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79-智慧的灯-正文157~158页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75 次更新:2024-07-30 举报

著名弟子有十五六人,也普遍受到当权者的重用。在魏、齐、周、隋数朝中,出自这一系的“僧官”,包括大统、国统、国都、州统等,为数最多。他们的论师大多游化各地,任务是“巡察僧徒,弘教民间”,足迹遍及齐、楚、晋、魏、燕、、赵、卫、郑等。因此,地论师成了北朝后期最有权势的佛教力量。

南派主张阿赖耶识即如来藏,亦称“无垢”,“自性清净心”,认为佛性本有。但由于此识“随妄流转”,因此需努力修习,离染显净,才能成佛。此派对华严宗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最后地论宗入华严宗。

 

第七节  摄论学/摄论宗

“摄论学”以研习无著大师的《摄大乘论》(简称《摄论》)而得名,其学者称“摄论师”,学派称“摄论学派”,亦称“摄论宗”。

无著的《摄大乘论》,北魏时由佛陀扇多初译,当时影响不大。它的流行,是在真谛大师重译此论并译世亲的《摄大乘论释》和亲自解说传讲(后辑成《义疏》)之后。

《摄大乘论》是瑜伽行派唯识学的奠基性著作,着重探究“心”的性质和“心”生万有的机制,以及据此修持成佛的道路。特别是它的“八识”说,提出了“阿赖耶识”为世界的本体和认识的本原,确立了“唯识无尘”的宇宙观,当时在南朝引起震动。

真谛大师作为摄论学代表,在第八阿赖耶识(唯识学一般只讲“八识”)之后讲第九阿摩罗识同时讲三自性的瑜伽行派总纲时,强调依他起性的染污方面最后也会断灭。据此,摄论宗主张:

(一)“九识”。主要是说八识为一切法之所依,是妄识;在这妄识中还有一个纯净的“识”,即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亦即真如“佛性”。

(二)三自性中,依他起性的染污方面(染分),最后也会断灭。是说修行人,由于修持过程中阿赖耶识中纯净之识(净分)在逐步显现,以对治妄识(染分),最终证入阿摩罗识而成就佛果。

(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最终获得解脱。

但是,由于陈王朝的官僧们支持般若学和三论学,而公开排斥真谛派系,所以此派的主张当时在建康很难获得弘扬。陈亡后,此派北上,以彭城为中心开展讲学传法。至唐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创立“法相宗”后,并入法相宗

 

第八节  法相宗(亦称“唯识宗”/“慈恩宗”)

“法相宗”由唐代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后因窥基常住慈恩寺,人称“慈恩大师”,所以又称“慈恩宗”。

玄奘大师自幼出家,学习大乘唯识学说。当他通晓唯识各家学说后,因众师所论不一、隐显有异,感到无可适从。于是,玄奘发心西去印度求法,遍学唯识各家学说。公元七世纪,玄奘回国后,以长安慈恩寺为中心,创立法相宗,弘扬唯识教义。玄奘弟子窥基,为法相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此宗主要是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说,所依经典有《解深密经》、《华严经》、《入楞伽经》、《成唯识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集量论》等。该宗主张

(一)“万法唯识”,即一切法都是识所变现。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