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81-智慧的灯-正文161~162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130 次更新:2024-07-30 举报

学习般若,会依次逐步具备三种智慧,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大智度论》解释说:一切智是声闻、缘觉层次的智慧,道种智是菩萨层次的智慧,一切种智是佛层次的智慧此三智虽可一心得,但仍有次第“一切智”,指能从整体上觉知一切事物的共性(诸法总相)的智慧,事物共性,即无常、无我、空。“道种智”,指能了悟一切事物的因果、体性、作用、善恶等种种的差别个性(诸法别相)修学一切道法、善法,以利益济度众生,为众生入道之种智慧。“一切种智”,指能通达一切事物总相、别相,圆满无碍、化道断惑的智慧;是一切智与道种智二者相融合,是一不二,它是一个圆满的整体的智慧。因此认为,三智只是深浅差别,前后相次而已。)

北齐的文禅师以《大智度论》主张“三智于一心中得”的说法为基础,结合空、假、中三谛,提出“一心三智”说。认为三智均为佛智一心的表现,只是观照事物现象的重点不同。天台宗的《摩诃止观》说:“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三智一心中得。”这里所表达的空、假、中,就是一切因缘法的“实相”,也称“三谛”。那么,三谛亦可一心中得,“一心三谛”。

将这个道理用于止观践行上,就叫“一心三观”,即于一心之中同时观察因缘所生法的空、假、中三者的统一。这就是天台宗创建者智顗大师所倡导的“圆融三谛”说。“空”指一切事物现象为因缘和合所成,空无自性;“假”指一切事物现象虽空无自性,但仍有形相存在,而这形相是虚假的;“中”指既要看到事物现象空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现象假的一面,这便是中道。

天台宗的《摩诃止观》说:“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谓之三谛圆融,并强调要如此观察诸法实相。认为如此修习般若因,可于一念心中顿得三智之果。智顗大师在《观经疏》中指出:观悟假谛得权智(道种智),观悟空谛得实智(一切智),观悟中谛得非权非实智(一切种智)。此三智融通交会,于一心中得,即“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

智顗大师在晚期还提出一心念具备三千差别世界说,即“一念三千”或“一心三千”说。这三千差别,是由“十法界”与“十如是”这种相互贯彻包容关系,构成一千种差别,再加上“三世间”,总成为“三千差别”

“十法界”分别指: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天人、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大法界。前六法界,又叫六道,在迷境,称六凡后四法界在悟境,称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佛教认为十法界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转化。凡者经过修持可以进入圣境,而圣者如不继续修持就会堕落迷境。每一法界都具有转化为其它各界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每一法界都具备法界,合起来便是“百法界”。

“三世间”是说世间有三大种类:即五蕴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可解释为:无生物、有生物、自然界等。

“十如是”如是,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意思,十如是,是说每一个事物都具有十种必然条件与因素。这十种必然条件与因素就是“十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可解释为:形相、本性、体质、功能、造作、原因、条件、结果、报应,这九个方面的前因后果的必然性。

一个世间有“十如是”,三世间就是三十如是再跟“百法界”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