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小说   

第十六章:回首往事感慨多,酸甜苦辣人生路

作者:苑丁 阅读:46 次更新:2024-08-18 举报

 钱进和唐志高二位结東了干部考核工作回城去了,武端校长也去县里开会了。高杨老师躺在床上养伤休息。平时他忙于工作,研究教学,培养学生。关于他自己的经历身世,他无暇去想,也没有跟人说过。现在他想得很多,特别是老师们、同学们次迎他从医院回来时的情景。他认为这是对他为人和工作的肯定,他很满足,心里热乎乎的。至于学生们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想我大难不死也不是这一次了。

   那年他才三岁。家里无田无地,唯一的生产工具就是一张展开像月牙形的搭搭网和一只鱼篓。全家三口人全靠他父亲高长龙起早摸黑捕捞点小鱼,走街串巷卖描鱼换点生活费。

一天,高杨父亲在一个池塘里打鱼,正好在一户有钱人家门口,父亲高长龙用小肚子撑着两根竹竿展开渔网,网撤到塘中时将竹竿分别撂在两肩上,轻轻拢了拢渔网,再将竹竿顶着小肚子,用尽力气将渔网朝上提。高长龙感到渔网很沉,似有大鱼在网中活动。他想此时不能起网,因为有一群孩子正好奇地跟着他看打鱼。于是他临机一动,从篓子里抓了一把小鱼甩出去。趁孩子们抢拾小鱼时,将渔网起出,连鱼带网朝竹竿上一裹,准备离去。
   “一条大負!一条大鱼!”有一个孩子没有拣小角,非常兴奋地大叫着。
   这时屋里出来两个家丁,冲上前把高长龙揪了回来。他们凶神恶煞,先是用拳打,后又用脚踢,再后来就用鞭子抽打。直打得高长龙“亲娘妈奶”地直叫喊,直抽打得高长龙皮开肉绽、血肉模糊。最后他们从屋里拿来一张纸条,要打鱼的高长龙在上面画押签字,说是打一条鱼赔十块钱。
   高长龙扇担长的“一”字都不认识,斗大的“人”字毫不知晓。他信以为真,无可奈何地在纸条上按了指印。
   高长龙扛着渔网,拖着伤残的身子,一拐一拐地艰难地回到家里。
   高杨母亲杨素英见高长龙伤成如此模样十分心疼,她慌忙打来一盆水,小心翼翼地替高长龙擦拭污血、清洗伤口。没有药敷伤口,就用盐水浸渍,高杨父亲痛得嘬着嘴闭着眼咬紧牙,不敢出声。
   “作什么孽呀!”高杨母亲流着泪说。
   第二天家里来了两个家丁,他们恶狠狠地收账来了。高杨父亲看到是两个抽打他的家丁,知道他们的来意,就主动迎上去说:“等几天我打点鱼,攒够十块钱,立即就送去!”
  “十块钱?你打鱼能攒到十担稻吗?”一个家丁反问道。
   高杨父亲听了十分惊诧,问道:“不是讲好了十块钱吗?”
   另一个家丁从身上掏出字条,在高长龙眼前提了提,奸笑着说:“白纸上写着黑字,是十担稻还有你的手印,想赖账吗?”
   高长龙顿时像没了魂似的,如同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坐在地上起不来了。
   高杨母亲“扑通”一声跪在两个家丁面前,苦苦哀求他们行行好。
   小高杨见父亲母亲都急成这种样子,吓得号啕大哭起来。
   家丁阴险地霜着脸说:“没稻、没钱,有人也行、一个长工一年十担稻,老爷说了不要你做一年,现在是二月份,你去上工做到十月份,伙子老板对开交,双方就谁也不欠谁的了”
   这不是诈骗吗?你诈骗也得睁开你的眼看看呀?高家人已经无肉无油仅剩几把根干枯的骨头了,你们不是榨骨吸髓吗?天理能容吗?
   那时候,穷苦老百姓有理也无处说啊!
   高杨父亲就这样被强行带走了,做他不愿意做的“义务”工去了。
   家里无田无地,高杨母亲一个妇道人家带着一个三岁的孩子还能做些什么呢?除了挖野菜、摘野果,就是走村串巷沿街乞讨了。
   原来父亲在家时,虽然家贫如洗没有好的吃,但父亲每天带点小鱼小虾回来,没有油,放点盐煮煮,吃了还是养人的。小高杨长得白里透红,活蹦乱跳,父亲和母亲看得高兴喜爱。
   现在小高杨跟着母亲四处讨饭,饥一餐饱一顿,没几个月就骨瘦如柴,走路乏力。一个三岁的孩子怎能经得起这样的折磨呢?
