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诗词   

在栖居的土地上诗意地歌唱 ——时培余诗歌赏读 □蔡启发

作者:蔡启发 阅读:20 次更新:2024-12-01 举报

在栖居的土地上诗意地歌唱

       ——时培余诗歌赏读

□蔡启发



时培余是安徽省六安市解放路第二小学的音乐教师,他是六安本土人,也是一位热爱文学的诗歌写作者。他在做好本职教书育人之余,也就是放下教鞭,即是拿起笔杆子进行诗歌创作的最好时间。他的作品先后在《中国教师报》《诗歌月刊》《星星》诗刊,《安徽青年报》《东方散文》《扬子江》诗刊等报刊发表。创作中还偶有获得。团结出版社也出版了他的《布谷声声》散文集,生活中在坚持几十年的业余创作中,让他尝到了笔耕不辍的甜头,可谓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在今年四五月份,他给我发来了诗歌文档,微信中嘱托我为他的诗歌写点什么?我一拖再拖,也是给我带来了一读再读的时间。让我对文档里的二十四首诗歌,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感:这便是诗人“在栖居的土地上诗意地歌唱”,也是他对脚下土地的诗意深情热爱的不可替代。艾青说的:“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样,时培余对家乡土地深情热爱与诗意地歌唱,体现在他的诗歌之中。


“还在三月,油菜花铺开的三月/那些年,我拎着竹篮/轻易地走进无边的金色花海/迄今无法抽身出来//观玉兰花,需仰望/寻梅香,需同它一道忍三九的寒/要有足够的耐性/方得桂花的碎碎和簌簌//若非一再蹲下身来/便寻不见叫“薇”的野草/小小的花匍匐了千年/依旧那么不起眼任/世事变迁/不改翠绿,不改菲红”(《观花记》)。这首诗我们先不说它的诗意和画面感,读着仿佛就像置身在三月宁静的乡村美丽的情景交融中。金黄的油菜花把大地铺上了金黄色的畅亮,在微风的吹拂下,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漫步在三月三的油菜花海,切身感受到自然界美丽的恩赐,这时的诗人自然而然的被融入了金黄之中,叫人如何不陶醉,如何不欣慰呢?


“石头记”是对诗人妻子的亲切描述,诗歌注入了“石头”这个名词,采用记录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妻子作为女性,这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憧憬,带着内心的向往和执念的情感。例如:“妻子很轻,走起路来/脚步也是轻的”,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表达,因为,长期生活在脚下的土地上,深居的家园久了,妻子的美貌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又如:“一个轻瘦的女子/偏喜欢笨重的石头平整”,这里的诗句是形容反差式的轰烈反衬比喻。用“妻子”的轻衬托出“石头”的重,“石头”的重是土地的厚重。轻得诗歌优雅与飘逸,重得诗歌沉稳与深情。妥帖地寓意着,石头是土地的兄弟,它们形影不离。虽然笨重,但是让人们热爱土地一样的热爱。诗人与妻子也形影不离,他们也这么深爱啊!


“捣衣谣”一诗,首先,给人有一种场景设定感。你看:“小溪挨着山边”,这溪水伴随着山脚淙淙流淌,流动的芬芳带给人是一种清澈见底的味道。其次,“溪水很清浅”,继续描写溪水的清幽特征,在深浅不一的溪水里洗衣,把捣衣声与流水声交结在一起,仿如大自然的歌谣,无不让人洗耳恭听。“错落摆放着石头”,这说的是错落有致的石头,为捣衣者提供现成的方便,也是对自然造作的美赞。再次,是 “摆出浅浅的落差”,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写出了巧夺天工的落差美,从而使场景美提升为动态美和韵味美。“捣衣”是一个古老的清洗衣服方式,却以“谣”的唱腔,响彻在山乡,这仍然是现代人乡村生活的一种美好野趣。


在日常生活中,“误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或者地名、或者人名、更有者一些风景名胜古迹等,由于语言交流的差异,表达的不一,“误读”就成了家常便饭。诗人通过“云飞渡”的巧妙构思和写作,结合逻辑思维的推理,绕有趣味地梳理出清晰的文化脉络。将一个富有诗意的风景,活脱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个“云飞渡”是在石笋河上,且处于风口,这样的一个地方。因为,白云时不时飘来飘去,飘荡的景象预示着人生的迅捷,往往被误读成“渡飞云”的不可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用惊醒的诗歌语调提示人们多了解一些地名的历史,包括文化和地理背景的形成,必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一个地方,一个风景名胜和记忆的刻骨铭心,其重要意义恐怕就在其中。


