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107-智慧的灯-正文211~212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47 次更新:2024-08-03 举报

内灭一切色声香味触相的妙乐境界是无法通过意识寻思了解,因为它是圣者的内证境界,是胜义谛相”。

本品关于胜义谛相诸行相“一相”还是“异相”讨论,指出:如果说胜义谛相与诸行相大毗婆沙论中说到十六行相”,说四圣谛,缘苦谛有四行相,即非常空、非我缘集谛有四行相,即集、生、缘缘灭谛有四行相,即灭、静、妙、离缘道谛有四行相,即道、如、行、出“一相”的话,即没有差别的话,那么修行者在修行中对诸行相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那就不用再去求胜义谛相了;如果说胜义谛相与诸行相是“异相”的话,即有差别的话,那么修行者在修行中对诸行相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已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更不用再去寻求胜义谛相了。所以说胜义谛相与诸行相是“一相”或“异相”,都是没有道理的,都与正理相违背的。这就像面对黑色沉香所嗅到的妙香性,不能说此妙香性和黑色沉香是一相还是异相;又像对胡椒所尝到的辛猛味性,不能说此辛猛味性和胡椒是一相还是异相,等等。所以,胜义谛相不说与诸行相是一相还是异相否则,“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世尊说颂曰:“行界胜义相,离一异性相,若分别一异,彼非如理行,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

如果执着于对种种相法记别见解,那就是被增上慢所执持而对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不能明了。应该知道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的,“唯有常常时、恒恒时,”不管如来出世或不出世,诸法法性都是这样安立的,法界都是这样安住的。世尊又说颂曰:“此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诸佛说无异,若有于中异分别,彼定愚痴依上慢。”

(二)心意识相品——心、意、识三者,有通义和别义之说,通义说三者其体是一;别义如《成唯识论》所说:“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本品是说心意识的体相或相状,是所观境之世俗谛境。但本品不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角度来讲,而是揭示心意识深层体相的秘密。指出有情生命开始时,最初种子心识执着于五根名相分别而展转和合,获得了生命增长和成熟。其结生过程,是父母贪爱俱足,然后各出一滴精血,二精血和合后,住于母胎中,同时执受所依的阿赖耶识,和合依托于肉团心。“识”最初依托于这里,最后也从这里离开。

这最初种子心识,称为“阿陀那识”,也称“阿赖耶识”,又称“心”(不是指“肉团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是依止于“阿陀那识”而建立的。但这六识中的意识跟其他五识的关系是:这五识,不管哪一识生起时,必定有一分别意识同时随行,同缘于一境,而非五识可以单独活动的。也就是说:比如眼识,眼根面对色境即产生眼识。如果止于见色,未起分别,继之意识随行,同缘于一境时,便起分别善恶美丑心。如果没有意识随行同缘于一境,会是什么情况呢?那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香、尝而无味、触而无觉等等。我们曾有过体会,平时人思想开小差、魂不守舍时,就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情况。

前面说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是依止于“阿陀那识”(亦称阿赖耶识”)而建立的。如果行者对内能如实不见阿陀那阿陀那识,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这样才称为“胜义善巧菩萨”。

(三)一切法相品——本品是揭示一切法的体性相状。体性相

上一篇: 赣南雪

下一篇: 108-智慧的灯-正文213~214页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