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修鞋匠杨师傅

作者:张国胜 阅读:307 次更新:2025-01-10 举报

  修鞋匠杨师傅

  文/张国胜

在湖北孝感城区中山街口一个窄小店铺里,有一个人曾用他的双手和技艺,为过往行人修补着脚下的路程,他就是杨红兵师傅。

因疫情的缘故,几年的时光匆匆而过,我竟未再踏入杨师傅的修鞋店铺。今年五一节休息,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街道上,我翻出一双鞋底磨损的鞋,便想着去找杨师傅。当我来到那条熟悉的小街,却发现他的修鞋店铺大门紧闭,门上没有只言片语。我猜想着,或许是他累了,趁着这假期好好歇歇吧。

  杨师傅天生驼背,是个佝偻着身子的残疾人,他身形瘦小,先天只有一个肺,脊背高高隆起,仿佛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腰。三十多年前,他从乡镇来到孝感城,开启了修鞋生涯。一开始,只是街边一个不起眼的小摊,简单的工具和破旧的椅子,承载着他的生计与希望。无论风吹雨打,他都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认真修补着每一双鞋子,用勤劳换得生活的安稳。后来,他在中山街麻糖厂职工宿舍租下了一间狭窄的门面,虽然空间不大,但那是他努力多年的成果,修鞋店铺也终于有了个固定的家。

  有了固定的店铺,不论是春夏还是秋冬,也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抑或雨天还是晴天、雪天还是雾天,杨师傅都一直在那手脚不停地埋头修补各种鞋子,皮鞋、布鞋、凉鞋、雨鞋、胶鞋、运动鞋、旅行鞋,高跟的、中跟的、平底的,样样鞋子都修,有时也修补拉链雨伞皮包之类,而且修得都很好。生意好,每天都有钉鞋底、上拉丝、缝裂口、补巴子的活路。顾客多的时候一天能修十几双鞋,有时晚上还要加班。虽然一次收费不过一二元钱,可是一天下来也不少于三二百元。

  杨师傅修鞋,那认真劲儿让人动容。他常说:“每一双鞋都有它的故事,我得把故事好好续写下去。”他的眼睛里似乎藏着一把尺,能精准地丈量出鞋子的问题所在。每次拿到鞋,他先是轻轻敲打,听听声音,再仔细翻看鞋面、鞋底,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微的破损或开胶。

  杨师傅虽然很需要钱,可他并不贪心。很多顾客把鞋子送他这来修要的价钱不高不说,有时顺便把家里雨伞呀皮包呀之类东西拿来让他用机器给扎补一下,他不但不收钱,还给顾客倒贴上点线呀皮革呀等东西。有人说他傻,他却咧嘴开心地哈哈一笑说,干这点儿活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没必要斤斤计较。因此他在客户中口碑很好。

  在杨师傅手中修鞋有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但有三次修鞋印象很深,其间的对话和神态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清晰浮现。

  第一次,还是我在乡镇担任武装部长,高强度的训练让我的解放鞋千疮百孔,鞋底破洞,鞋面撕裂。我本打算扔了,又有点舍不得,回城时路过杨师傅的摊位,便试探着问他:“杨师傅,这鞋还能修吗?”

  他双手接过鞋,微微眯起眼睛,仔细端详着鞋子的破损处,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审视一件珍贵的文物。片刻后,他抬起头,眼神中透着自信与温和,嘴角上扬说道:“能修,放心吧!这鞋底子破了,鞋面也有点口子,不过没啥大问题,我给你补补,还能穿一阵子呢。”我有些怀疑地看着他,指了指鞋上的大破洞问:“真的吗?这鞋看起来坏得挺厉害的。”他轻轻拍了拍鞋,笑着说:“你放心,我修鞋十几年了,这点毛病不算啥。”

