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杂谈   

打捞“文学的日常”

作者: 毋燕  编辑:admin 阅读:1369 次更新:2021-04-09 举报

  文学之所以伟大,在于她赋予一切意义,在于对“爱”与“情”的书写中,迸发的生存诗意和思想的启迪。这种力量是文学永恒的魅力,如韬光养晦的圣贤之士,玉韫珠藏,需要用心去靠近,去解蔽。事实上,在现今“加速度生活”的节奏中,尽管图像时代的来临挤压了严肃文学的生存空间,但若静心感受,我们依然会发现在日复一日的如常生活工作中,除却维持生活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外,支撑并充盈着个体生命张力感的还是文学的精神和思想力量。

  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正是这样一次展现文学力量的精彩旅程。该片共5期,每一期结构规整,内容环节设置独辟蹊径,褪去了文学的神秘色彩,从日常中走进文学,文学又反刍日常生活。从朋友的探访切入,到一位作家的代表作与一个城市的文化生发交叠,进而迸发出文学主题,再回到“历史现场”,原生态的展现,巧妙地打通书里书外的两个世界。探索作家与作品的碰撞和奇妙际遇,从而形成意象、思想、精神的互动与映衬,卓荦的文化密度直达文学与生存的关注、探讨和反思。

  这种通过文学与社会、历史、自然、科学交叠而生成的“多音部合奏曲”,旨在展现当代作家精神风貌、人生体悟和文学追求,给予观众真实具象的文学思考与人生体悟。节目格局恢宏高远、内涵丰富深邃、话题恒久鲜活、语言凝练精美、剪辑灵活高雅,以一种匠心精神抵达文化承传、生存之思、艺术理想的审美世界。其中所呈现出的精神气象和艺术探索勇气,也为文化工作者和文学市场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和实践向度。

  先说内容的质之美。深度而宏阔的多维视角探索,构塑出富有“包孕度”的“文学寓言”。

  节目选取“日常的场景”,以作家与朋友的互动引出生活的日常故事,依次聚集了马原、马家辉、麦家、阿来、小白这五位“主人”与他们的“客人”朋友——吴啸海、焦元浦、史航、谢有顺、高翊峰这些有影响力的作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家与朋友在两天的交谈、走访、体验、观察、回顾的愉快碰撞中,为观众呈现出具有烟火气息的作家形象。踏着舒缓放松的步履,作家们的真性情淋漓尽显。他们问诊时代,将思想的触角探向文学、生死、家庭、世道人心、故乡、青春叛逆以及年青一代价值观等当下诸多的热点话题,无一例外都沉淀着作家们对于时代、生活、人生、文学的广阔、丰富、深刻的见解以及坚定的文学信仰。

  作家阿来对于大众过度看重文学的娱乐和消遣功能十分担忧,“人需要娱乐,但是有的时候,我们陷入到娱乐里头,就不可自拔。有时候,你娱乐到一定程度,你也觉得它会有一个巨大的空虚”。他一针见血,指出了时代的病症。作家小白说:“我们在城市里待惯了以后,所有的五官都是萎缩的。”一语中的。这不仅仅反映在文学层面,而且投射到了生活日常的角落。不禁让人联想到,近些年快速兴起并流行的农家旅游和山林探险活动,这大抵也是人们希冀通过回归自然、伸展五官以丰润心灵世界,从而抵抗成为“单向度”人的一种日常努力吧。沉思于此,浸入其中,观众各有品味,亦各有所得。

  如果说,这些都是宏观上的人生日常所感,那么具体到文学层面,则更为接近灵魂的触摸。节目秉承人文纪录片观照时代的视角,解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文学照亮生活,用思想反刍日常,从生活入手,还原作品中的原型场景,追溯作家的精神故乡,探及文学创作的动因,逐步深入人文精神的“腹地”,以作家对现实文学的反思和价值寄予,进而揭示作家如何在生活和创作中“我手写我思”。如此环环相扣,直指人心。

