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85-智慧的灯-正文169~170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148 次更新:2024-07-31 举报

可供学者研习)

南宋末年临济宗传入日本,但所传的大都临济杨岐派禅法。

(三)曹洞宗——创始人是唐代洞山良价禅师和曹山本寂禅师。因良价在江西宜丰洞山创宗,而其弟子本寂在江西宜黄曹山的曹山寺传教,所以最终称之为“曹洞宗”。但后来道场,却在江西九江永修云居山的真如禅寺。本宗宗脉系惠能——青原行思——石头希迁——药山惟严——云岩昙晟——洞山良价——曹山本寂。

曹洞宗主张“五位说”,即正偏五位、功勋五位、君臣五位、王子五位等。此“五位说是曹洞宗用以阐释真如佛性与现象世界关系问题的说教。良价禅师认为万物都是虚幻的,而万物本源是佛性,所以无须四处去求佛,而佛就在心中,心即是佛。本寂禅师也认为现象体现本质,心即佛,即相即真。其核心思想即“佛在心中”。“佛在心中”思想为后来“默照禅”的倡导,提供了理论基础。“默”指沉默专心坐禅“照”指用智慧来观照原本清净的心性。

“默照禅”的倡导者,是后来宋代曹洞宗浙江宁波天童寺的正觉禅师(公元1091--1157年)。正觉禅师认为,心是诸佛的本觉、众生的妙灵,只因无明而自设障隔。如能静坐默究,净悟佛理,把所有的妄念去掉,不被愚痴包裹,便能事事无碍,以至事理圆融。正觉进一步认为,实相即是无相之相,真心即是无心之心,真得即是无得之得,真用即是无用之用,从而主张以“坐空尘虑”来默然静照,不去期求大悟,只以无所得、无所悟的心态来坐禅。

其实默照禅的来源很早,般若学与止观。东晋慧远曾以照寂二字来统括禅修方法。僧肇作《般若无知论》,阐明般若以照寂为体。至南宋时,曹洞宗正觉禅师作《默照铭》《坐禅箴》来介绍这种禅修方法。据说《默照铭》《坐禅箴》是正觉禅师开悟以后写的,是从悟境中告诉我们什么是默照禅

正觉禅师强调,默与照是禅修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两者应当结合好,统一起来。他说:默即有照,照体现默,默照相即;照中不能失默,默中不能失照,只有默照宛转回互,相辅相成,才是理圆无碍。只有默照理圆,才能透顶透底,完全觉悟,终至解脱而方法就是先让心“空”下来。他说,一切现象、形相,都是心的产物。心是万法的本体,也是解脱的枢纽。他说:“心空”,就是“空尽一切”,就是“本来时节”,就是众生和宇宙的本来面目。为了达到“心空”境界,正觉禅师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参究“空劫前事”

《宏智正觉禅师塔铭》云:“盖师初以宴坐入道,淳(淳,子淳,宏智正觉禅师的师父)以空劫自己示之,廓然大悟。其后诲人,专明空劫前事。”所谓“空劫前事”就是静坐观照空劫以前自己是什么状态?空劫之前的自己,就是“空”,就是还没有自己。

佛教认为,世界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循环过程,每循环一次,称为一“大劫”。“空劫”是“唯有虚空”的阶段,也就是世界出现前的空寂时,此时天地未开,浑沌一片,无一切对待差别,为本来面目。正觉禅师提倡观照空劫的状,以使心空冥合空劫的本来面目。

2、参究“彻见离微”

正觉禅师说:“默照之道,离微之根;彻见离微,金梭玉机。”“离微”,指法性的体与用。“离”是离开诸相而寂灭无余,是法性的体;“微”是微妙不可思议,是法性现象存在的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默照是彻见法性体用的根本途径,能彻见法性体用,也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