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智慧的灯-正文43~44页
六、吠檀多派——此派尊奉《吠檀多经》,相传为婆达罗耶那所造。汤用彤教授说:“吠檀多学进展之历史,即根据奥义书,而继续整理发明,…吠檀多之根本宗义,为梵我合一。盖梵者存在之常理,万千世界因其力而生、而依住,归原还灭亦入于是…此宗认身虽生灭,我则常住。诸我经无终之轮回,弃此身体,复入彼躯壳。来生情形,悉视此生作业而定”。但此派的理论在《吠檀多经》之前已有三说:1、“自我”不与大梵全一,亦不全异;2、“自我”未解脱时与大梵异,解脱时则入梵中;3、自我与大梵无异,即梵我一元说。
第四小节、异流三派
在婆罗门教演变出六大流派的同时,在否定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的新兴流派中,别开新宗的也有三大主要流派:即顺世外道、耆那教与邪命外道、佛教等。
一、顺世外道——此派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自然生、自然灭,而非有因;人的灵魂附于身体,身体由四大成,灵魂亦随之成,身体灭,灵魂亦随之灭;无天上,无究竟解脱,无灵魂在他世界。此派说教被沙门和婆罗门所共同诟病。汤用彤教授说:“彼最不信智慧,蔑视神权,力持死后无我,而举一切归之自然,遂以纵欲为‘解脱’之正道也…此派既执断灭,故谓善恶均无报应,而倡言于此世间宜取目前之欢乐。黜信仰,蔑道德,满足肉欲为人生终的”。
二、耆那教与邪命外道——“耆那教”由六师外道之一的尼犍子教团演变而成,产生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左右,几乎与佛教同时兴起。教祖大雄(约公元前540—468年),姓若提,名增胜,三十岁时,弃富贵出家求道,游行乞食长达十三年,于婆罗树下得独存智,尊号大雄。大雄成道前与瞿舍黎在王舍城附近一起修苦行六年,后瞿舍黎自立教团,世称“邪命外道”。
1、关于耆那教。耆那教立五戒,即不杀、不诳、不盗、不存私财、不淫等;剃发或披发,常游行乞食,逢雨季则居住说教。认为天神与人类都会进入轮回,苦行与智慧是为解脱之道。此教后多次分裂,至第八次分为白衣与天衣二宗;天衣意以天为衣,即裸体,以苦行为重。
此教认为,立说不能执一端,执一端者必误,所以此教系二元论,说物质是常,诸我亦常。于是立有六句义:命(谓“我”,指精灵、灵魂)、法、非法、时、空、四大等,以其中命与四大为最重要。说人的精灵降生于四大中,缚于业、迷于漏,就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就有善与恶诸行,那么解脱之方就在于戒律苦行。人之所以有知、有作,因为有“命”,命即知者、作者。
《印度哲学史略》(汤用彤著)第四章耆那教与邪命外道中载:“命有二种:一轮回命,囿于生死,不断相续;一解脱命,脱去躯壳,直入涅槃。命如已解脱,清净独存,则有无边见、无边智、无边喜、无边能。然从无始来,生命缚于业缘,其能力清净,均有边限。命之数无限,非遍满亦非极微(指物质不能再细分的极小单位,),惟随身大小,充遍各部,如炬在室,随量充照”。
耆那教把生物(含人类)分为六类,说命随根数的有六种:如植物仅一根,即皮根;如昆虫有二根,即皮、舌两根;如蚂蚁有三根,即皮、舌、鼻等三根;如密蜂有四根,即皮、舌、鼻、眼等四根;如野兽有五根,即皮、舌、鼻、眼、耳等五根;而人天魔等还有心根,即皮、舌、鼻、眼、耳、心等六根。凡有心根者属于有想类,其余都属无想类。而各种生物成于极微,极微为常,均有生命,
上一篇: 没有结局的爱
下一篇: 24-智慧的灯-正文45~46页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