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市作协举办26期读书会

作者:李天银 阅读:100 次更新:2025-01-20 举报

市作协举行第26期读书分享会

酒泉文联 2025年01月08日 15:51 甘肃

1月4日,由酒泉市作家协会、《北方作家》编辑部主办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读书分享会在万达广场“悦读时光”举行。

 

16名作协会员及读书爱好者参加了分享活动。

读书爱好者通过阅读与分享,从小说主题、整体构思、语言风格、人物塑造、写作技巧和蕴含的人生哲理等展开热烈的讨论和分享,反观、反思自己的生活,发表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个人发言


中国作协会员酒泉市作协顾问     倪长录

一本《一句顶一万句》,道尽了尘世间的纷扰。书中人物于茫茫人海寻找“说得着”的人,一句知心话似有千钧力。我们现代许多的人面对的,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刘震云笔下,生活是琐碎日常与心灵渴望的交织,众生为求理解,在不停地奔波。其实,它也像一面镜子,照见现实中孤独的自我,不禁让人感慨,感觉真情难觅,沟通无价。

另外,书中还读到了“酒泉”“祁连山”“黑河”“芨芨乡”等字眼,感觉特别亲切。

 

甘肃省作协会员 酒泉市作协副主席 李靖

《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又被称作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书中人物很多,关系网庞大,看似凌乱的场面,实则每个人物及情节都是严丝合缝,环环相扣,让人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呈射线状持续发散的故事线条中不断缠绕、深深吸引,小说始终围绕延津“进”“出”这条主旋律,将小人物在孤独中寻找、在命运中挣扎的生存状态深刻地展现了出来,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百转千回、感慨万千的感觉。 

真可谓一句顶一万句,一句胜过一万句,一句引出了一万句。

 

甘肃省作协会员    李天银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者专注底层民众在孤独中的挣扎,渴望得到温暖和理解,通过小人物命运变换,喜怒哀乐描述从精神层面阐明了中国式的“百年孤独”,孤独相伴人生,孤独是人生的常态。通过杨百顺、曹青娥、牛爱国三代人的人生轨迹表达了那个年代普通民众生存的艰难和无奈,启示我们珍惜生活,热爱生命,善待自己。

 

甘肃省作协会员   于小燕

《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语言平实,朴素,仿佛作者信手拈来,文字十分洗练,就像两个人面对面聊天,语气精到,十分传神,令人思之再三。书中画面感很强,豆腐匠,马车夫,铁匠,栩栩如生,感觉作者真的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有着独具一格的文字驾驭能力。

 

酒泉市作协会员   路建平

小说的主人公无论是杨百顺还是牛爱国,他们都是孤独的,窝囊的,没有复杂的想法和生活追求,随波逐流,也没有生活的乐趣和激情。这可能就是平凡人的生活。但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看完《一句顶一万句》,它提醒我,可别像杨百顺们那样憋屈地活着!

 

酒泉市作协会员   薛凤娟

《一句顶一万句》分“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看似讲杨百顺、牛爱国之事,实则是祖祖辈辈的“孤独史”。书中吴摩西、老汪等底层百姓,为温饱拼搏,心怀梦想,苦苦寻觅知音。杨百顺漂泊一生只为知心人,老汪追梦被命运捉弄,恰似现实草根的迷茫寻路。好在作者留希望于世,让我们汲取力量,珍惜身边能“说得着话”的人,抱团抵御孤独

 

酒泉市作协会员   魏念涛

杨百顺成年后不爱说话,一次一次地打击,让他变得更加不爱说话,书中一直在写说话,也一直在强调性格,然而杨百顺杀猪的工作是说话丢掉的,在染坊丢工作是因为一只猴子,在竹业社是因为没睡好觉,县政府种菜的工作是因为倒尿壶丢的,都不是说话引起的,是性格所致!慢性子容易心细,心细的人容易记仇,像这样的话有好几处,这才是导致说话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杨百顺是一个胆小怕事没有主见的人,所以才会一次次迷失自己。

 

酒泉市作协会员   张建刚

人生是具有多样性的。我们既想拥有一个现实的眼前人,又想拥有一个理想的心上人。为了生活,我们随波逐流,不知道会因为一件什么意外的事情就与另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彼此纠缠。通过小说,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找到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似曾相识的人物,似曾相识的心灵对话。

 

酒泉市作协会员   吴育正

《一句顶一万句》讲述了主人公杨百顺将唯一“说得上话”的养女巧玲丢失,走出延津寻找和巧玲之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说得上话”的人走向延津的故事。反映了中原底层百姓为追求朴素的梦想而“寻寻觅觅”不止。主人公身上流露的“孤独感”和无助在后辈身上重演、延续,令人同情。故事塑造形象鲜明、对人性的内心世界变化把握精准。

 

酒泉市作协会员   王芝燕

在《一句顶一万句》一书中,两位主人公杨百顺和牛爱国的命运起伏跌宕、迂回辗转,皆系于那看似简单却又深刻复杂的“说得着”,原以为婚姻是为了寻得一处容身之所,却又皆与妻子之间横亘着无法跨越的沟通鸿沟,最终均在追寻私奔妻子的路上才开始思考自己今后要走的路。这般对人际沟通内核的细腻雕琢,让我真切领悟到,在这人世间觅得一位能够畅所欲言的知己是何等艰难。

 

酒泉市作协会员    冯爱华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作者以朴素的文字,深刻的描绘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说”与“不说”的矛盾而又执着的挣扎与追求。

文中杨百顺的一生就是不断在寻找“说得上话的人”的过程。他经历了种种挫折与困惑,最终明白,无论生活如何变迁,能够找到一个真正懂自己的人,是多么难得与珍贵。这也在他在火车站找到妻子吴香香时,看到她的生活状态时理解了,也释然了。他的这种对于“理解”的渴望,让我深感共鸣。

 

读书爱好者高彩霞

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是我读过的小说里特别喜欢的一本。本书分为上部和下部两部分,分别讲述了吴摩西和牛爱国各自为了寻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走出延津和走向延津的故事。书中描写的虽然都是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的琐碎生活,但它平实质朴、贴近生活、简洁易懂、细致入微、富有哲理,让我受益匪浅。

 

读书爱好者李宝臣

《一句顶一万句》的作者刘震云是一名优秀的退役军人和作家,他曾在基地当兵,离我们很近。

《一句顶一万句》都是他家乡的故事,很接地气。竟是经典语录。比如:最好的药物是忙碌,最好的医生是睡眠,最好的疗愈是读书,最好的爱情是自爱,最好的自爱是自律。任何人的底气都来自经济实力,有钱能治愈一切自卑,光善良没用,你得优秀。刘震云不但自己优秀,一家三口都很优秀。所以,自律的人,优秀的人都是可靠的人。可以交朋友的人。

 

读书爱好者 王萍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刻画了中国式孤独与追求的独特风貌。小说像是一首流淌着人生哲理的诗,人物们为了寻找能与之心灵相通的人,历经坎坷,对“说得上话”的渴望,是人性深处对理解和共鸣的呼唤,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厚重、温暖,启示我们珍惜当下,用心去生活、去感受、去交流。

 

(供稿:编辑部)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