人们都说四月是美好的,然而,在诗人看来,四月也是有断章的。请读《四月断章》的某些诗句:“月初回乡,一个人/拣僻静的小路”, 诗人选择走一条羊肠小道,走着走着,就必定会兴至勃勃地去做各种各样动作,“须蹲下来抽取茅荑”便是一种动作。“茅荑”是白茅的嫩茎,仿佛只有把它摘下来,就像摘下整个春天的嫩芽儿了。“春草最柔软的部分”,又仿佛把所有的嫩芽给掐掉了,这里有一种带有诗意和反讽的抒情色彩。一个人走在春天的回乡路上, 虽然孤独,但是留下想象遐思,引发读者对春天留白以及对人生的多种情景交融与联想思考。可说此情此景,无不是在边走边唱了。


四月除了有断章的歌唱,更多的是还有咫尺眼前,近在脚下的美好。如这首《四月,我与土地离得很》是这样唱出来的:“近紫云英擎着细碎的花瓣/把深浓的春色沉淀//婆婆纳,捧出蓝汪汪的脸庞/一个劲地向蓝天眨着小眼睛//看麦娘,抬头望望热情的太阳/听见几声鸟鸣,便舞动她的棒槌我拨开细长的草叶,抽取茅荑剩下的,到了秋也还是白了头……//四月,我俯下身/与土地离得这么近/手掌、脚底,就连/坑坑洼洼里的影子/也被春光染绿”。


我们可在诗人寻找的笔端听出,四月里的乡村景象简直美不胜收,仿佛这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呈现在眼前。一片紫云英细小的花苞,婆婆纳蓝汪汪的脸庞,还有那些麦娘舞动的棒槌,以及细长的草叶和茅荑,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旺盛力。当诗人俯下身子时,就觉得与土地离得那么近了,感染到了大自然的每一个其妙真实的呼吸细节。诗中总有一种亲近自然的切入,面对那被春光染绿的手掌,脚底和坑坑洼洼里的影子自然也被染绿了。这诗读着就让人觉得有特别的满足与陶醉。


同样是四月,当诗人选择在四月五日这天,作为老师带着学生们到横排头春游踏青赏景时,那里的所见所闻,则是另一番欣喜。好一派生动有趣的现场,如春风拂面。一是“丰源湖它敞开怀抱”迎接着“山花、春水、笑声、车马声”,“那些水”就像调皮的“孩童”一样翻过溢水坝,“脚步轻快,笑声脆生”。“河滩的石头”和“看鱼的孩子”都在静静地聆听着这里的一切,时不时会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生动和欣喜!给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二是“每上一级台阶”,“便翻开淠史杭水利史册一页”,“人们动用铁质的,木质的,肉质的器具”,“苦水的’苦’被敲打”,所“提取出丰收的甜’源’ 字的三点”,“淠河里有,史河里有,杭埠河里也有”。可谓“你有我有全都有”。这种诗意描写,充满了对过去人们辛勤付出的由衷敬意。也由此联想到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不拔,用铁的、木的、甚至挽起裤脚,挖掘壘砌,最终建成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总之,这诗句既是对淠史杭水利建设历史的回顾成分,也是对水利事业可歌可泣的赞美。三是通过校园生活的回忆,孩子们在“清源楼”里读书,走在校园的路上,虽然小学生们的双脚有时候“踉踉跄跄”不是很稳健,但都是成长的足迹。这首《四月五日横排头所见》的诗歌,它教育人们特别是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加培珍惜和敬佩那些为之奋斗的水利建设者。


水车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农具,而诗人的心中有一种尊敬农具的不解之谜。你听他的《车水》诗,声情并茂,动词名词解释的悠悠扬扬,“学着爷爷的样子,把水车一拉再拉”,就有了“愈扯愈长的流水”,有水淋淋的情动。欢声笑语,情调趣味都在“车水”声里了。又在“车水”中唱出了丰收的景象!唱完“车水”之歌,旋转又来了一支《高塔之上》:“嘤嘤嗡嗡,叽叽喳喳/暮鼓晚课声里,喧嚣沉于寂静”,将人引入宁静的叮咚之中。又旋转跑到《紫藤架下》,深情唱起了《乌桕,乌桕》。诗人看到《绣线菊》就唱绣线菊,看到《木槿》花就唱木槿花,什么《皂荚树》《栾树》《覆盆子》,连一只《鸟巢》都不轻易放过。这些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被他唱的轻松自如,这是他把自己当成一位农人,是在唱自己熟悉的山歌,可以讲是现代版的刘三姐了。