  麦家和阿来不约而同地表白文学不能以取悦市场而创作,文学是为文学本身存在的。马原说:“我是我啊,我是我!”强调的也是文学创作过程中,建构精神世界的独特性。远不止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书”,与看似不经意间他们提及的其他作家和作品,互相映照、佐证,彰显了文学这个“圈”神奇的弹性和张力,恰如一枚投入平静湖水中的石子在水面激荡起的一圈圈涟漪,四散荡开,余韵绵绵。

  再说形式的艺术之美。多样而灵动的多种媒介组合,定格了充满“故事性”的日常瞬间。

  从结构上来看,这部纪录片制作精良,无论是内容上对于人文精神的探索,还是节目形式上的别具用心,亮点多多。尤其令人欣喜的是背景音乐、镜头剪辑、旁白解说三位一体的无缝对接,与主人精神行水流云般的契合,共同实现了在图像时代文学的生动而又深刻的合一。这不惟是文学的浪漫,更是日常的幸运。

  每一期节目设计的大标题,是该期节目的内在灵魂,起着把控并推进节目走向,深化并升华节目精神的意义。根据内容的推进选择不同切面,又形成了不同的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下统括的内容,提纲挈领,契合着作家与朋友畅谈的主题脉络和精神轨迹。

  作家们在自己小说中摘选出一些片段,置身于小说故事中的原型地,深沉朗读,文字与画面的共振,形成了腾挪跌宕的空间场域。马原的姑娘寨、马家辉的湾仔、麦家的富阳、阿来的成都、小白的香港,虚实的交织与转化,不但拓展了节目的物理空间,还勾连起小说故事的意义场域,激发出文学与日常的“互文”般的叩问。如此一来,在为节目晕染上严肃、深刻、凝重的文学氛围的同时,又为节目注入了鲜活的、灵动的、当下的时代精神。

  紧跟作品的节奏和内容,取景切换尤为精美,配乐渲染到极致,尤其是各类背景音乐恰如其分,简直是神来之笔,又如天籁之音,感动人心。或是清脆调皮的口哨声,或是悠扬的小提琴,或是强烈的圆舞曲,或是公园歌神宽广的音域,哪怕是那滴滴答答的雨声,置身其中,伴随着节目内容的舒展延伸,蕴藉着心路。观众已不再是静止、单向度的被动接受,而是在音乐或缓或急、或含蓄或直率,或轻灵或激昂的旋律中,思想跃动渐渐奔腾,生发出想象的翅膀,在更为宽广、辽阔、繁复的审美意象中咀嚼文学,思索人生。节目里人与场景合一,节目内外人的共鸣、物我相融,奇妙地形成了各具风韵的审美意境。

  无论是主客对谈,还是主持解说,或鲜活生动,或深刻透彻,或意味深长,都精巧地吻合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使得人物活灵活现——马原的纯真、马家辉的幽默、麦家的深切、阿来的厚重、小白的精明,乃至画家吴啸海的舒朗、音乐评论家焦元浦的严谨、编剧史航的智趣、文学评论家谢有顺的精辟、作家高翊峰的现代,如百花齐放,各展风姿。感动于他们对生命和日常异于常人的敏感和通透,聆听着频出的文学“金句”,我们不禁感叹有趣的灵魂是这般可爱而又这般深情!

  有必要提及的是,这5期节目分别依托云南、香港、浙江、四川、上海5个地理空间上的位移转变,承载着不同的人文历史和迥异的城市风情,但是殊途同归,恰恰这一点更有力地托载起文学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当我们徜徉其中,会发现这5期节目不约而同地蕴藏着日常生活中淳朴的真意与哲性的真言。

  马家辉在表达文学与日常的关系时,发自内心地感慨道:“透过书本,照亮日常,书中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互相碰撞。”仅仅这有限的令观众意犹未尽的5期内容,就已然让我们体认到了文学并未消逝,日常也未必平庸烦琐的生活真相。成风化人,澡雪精神,文学的意义之一,不就是启发读者去思考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掉的问题吗?就此而言,无论是从文学如何去写和写什么的角度考量,还是从如何开发设计与文学有关的文化节目的角度思虑,这部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化纪录片都提供了一份具有多重意味的探索范本,值得更多的观众品咂其中的真意与奥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