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像是远方的火光
第一次与《中国青年作家报》相逢,是在2019年中秋前夕。在这个自媒体遍地开花的时代,还有一份新生的纸质报纸,而且是面向文坛的报纸时,我感到心头一动。
在我看来,《中国青年作家报》是鼓噪时代里的一种降温。在信息愈来愈碎片、娱乐的当下,唱衰文学者有之,唱衰纸媒者亦有之,它在这时诞生,不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至少也有“最美逆行者”的魄力。
就这样,当怀揣着新闻理想的我与《中国青年作家报》相逢时,我未曾预料到自己将收获如此充满惊喜和收获的成长之旅。与它初识时,我是大学里校媒记者团的团长,自以为已经能做像模像样的报道,但实际去做深度采访的时候,才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尤其是与作家们的访谈,让我捉襟见肘。
和我惯常遇到的采访对象不同,作家们不仅见解深刻,而且富有个性。对我而言,跟上他们跳动的思路已不容易,要生发出新的问题、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更要全神贯注,时常紧张得满头大汗,或者面对天马行空的采访对象不知所措,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不适合成为记者。很多次写专访的深夜,当我深夜两三点才将文稿发送过去,不出几分钟就能听到“叮”的一声回复,我便知道,编辑老师也没有睡,他们正是用这样的身体力行,为青年创作者们开辟一块绿洲,坚守一块阵地,用最大的真诚和鼓励,让这个浮躁的时代里,仍有青年文学的点点星火。
在这期间,《中国青年作家报》也给予我做青年编辑的宝贵机会,在新开辟的“影视锐评”版面征集青年的声音,迅速培养起到在大学校园里学不到的专业素养,在作家们的影响下,我也开始写一些散文、影评,以作者的身份给报纸投稿。在我眼里,写作像是远方的火光,我旁观着看作者们擎着火把自顾自向前奔去,却不知已经无意间照亮了我。
相对于高山仰止的文学大家,青年作家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彼此之间写作的经验也更容易借鉴和内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在《中国青年作家报》所做的工作,不只是找到青年写作的先锋榜样,更是一种血脉流传,我们埋下一粒名为文学的种子,期待它在若干年后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作为青年的一分子,我笃信,只要怀有愿望——不管是作为文学爱好者的,作为还在迷茫和徘徊的写作者的,或者作为像我一样的对传媒抱有理想的人,都可以在《中国青年作家报》找到属于自己的港湾。
责任编辑:谢宛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上一篇: 凝聚是文学作品的原生品质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