字。平声更音10字,仄声更音24字。约占20%。
第六部19字。仄声易调19字。约占6%。
第七部44字。平声更音易调4字,仄声易调40字。约占7%。
第八部24字。平声更音3字,仄声易调21字。约占6%。
第九部31字。平声更音易调3字,仄声更音易调28字。约占26%。
第十部44字。平声更音12字,仄声更音易调32字。约占27%。
第十一部38字。平声更音7字,仄声更音易调31字。约占7%。
第十二部47字。平声更音5字,仄声更音易调42字。约占17%。
第十三部9字。平声更音3字,仄声易调6字。约占10%。
第十四部37字。平声更音易调4字,,仄声易调33字。约占17%。
3.2.6读音更移字数的总比重
综上所述,更音易调的字数,十四部中共有743字,其中平声更音易调194字,仄声更音易调549字,具体情况如上所述。入声975字,更音易调字合计1718字。
各占比如下:平声更音易调占比9%,仄声更音易调占比22%,入声更音易调100%。更音易调字占总字数的31%,即约为三分之一。
(三)《词林正韵》的瓶颈
以上详细论述了《词林正韵》所纳入字的更音易调的字数以及比例,为《词林正韵》的瓶颈找到了根源。虽然《词林正韵》比《平水韵》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先天性不足,那就是入声字的存在。远在元朝时期,元朝人就把入声字去掉了,编撰出版了《中原音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更音易调字占总字数的31%;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第一部翁庸韵和第十一部英哄韵、第六部恩韵与第十三部侵韵、第七部寒韵与第十四部盐韵应合并而没有合并。 加之平声和仄声中的更音易调字,从比例上看已经达到31%了。也就是说利用《词韵》填词会有三分之一,属不可读之列,这个数字是非常庞大的。这就是《词林正韵》的严重瓶颈之所在。
试想一下,不论多么好的词都要通过诵读才能感染人们,正如中华诗教学会理事金中博士所说:“关于诗歌首先是作为声韵表达的听觉艺术,其次才是通过文字书写的视觉艺术。”听觉才是引起人们感官共鸣的最最重要的途径。闻声起舞一词,就说明了音频引发共鸣的重要作用。没有声韵,抑扬顿挫和铿锵有力,这两个成语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声韵,哪来得抑扬顿挫?没有声韵,哪来得铿锵有力?怎样才能使词作具有可读性,那就是要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华通韵》认真地加以实施。现如今,更为令人不解的是,普通话已经推行近七十年了,仍然有些人不认可,而且这些人都是学着普通话长大的。正如有人说:吃着娘的奶长大,却说奶没营养。更有甚者,竟然说奶是馊了的不如粪土。真是令人费解和痛心。
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长张延龙曾在《再谈宋词用韵》中指出:“前些年,我也坚持过填词要尊《词林正韵》,也误导过不少诗友,真该向他们道歉。希望大家转变不正确的认知,接受新的研究成果。”(引自《老干部诗坛》2022.12.69页)燕赵诗苑的杜肇昆先生曾说:“宋朝人填词的时候,也从没见过《词林正韵》,因为《词林正韵》是在南宋灭亡542年后,才由清朝人戈载于1821年出版而成。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的词作也并没有按《词林正韵》填制,而是依据《广韵》、《集韵》而填,词作依然影响数百年至今。.....因此,要求现代人....填词必须遵守《词林正韵》,....是绝对没有道理的,也是对音韵历史缺乏常识的浅见。”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中仍有大部分人追捧《词林正韵》,殊不知已经远远地背弃了现代国家语言系统,而且仍然执迷不悟,游走在古代人的行列里。如何解决这一瓶颈,有待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四、展望未来
于今,国家已经在2019年11月1日颁布实施了《中华通韵》(简称《通韵》),毅然决然地取代了《平水韵》、《词林正韵》和《中原音韵》。与《切韵》、《唐韵》、《广韵》退出历史舞台一样,《词林正韵》也自然会退出历史舞台,毫无疑问那将是迟早的事。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声韵必须符合各时代的语音系统,否则就写不出句美词优而且韵味十足的词作来。没有《词林正韵》也一样写出绝妙好词,这种颠覆早已被唐宋人所证明。这是毋容置疑的,而且是板上钉钉的事。
欲达到《词林正韵》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一天,任重道远,这就需要各个部门统一协调,目标一致才能达到。譬如说,各类媒体机构、诗词机构,包括各大文字出版机构、各级各类学会、协会、诗社、微群等,步调一致,目标一致方可。任何一个公民也应该与国家意志相向而行,而不是逆向而行。一旦《词林正韵》象《切韵》、《广韵》一样,退出历史舞台时,词林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那将是新中国现代语言系统的巨大成功,也是社会历史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华传统文化暨诗词文化的巨大进步。
参考资料:《论诗词创作的本质及当代诗词的主要课题》金中 2020年《中华诗词》第4期
2020年12月初稿 2021年10月定稿
上一篇: 董事长的年味(散文)
下一篇: 七绝 大 寒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