在反复阅读时培余二十四首诗歌时,说他“在栖居的土地上诗意地歌唱”一点也不过头。他是音乐老师,身体里有足够的音乐细胞,血液里流动着音符的潜质,每天从早到晚一张开眼睛,满眼都是五线谱。除了音符的潜质,他腹有诗书,所以,身体里还藏着诗歌潜质。由于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也从诗歌中读出为人师表,处事老到诚实可信,诗气自华也是应该的,有理由放下教鞭,在家乡的土地上歌唱。也无不歌唱!


我也有理由相信,时培余这位《在栖居的土地上诗意地歌唱》的六安歌唱家,更是升起大别山天空上的又一颗明亮的诗星,愿他的“山歌“,唱出大别山,唱响三山五岳。唱遍华夏大地!我这样预期:一点也没有是遐想的意味。






在栖居的土地上诗意地歌唱

       ——时培余诗歌赏读

□蔡启发




时培余是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齐云路小学教师,他是六安本土诗诗歌写作者,也是一位深爱家乡土地的歌者。他在做好本职教书育人之余,也即是拿起笔杆子进行诗歌创作的最好时间。在今年四五月份,他给我发来了一组诗歌,微信中嘱托我为他的诗歌写点什么?我一拖再拖,也给我带来了一读再读的时间。让我对文档里的二十四首诗歌,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感:这便是诗人“在栖居的土地上诗意地歌唱”,也是他对脚下土地的诗意深情热爱的不可替代。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样,时培余对家乡土地深情热爱与诗意地歌唱,体现在他的诗歌之中。


“还在三月,油菜花铺开的三月/那些年,我拎着竹篮/轻易地走进无边的金色花海/迄今无法抽身出来//观玉兰花,需仰望/寻梅香,需同它一道忍三九的寒/要有足够的耐性/方得桂花的碎碎和簌簌//若非一再蹲下身来/便寻不见叫“薇”的野草/小小的花匍匐了千年/依旧那么不起眼/任世事变迁/不改翠绿,不改菲红”(《观花记》)。这首诗我们先不说它的诗意和画面感,读着仿佛就像置身在三月宁静的乡村美丽的情景交融中。金黄的油菜花把大地铺上了金黄色的畅亮,在微风的吹拂下,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漫步在三月三的油菜花海,切身感受到自然界美丽的恩赐,这时的诗人自然而然的被融入了金黄之中,叫人如何不陶醉,如何不欣慰呢?


《石头记》是对诗人妻子的亲切描述,诗歌注入了“石头”这个名词,采用记录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妻子作为女性,这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憧憬,带着内心的向往和执念的情感。例如:“妻子很轻,走起路来/脚步也是轻的”,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表达,因为,长期生活在脚下的土地上,深居的家园久了,妻子的美貌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又如:“一个轻瘦的女子/偏喜欢笨重的石头”,这里的诗句是形容反差式的轰烈反衬比喻。用“妻子”的轻衬托出“石头”的重,“石头”的重是土地的厚重。轻得诗歌优雅与飘逸,重得诗歌沉稳与深情。妥帖地寓意着,石头是土地的兄弟,它们形影不离。虽然笨重,但是让人们热爱土地一样的热爱。诗人与妻子也形影不离,他们也这么深爱啊!


《捣衣谣》一诗,首先,给人有一种场景设定感。你看:“小溪挨着山边”,这溪水伴随着山脚淙淙流淌,流动的芬芳带给人是一种清澈见底的味道。其次,“溪水很清浅”,继续描写溪水的清幽特征,在深浅不一的溪水里洗衣,把捣衣声与流水声交结在一起,仿如大自然的歌谣,无不让人洗耳恭听。“错落摆放着石头”,这说的是错落有致的石头,为捣衣者提供现成的方便,也是对自然造作的美赞。再次,是 “摆出浅浅的落差”,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写出了巧夺天工的落差美,从而使场景美提升为动态美和韵味美。“捣衣”是一个古老的清洗衣服方式,却以“谣”的唱腔,响彻在山乡,这仍然是现代人乡村生活的一种美好野趣。


