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与文学(76)
今天人们常常讨论的张爱玲、钱锺书,两人都有慧悟,聪明机智,可惜聪颖背后的慈悲之性似乎不够浑厚,其实真正的大慧大悟,归根结抵是属於具有宇宙感觉的大慈大悲。非常可惜的是在二三十年代叱咤风云的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老舍等,到了上世纪下半叶,其慧悟之性完全被教条所堵塞,其风骨与性情几乎消失殆尽。直到八十年代,巴金才以他的《随想录》五卷恢复了部份个人尊严。“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批评韩愈的“文以载道”开始,可是,到了三十年代革命文学、左翼文学兴起之后,新文学比韩愈更加韩愈。到了五六七十年代载道文为讴歌文学,韩愈体蜕化为台阁体(明末杨士奇、杨溥、杨荣颂扬帝王权威的阿谀文学),结果都因为离风骨、性情、慧悟太远而没有甚么价值。今天纪念“五四”重温这一节悲剧,也许有益于“五四”的真精神在二十一世纪中生长。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