   悲剧终于发生了。这天小高杨躺在草窝里气息奄奄,一声不吭,一动不动。不多时母亲发现儿子已经没有了气息,她“心肝宝贝”地哭着、喊着。她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哭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
   乡亲们面对这悲惨的情景无不伤心落泪,有好心人从家里拿来几块木板,简单地做了一只小売売子(小棺材),把孩子抱起来轻轻地放进去,打算收验人葬。待要盖棺时,小高杨的母亲一下子扑向小壳売子,掀开棺盖,用颜抖的手抓住儿子的尸身,极度伤心地、不要命地摇晃着、哭着、喊着:“我的儿啊,你不要妈啦?你不能离开妈啊!”
   这时候小高杨竟然活过来了,阎王爷没有收他,又把他送来了。小高场还用微弱的声音叫了一声,“妈f”
   可怜的母亲又惊又喜地把小高扬抱出来,紧紧地接在怀里,生怕阎王爷再把几子拿了去。她哭道:“我的儿,你个小死人!你把妈急死了,你咋能吓妈呢?
   原来小高场没有名字,包括他父母都叫他小伢,打那以后人们都叫他“小死人”,以为这样叫着,孩子会活得泼皮些,叫出了名,村里人都这么叫他“小死人”。小死人死了又活过来了,村里人都感到十分惊奇,也非常高兴,都说这孩子定有福态大相,“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大家有的拿来米,有的拿来面,有的捐了钱,还有的煨了老母鸡汤送来给“小死人”补身子。
   在乡亲们的关心爱护下,在母亲的精心护理下,不多日“小死人”就恢复如初,又神气活现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了。
   此后母亲给人家缝缝补补洗洗浆浆,大家凑合着过日子。“小死人”又能挖野菜,又能玩要了。
   “小死人"(小高杨)五岁了,父亲还是以捕捞小鱼为生。他想,父亲就是吃了不识字的亏才上当受骗的。小高杨想读书认字,将来就不会像父亲一样吃大亏上大当。可是家里仍然很穷,他根本上不起学、念不起书。他常常暗暗地在私整馆的窗下听先生讲课听学生读书。时间一长,他会背通不少课文、诗句。有一次私塾先生正在给学生上课,小高杨在窗外高声叫道:“字宙宏荒,周武正王,”私塾先生听了觉得这虽是没头没尾、毫不相关联的两句,可听起来倒很顺口,便问孩子们:“这是谁家的孩子?”
   “是小死人!”大家齐声回答。
   放学后私塾先生找到“小死人”家,当时“小死人”的母亲正在理野菜。,
   私塾先生说:“你家孩子很聪明,应当送他去上学。”
   母亲说:“家里穷,没有钱上学,”
   私塾先生说:“不收钱,书籍,笔墨我送给孩子,”
   高杨母亲要下跪感谢先生,先生急忙扶起她并属附她明日一定送孩子来上学
   小高杨在母亲的牵引下来到了私塾馆,见了私塾先生。先生问他名字。
   “我叫‘小死人’!”高杨回答得很干脆。
   高杨母亲心酸地把前因后果说了一追。先生觉得“小死人”这个名字令人感到寒心,也太不尊重孩子了,他认为这孩子生命力极顽强,父亲姓高,母亲姓杨,就叫“高杨”吧!杨柳的生命力也极强,就让孩子像高高的杨柳一样生机勃勃地成长壮大吧!