在日常生活中,“误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或者地名、或者人名、更有者一些风景名胜古迹等,由于语言交流的差异,表达的不一,“误读”就成了家常便饭。诗人通过“云飞渡”的巧妙构思和写作,结合逻辑思维的推理,绕有趣味地梳理出清晰的文化脉络。将一个富有诗意的风景,活脱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个“云飞渡”是在石笋河上,且处于风口,这样的一个地方。因为,白云时不时飘来飘去,飘荡的景象预示着人生的迅捷,往往被误读成“渡飞云”的不可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用惊醒的诗歌语调提示人们多了解一些地名的历史,包括文化和地理背景的形成,必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一个地方,一个风景名胜和记忆的刻骨铭心,其重要意义恐怕就在其中。


人们都说四月是美好的,然而,在诗人看来,四月也是有断章的。请读《四月断章》的这些诗句:“月初回乡,一个人/拣僻静的小路”, 诗人选择走一条羊肠小道,走着走着,就必定会兴致勃勃地去做各种各样动作,“须蹲下来抽取茅荑”便是一种动作。“茅荑”是白茅的嫩茎,仿佛只有把它摘下来,就像摘下整个春天的嫩芽儿了。“春草最柔软的部分”,又仿佛把所有的嫩芽给掐掉了,这里有一种带有诗意和反讽的抒情色彩。一个人走在春天的回乡路上, 虽然孤独,但是留下想象遐思,引发读者对春天留白以及对人生的多种情景交融与联想思考。可说此情此景,无不是在边走边唱了。


四月除了有断章的歌唱,更多的是还有咫尺眼前,近在脚下的美好。如这首《四月,我与土地离得很》是这样唱出来的:“近紫云英擎着细碎的花瓣/把深浓的春色沉淀//婆婆纳,捧出蓝汪汪的脸庞/一个劲地向蓝天眨着小眼睛//看麦娘,抬头望望热情的太阳/听见几声鸟鸣,便舞动她的棒槌/我拨开细长的草叶,抽取茅荑剩下的,到了秋也还是白了头……//四月,我俯下身/与土地离得这么近/手掌、脚底,就连/坑坑洼洼里的影子/也被春光染绿”。


我们可在诗人寻找的笔端听出,四月里的乡村景象简直美不胜收,仿佛这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呈现在眼前。一片紫云英细小的花苞,婆婆纳蓝汪汪的脸庞,还有那看麦娘舞动的棒槌,以及细长的草叶和茅荑,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当诗人俯下身子时,就觉得与土地离得那么近了,感染到了大自然的每一个其妙真实的呼吸细节。诗中总有一种亲近自然的切入,面对那被春光染绿的手掌,脚底和坑坑洼洼里的影子自然也被染绿了。这诗读着就让人觉得有特别的满足与陶醉。


同样是四月,当诗人选择在四月五日这天,作为老师带着学生们到横排头春游踏青赏景时,那里的所见所闻,则是另一番欣喜。好一派生动有趣的现场,如春风拂面。一是“丰源湖它敞开怀抱”迎接着“山花、春水、笑声、车马声”,“那些水”就像调皮的“孩童”一样翻过溢水坝,“脚步轻快,笑声脆生”。“河滩的石头”和“看鱼的孩子”都在静静地聆听着这里的一切,时不时会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生动和欣喜!给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二是“每上一级台阶”,“便翻开淠史杭水利史册一页”,“人们动用铁质的,木质的,肉质的器具”,“苦水的”“苦”被敲打,所“提取出丰收的甜”。“源”字的三点”,“淠河里有,史河里有,杭埠河里也有”。可谓“你有我有全都有”。这种诗意描写,充满了对过去人们辛勤付出的由衷敬意。也由此联想到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不拔,用铁的、木的、甚至挽起裤脚,挖掘垒砌,最终建成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


总之,这诗句既是对淠史杭水利建设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水利事业可歌可泣的赞美。三是通过校园生活的回忆,孩子们在“清源楼”里读书,走在校园的路上,虽然小学生们的双脚有时候“踉踉跄跄”不是很稳健,但都是成长的足迹。这首《四月五日横排头所见》的诗歌,它教育人们特别是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加培珍惜和敬佩那些为之奋斗的水利建设者。


