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智慧的灯-正文173~174页
第十二节 略说几家禅法
除上节“默照禅”已作略说外,还有几家禅法再说明一下,分别是:公案禅(已在上节临济宗和云门宗中提到过)、华严禅、牛头禅、念佛禅等。
(一)公案禅——“公案”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五代和两宋。据计算,禅宗的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余则。通常所用也不过四五百则左右。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僧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
而“公案禅”是在“公案”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以参究某个公案而悟道的禅法。宗杲禅师及其同时代的一些禅师,除曹洞宗重视以静坐观照入道外,大部分的禅师都是用公案禅来开悟,如临济宗参话头、云门宗参公案等。
在禅宗禅法发展过程中,继“祖师禅”(自六祖至五宗分灯前)及“分灯禅”(五宗分派时期的各宗禅法)之后,存在一个“公案禅”时期,而公案禅在当时比较流行。如临济分派的杨岐方会禅师和黄龙慧南禅师,就是利用“公案”启发学僧,指授心性,令其开悟。后来临济宗杲禅师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公案参究方法,即“话头禅”(前面说过),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几个时代禅法。其实“话头禅”就是“公案禅”的一种精要形式,或者说是对“公案禅”的一种改造,它是脱离公案内容本身,仅限于对话头的参究体悟。但这种参究,并非意味着对话头进行认识,作出判断,而是强调觉悟宇宙人生的本质。
(二)华严禅——是以“禅教一致说”为核心的禅宗与华严宗相融合的禅法体系。自禅宗创立以来,就与研究经论的教家形成对立,出现“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的格局,不利于佛教整体发展。针对当时禅宗轻视经论的状况,华严宗主张“教禅一致”,企图以禅宗和华严宗思想的融会统一为先导,以调和各宗派之间的矛盾,乃至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矛盾。认为佛经是佛所说教义的文字记述,而禅是体现这种教义的习修实践,都是佛陀的亲自嘱咐。华严禅的创立者是唐代圭峰宗密禅师(圭峰宗密(780-841)唐代高僧,佛教华严五祖,法名宗密,四川西充县人,因常住圭峰兰若,世称圭峰法师)。圭峰师强调:“经论非禅,传禅者必以经论为准。”
圭峰宗密禅师既是华严五祖,又是禅宗荷泽神会一派的传人,因而在华严和禅学两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在《原人论》中提出“五教”判教说,其中“一乘显性教”实际上就是把华严与禅合而为一的“华严禅”学说。
而华严禅的基本训练与其它禅法并无多大区别,是以“数息观”为主,而重点是在数息中,依鼻息如何起观,以及通过训练能使行者粉碎一切执着,超越时空,而渐次达到究竟地。华严禅又称“华严止观”,三止、三观是它要实现的目标。“三止”中有三个层次:真空绝相止、理事无碍止、周遍含融止;“三观”中也有三个层次: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融观,一共计有六个层次。但在修行上,次第不拘一格,依各人心性及因缘不同而有不同的下手处,但这六个层次必须通达。
(三)牛头禅——“牛头禅”的创始人是法融禅师。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法融出禅关,开始在金陵(今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立茅茨禅房授徒传法,此后法门逐渐兴盛。主张世间一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