  他把鞋放在腿上,用一把锋利的小刀,沿着鞋底破损的边缘,小心地切割掉那些松散的橡胶,动作轻柔而沉稳,眼神专注得仿佛世界只剩下这双鞋。此时,他的眉头微微皱起,全神贯注于手中的动作,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却也顾不上擦拭。接着,他从一个装满鞋底材料的旧箱子里,找出一块质地相似的橡胶片,用刷子蘸上胶水,均匀地涂抹在橡胶片和鞋底上,那胶水的用量、涂抹的位置都恰到好处。随后,他将橡胶片贴合在鞋底,双手用力按压,从中心向四周反复揉搓,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似乎在欣赏自己完成的一件杰作。之后,他拿起针线,穿针引线的动作一气呵成,开始缝补鞋面的裂口。针脚细密整齐,如同缝纫机缝制一般,每一针都带着他的温度和匠心。看着修好的鞋,我穿上走了几步,舒适如初,心中满是对他手艺的赞叹,不禁说道:“杨师傅,你这手艺可真是厉害!”他放下手中的工具,抬起头,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摆摆手说:“这不算啥,修鞋就是我的本分,能把鞋修好,让你们穿着舒服,我也高兴。”

  第二次修鞋,是我在乡镇工作分管农业时。那时下乡走路非常多,胶鞋磨损严重,鞋头几乎磨穿,鞋面也脏得不成样子。周末回来找到杨师傅,他正坐在门口整理工具,看到我,眼睛亮了起来,热情地招呼道:“又来修鞋啦?”我点点头说:“杨师傅,这鞋走路走得太费了,你看看还能修不?”他连忙佝偻起身子,双手接过鞋,仔细查看后,眉头紧锁,片刻后说道:“能修,就是得费点功夫。这鞋头得换个新的,鞋面也得好好清理一下。”我看着鞋子,面露担忧之色,问道:“大概要多久能修好呢?”他挠了挠头,思索了一下回答:“你要是不着急,明天来拿吧,我得把这鞋头处理好,保证结实。”这次修鞋难度颇高,他先将鞋固定在一个特制的架子上,拿起一块砂纸,开始打磨鞋头。他的手臂有节奏地摆动,砂纸与鞋头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眼神坚定而专注,脸颊上的肌肉随着动作微微颤动。不一会儿,鞋头就变得平整光滑。然后,他涂抹胶水,贴上新的橡胶片,用夹子紧紧夹住。随后,他加固鞋帮,缝补破损处,还贴心地在鞋口加了一圈软布。

  这时候,外面进来一老婆婆和小女孩,小女孩外套衣服拉锁坏了,问能不能修,师傅说能修,老婆婆脱下孩子的外套,交给杨师傅。只见杨师傅麻利地摘下坏拉锁,换上新拉锁,说:“好了,拿去吧,2元钱”。

  第二天我穿上修好的鞋,真的感受到了久违的舒适,也更加敬佩杨师傅的手艺,对他说:“杨师傅,多亏了你,这鞋修得跟新的一样。”他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穿着好就行,你们在乡镇工作也不容易,鞋子可得修好啰。”

  第三次修鞋,是我回到机关后到乡镇驻村扶贫的时候。忙碌的工作让我的鞋不堪重负,鞋帮和鞋底脱胶了。我把鞋送到杨师傅店里,他正低头修着另一双鞋,听到我的声音,抬起头,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说:“你这鞋也跟着你受累了。”我无奈地说:“是啊,杨师傅,这鞋帮和鞋底都分家了,还能救不?”他放下手中的活计,接过鞋,仔细地看了看,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关切,说道:“能救,就是脱胶了,粘一下,再缝几针就好。”他先清理掉鞋帮和鞋底上残留的胶水,用一个小铁片轻轻地刮着,动作小心翼翼,生怕损伤鞋子,眼睛紧紧盯着鞋子,神情专注而认真。清理干净后,他涂上强力胶水,双手紧紧握住鞋帮和鞋底,用力按压,嘴里还念叨着:“要粘牢些,这样才能经得住走路。”接着,他用针线将两者缝在一起,针在他手中快速穿梭,线紧紧地将鞋帮和鞋底缠绕在一起。为了更牢固,他在鞋帮内侧加了一层帆布,用剪刀裁剪得整整齐齐,再用胶水粘贴、针线缝补,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周末,天气渐凉,我带着几双需要修补的鞋去找杨师傅,却发现店门依旧紧闭。向邻居打听,才得知杨师傅在疫情期间不幸离世。那一刻,我的心猛地一沉,仿佛失去了一位多年的老友。

  杨师傅走了,但他修鞋的身影,那些温暖的对话和认真的神态,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平凡中的坚守,他的工匠精神如同那修好的鞋子,扎实、可靠,伴我走过人生的旅途,让我懂得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也让我明白那些用心修补的过往,都是生活中最珍贵的温暖。

 

  

上一篇: 腊月飞天雪

下一篇: 老肥的年猪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