   母亲觉得这名字很好、很响亮,把父性和母姓相结合,也很巧妙,这样高杨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私塾先生还向学馆的孩子们宣布了一条规定,以后不许叫“高杨”为“小死人”违者打板子。
   高杨的名字喊开了,时间一长人们都习惯了,从此“小死人”就叫高杨了。
   高杨进了私塾馆就像鱼儿归了大海,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就像出了林的鸟儿在辽阔的蓝天上自由驰骋。高杨这孩子很灵气,他学得快记得清,每篇诗文都能倒背如流。
   私塾先生非常喜欢他,直情实意地嘱咐他说:“高杨啊,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跟我一样教村里孩子们念书识字。”
   高杨懂事地点点头,心想:“认识字好,那样就不会像我父亲上当受编,吃苦受累。”
   高杨父亲还是以捕鱼为生,母亲仍然给人家缝补浆洗换点钱财,一家人将就着能填饱肚子,不至于再去乞讨了。转眼间高杨已六岁了,长得十分可爱。
   这天一大早,小高杨背着书包准备去上学,他父亲高长龙扛着渔网准备出门打鱼。
   “鬼子来了!鬼子进村了!”有人从村前喊到村后。
   顿时村里人扶老携幼急急慌慌向后山撤离,高杨由母亲搀着跟在父亲后面,打算也向后山撤离。他们一家三口刚跨出门槛,鬼子已经闯到了门口,六个日本鬼子端着雪亮的刺刀,嗷嗷地叫着。
   父亲生得像骡子一样壮实高大,一个又矮又瘦小凶神恶煞似的小鬼子,够不着父亲的脸,就跳起来重重地打了父亲一记耳光。那狗娘养的杂种下手也够狠的,在父亲脸上留下了五条红红的爪印。
   凭父亲的力气身手就能掐死那个小鬼子。别说是六个小日本鬼子,就是八个、十个也体想靠近父亲身边。可是狗强盗们手中有刀、有枪,好汉不吃眼前亏嘛。父亲咬着牙、忍着痛,把深仇大恨埋在心里,站着一动不动。
   小高杨恨不得冲上去咬那小鬼子一口出出气,可是母亲紧紧地拉住他不肯松手。后来六个小鬼子恶狠狠地把高杨一家三口押着赶着来到祠堂东侧的一块荒地上,这里已经被小鬼子押来了来不及撤离的村民。父亲被小鬼子关在了祠堂里,小高杨和母亲站到了村民后面。这里紧靠路边。
   鬼子架着两挺机关枪直对着下面的村民们。小鬼子一个个摆出杀气腾的架势,一且他们扣动扳机,众多无辜的村民都要命归黄泉、含恨而死。
   高杨紧挨着母亲站着,母亲也紧紧地拉着高杨、护着高杨。高杨看着小鬼子那种虎狼相、凶残样,感到又恨又恶心。他想小鬼子摆出一副大开杀戒的架势吓谁呢?高杨我不怕死,我都死过一回了,间王爷不收。不过高杨不能死,高杨还要遵循私塾先生的教诲,将来跟他老先生一样,教村里的孩子们识字念书、舞文弄墨,使他们都成为知书达理的正人君子。再者如果我高杨长得跟父亲一样高大壮实,有劲有力,我就要去杀那可恶的小鬼子,包括那两个抽打父亲的家丁、因为他们也是狗娘养的杂种。
   高杨回过头来看看那一片片开得正旺的油菜花,田连田坎挨坎好大一片!如果钻进去,小鬼子便寻不着了。
   于是高杨趁鬼子不注意,挣脱了母亲,快速地向二百米远的油菜花地跑去。高杨人小个头也不高,目标不显眼,小鬼子还真的没有注意。高杨接近了菜花地,正要钻进菜花地里时小鬼子发觉了。万恶的小鬼子慌忙开了一枪,高杨鉄进了菜花丛里。
   小鬼子以为打中了。高杨听到了枪声也以为自己死了,可他一想,死了就不会听到枪声,死了就不会有思想。因为他死过一回了,有经验了。他身上又不痛不痒,用手摸摸,身上也没有血。
   “我还活着呢!”他笑了,“狗日的小鬼子,我又经历一次大难不死了。”
   高杨向菜花深处钻去,在紧邻的菜花地里移动。小鬼子,你怎么也找不着我高杨了。
   鬼子在村里折腾了一番,抢了不少东西走了。
   母亲喊着高杨的名字,向油菜花地跑去。高杨从油菜花丛中钻了出来,带着一身的油菜花粉,呼喊着妈妈,像离弦之箭一样飞快地扑到妈妈怀里,母子俩像久别重逢一样相拥而泣。高杨见父亲没来,很不放心,着急地问:“爸爸呢?
