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日荷花别样红(意想不到的事)
耀国是我年轻时的同事,常常把他想起。
他姓任,1977年国家恢复停止了10年的高考政策,耀国作为社会青年报名参加了考试,结果被县师范录取。自此,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培养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他的毕生追求。
毕业后,分配到故乡的一所镇中心小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农村办学条件不大好,工资待遇也不算好。但是他克服各种困难,潜心教学,潜心育人,年年受到县、镇表彰。
年轻有为,工作能力强,又有责任心,得到了重用。当了三年教研组长后提拔为教务主任,三年后担任校长。正在人生大展宏图的黄金时期,他遇到了一件让他作难的事情。
原来,在县里当厂长的亲戚帮他改行到国企工作,并承诺去了做管理干部。单位条件好,工资待遇也不错,比他当校长不知要好多少倍。那时,企业人才紧缺,如果去了,绝对前程似锦。可是他不为所动,依然坚守三尺讲台。
这一决定,令当镇长的岳父深深感动。
到了20世纪90年代,家乡财政自给那几年,教师工资由乡镇财政所发放,常常不能按时发,有时一拖几个月。
因为我经历了那段岁月——教师工资不仅低,而且又常常拖欠,所以我由衷地感到耀国的执着、崇高、伟大。他的言行激励了更多的人献身于家乡的义务教育。
“耀国,要是你当初改行了,多好啊!”有段时间,好朋友老万似乎为他惋惜。
“万老师,告诉你,我一点儿也不后悔。”他说,“自从拿到师范录取通知书,我就发誓从教一生。桃李满园——我最大的幸福!”
教育——阳光下崇高的职业,需要大量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献身事业的园丁。耀国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不为名利所动,选择从教一生,为家乡义务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在,耀国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了,但是大家常常把他想起。
家香是我中年时的女同事,姓钟。
她在省城读本科时,学的是会计学。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她挤时间自学报考教师资格证的相关内容。大学毕业时,拿到了三证——本科毕业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二甲证书。
毕业回到家乡参加教师招聘,笔试、面试成绩优异,录取后安排到镇小工作。因学校工作需要,她被安排教五年级语文。
她是我教过的一个学生,现在又成了我的同事。师生有缘,倍感欣慰。
家香善于钻研,很有悟性,成长较快。头两年,她便领悟了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思路,高年级习作教学也有自己的有效做法,教学效果不错。第三年,受到教研员的赏识,在全县上观摩课。因她的突出表现,带动了镇小语文组的快速发展:县、镇教学比武捷报频传,案例获奖、论文发表、课题研究等各个方面超前发展,教育科研成为学校的名片。
这一路走来,她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午休,常常培优辅差;改作文,学困生的力求面批;放学后,常去后进生家里走访。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常常开夜车,双休天加班也是常有的事儿。
她深知教书极为辛苦,要把这一崇高的职业做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她一直没有忘记拿到教师资格证那天的情景和立下的心愿——做一辈子的优秀教师。
那年,在父母的恳求下,她参加了公务员招聘考试。原本为了了却父母的心愿,但到了考场上,她很自然地全神贯注思考,也很自然地认真作答,结果自然是榜上有名。
当时全县的教师超编,有条件的可以改行。父母觉得当公务员好,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女儿没有按时报到。为这事,母女见面就吵架,闹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矛盾。幸好父亲开明,从中调和,一家人才重归于好。
家香要到财政局上班,大家知道后,有的替她高兴,有的依依不舍。然而,秋季开学,她却没有改行,没有离开大家。
大家感慨万千!
家香爱上了辛勤耕耘的教育,立志做一辈子优秀的教师,令人深深地感动。现在,她已经是全县语文学科带头人,虽是校长,依旧带高年级的语文课,正在为农村义务教育发热发光。
有才是我天命年后的同行,姓李。
20世纪80年代初,他的表哥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小学教书。在三尺讲台上放飞梦想,连续三届毕业班稳居全镇榜首,在全县也是名列前茅,由数学教研组长提为教务主任。表哥25岁时双喜临门——上半年结婚,下半年提为校长。学校工作顺风顺水,硕果累累。30岁调到镇政府任办公室主任,自此离开教育战线,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华丽转身为人民的公仆。
改行的表哥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快,提拔也快。三年后担任副镇长,再一年后提为副书记,40岁升为镇党委书记,48岁任交通局局长兼党支部书记。
表哥一路走来,风调雨顺,算得上人生得意。
有才是科班出身,在一所初级中学任教数学,高级教师,当过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工作业绩突出,提拔为教研室主任,三年后升为主管业务的副局长。
有才被上级看中,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找他谈话,征求他对改行的意见,有才婉言谢绝;常务副县长找他谈话,有才更是婉言谢绝。
同事改行,大家都为他感到高兴;同事改行到政府当干部,大家更是佩服。耀国、家香、有才有改行的机遇,却依然选择教育,大家更是高兴与佩服。
他们不忘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从教一生,成为教书育人的榜样,成为家乡教育的一颗亮丽的珍珠。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