水车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农具,而诗人的心中有一种尊敬农具的不解之谜。你听他的《车水》诗,声情并茂,动词名词解释的悠悠扬扬,“学着爷爷的样子,把水车一拉再拉”,就有了“愈扯愈长的流水”,有水淋淋的情动。欢声笑语,情调趣味都在“车水”声里了。又在“车水”中唱出了丰收的景象!唱完“车水”之歌,旋转又来了一支《高塔之上》:“嘤嘤嗡嗡,叽叽喳喳/暮鼓晚课声里,喧嚣沉于寂静”,将人引入宁静的叮咚之中。又旋转跑到《紫藤架下》,深情唱起了《乌桕,乌桕》。诗人看到《绣线菊》就唱绣线菊,看到《木槿》花就唱木槿花,什么《皂荚树》《栾树》《覆盆子》,连一只《鸟巢》都不轻易放过。这些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被他唱的轻松自如,这是他把自己当成一位农人,是在唱自己熟悉的山歌,可以讲是现代版的刘三姐了。


在反复阅读时培余二十四首诗歌时,说他“在栖居的土地上诗意地歌唱”一点也不过头。他是语文老师,身体里有足够的语言细胞,血液里流动着音符的潜质,每天从早到晚一张开眼睛,满眼都是五线谱。除了音符的潜质,他腹有诗书,所以,身体里还藏着诗歌潜质。由于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也从诗歌中读出为人师表,处事老到诚实可信,诗气自华也是应该的,有理由放下教鞭,在家乡的土地上歌唱。也无不歌唱!




附:时培余的诗选四首


◎观花记


还在三月,油菜花铺开的三月

那些年,我拎着竹篮

轻易地走进无边的金色花海

迄今无法抽身出来


观玉兰花,需仰望

寻梅香,需同它一道忍三九的寒

要有足够的耐性

方得桂花的碎碎和簌簌


若非一再蹲下身来

便寻不见叫“薇”的野草

小小的花匍匐了千年

依旧那么不起眼

任世事变迁不改翠绿,不改菲红



◎石头记


妻子很轻,走起路来

脚步也是轻的

一个轻瘦的女子

偏喜欢笨重的石头

平整的石头,鹅卵石…有形的

甚至很丑的石头

她都爱捡回来

有一块,配合石钵捣辣椒

轻易就能捣辣椒、蒜瓣成泥

十多年了,我分明地感到

它每一次落脚的分量



◎捣衣谣


小溪挨着山边

溪水很清浅

错落摆放着石头

摆出浅浅的落差

叮叮,噗噗,梆梆…

棒槌击打石头,奏出诗意的砧响

为溪水、小鱼伴奏

三两个女子相伴着捣衣

男人有时会来,陪着她去

一个人千万别去溪边

溪水太清,只怕照见一个人的影

溪水太浅,只怕盛一个人的想念



◎云飞渡


不胜寒啊,石笋河上的云飞渡

风口上的云飞渡

误读成“渡飞云”的人

被这桥渡到了对岸的山脚

有水不断从石缝渗下

昼夜不息的滴答声

无疑是“龙涎井”最好的注释

意想里的龙爪趾腾云

而眼下它静卧,起伏的春色

深潜在草木间

一个转身,一个激凌

云飞渡渡来云雾从桥下喷出

渡去更远处,更低处

 原始的动力,是山造的势

新雪泄露了一脉水的隐世之密

山顶为云,在最低处的蕨草叶尖

以坚硬的冰凌出世




【蔡启发简介】浙江省宁波市象山人,现居浙江省台州市椒江。长期从事水利行政管理和纪检监察工作并任职。出版诗著(评论)十部。作品散见《人民文学》《青年文学》《诗刊》《星星》《诗歌月刊》《十月》《浙江日报》《朔方》《绿风》《当代诗人》《上海诗人》《星河》《中国诗界》《天津文学》《诗林》《新华文学》《牡丹》《江河文学》,美国《休斯敦诗苑》等报刊。有论文被编进大学教案例文和收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资料。获新诗百年百名实力诗人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现代诗歌特等奖等四十多次。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召开诗歌研讨会。现任世界华文爱情诗学会常务会长兼《伊甸园》主编,《中国诗界》执行副主编,《新华文学》爱情诗栏目主持。开展和参与中国-俄罗斯、意大利、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各项国际诗歌交流活动。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利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协诗创委副主任。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