   母亲泣不成声地说:“被鬼子抓走了。”
   高杨又急、又气、又恨,他恨不得追上去把爸爸从鬼子手上抢回来。可是爸爸和鬼子都不见踪影了。
   母亲告诉高杨说“小鬼子在村里抢了不少鸡、鹅,押着你爸爸挑着,往鬼子据点去了。”
   一伙强盗!"高杨愤愤地骂道。
   “你爸爸会回来的,”母亲安慰高杨说。
   打那以后,母子俩每天都要站在家门口,等待奇迹发生,盼望高杨爸爸回来。
   母子俩相依为命,天天等、日日盼,总不见爸爸回来,忽然村里传来了消息:有的说高杨爸爸走在路上,跳河逃跑,在水里淹死了;有的说高杨爸爸逃跑时被鬼子开枪打死了;有的说高杨爸爸把鸡鸭挑到鬼子的驻点,鬼子不放他走,他半夜偷偷逃跑时被鬼子抓回去活活打死了…
   高扬认为爸爸跳河淹不死,因为爸爸水性很好;爸爸跑得快,鬼子开枪打不着;爸爸身体结实,拳打不死、脚踢不死、鞭子也抽不死。总之,爸爸不会死。
   母子俩照样白天等、夜里盼,希望爸爸有一天活生生地出现在自己面前。
   可是高杨长大了、长高了,鬼子投降了,老蒋也退到台湾孤岛上去了,爸爸还是没有回来。
   家里分了田地了,还等着爸爸和妈妈一道打理耕种呢,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呢?高杨多么想你呀!
   妈妈终于不等不盼了,她对高杨说:“让你爸爸在那边也好,让他求求阎王爷行行好,不要再来提拿高杨,高杨还小呢!请阎王爷可怜可怜我们母子俩,保祐我们母子平安无事!
   有了土地,高杨母亲睡着了都会笑醒呢!梦境中她也想着到地里走走看看。她起早贪黑地下地忙括,耕种收获,样样都干,高杨像美好的高梁,一个劲地窜,已经长成一个大小伙子了,他除了上学就是帮助妈妈干些农活。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真的应验了。高杨上了中学,考取了名牌大学、毕业时他想到了私塾先生,不忘他老人家的教海;他听了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兼教育部长叶圣陶老先生的报告,他老人家要求大家毕业后分配时,不要“向北不过长江,向南不下乡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高杨毕业后本来是可以留在城里的,是他自己要求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去的。这样他就到了青松中学,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二十儿年来,高杨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做人。他没有淡化对私塾先生的尊重和敬爱,他没有忘记乡亲们的救命之恩和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他没有辜负叶圣淘教育家老前辈的股切期望。
   高杨思绪绵绵,感慨万千,他觉得人生道路就像一道美味佳肴,酸甜苦辣调和在一起方能感到有滋有味。要是一味的甜,就会甜得发腻,吃什么都觉得淡而无味;要是一味的苦,就会苦得伤心,对什么东西都不感兴趣。高杨死后复生,妈妈紧紧接着他,骂他小死人;他从油菜花丛里钻出来跑向妈妈,母子相拥而泣;爸爸被鬼子抓走,他跟妈妈翘首期盼等待爸爸的情景,令人十分心酸心痛。高杨小时候吃着用盐煮的爸爸打来的小鱼小虾;他死后复生,乡亲们拿来吃的喝的还有鸡汤;私塾老先生的关心爱护;母亲分了田地后欣喜若狂的样子及高杨考上了大学当了人民教师……这些都令人感到幸福无比,高兴异常。爸爸被打被抓,爸爸被家丁打伤,无药擦拭,用盐水浸;三岁的小高场跟着妈妈满村乞讨,甚至于饿晕饿死,这些都是苦。家丁抽打爸爸,有钱人的敲作勒索,鬼子打爸爸、抓走爸爸,鬼子开枪射击高场,鬼子抢走村民的鸡鹅鸭等等,这些都激起了他对这伙恶人的仇和恨。高杨在已经走过来的这段人生路上,酸甜苦辣都尝到了。现在回味起来真觉得有滋有味,回味无穷,余味不尽!
   这次车祸是高杨经历的第三次大难不死了,同学们都说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大难不死,不伤不残,这本身就是福。高杨伸伸胳膊、踢踢腿,扭扭颈脖子,提提脑壳子,感觉还不错。他想只要我还能教书、为学生服务,为老百姓做事,就感到快乐、感到幸福。
   想到这里,高杨美美地、甜甜地睡了一觉。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