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智慧的灯-正文15~16页
2、天启祭祀——有置火祭、火祭、新满月祭、初穗祭、四月祭、供兽祭、苏托剌末利祭等七种供养祭;还有八种苏摩祭,即赞火祭、力饮祭、即位祭、马祠祭、奉乳祭、火坛祭、人祠祭、一切祠祭等;又有葬仪,即焚骨仪式、拾骨仪式、供饼祭,等等。
公元前6世纪,印度部落大部分过渡为国家,出现许多或大或小王国。后在列国纷争中,摩揭陀国以强取胜,在恒河流域南岸建立第一个帝国。
到了公元前4世纪,摩揭陀国已经统一恒河流域及印度中部一些地区。其时,帝国中心便从气候温和的印度河流域向酷热的恒河流域迁居,从而民众喜好退隐山林坐禅守静,民性渐由乐天而流于厌世,于是出家风气、玄理辩论、外道修行遍及全境。这时雅利安人已经由北印扩展到南印,直至占有全境,并渡海而占居锡兰(斯里兰卡)。
公元前2世纪,摩揭陀国到了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时期,除南部边远地区外,几乎整个印度并入孔雀王朝版图,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大统帝国(当然,在孔雀王朝版图之外仍有许多小王国存在,《仁王经》载,包括摩揭陀国在内,有十六国。后来阿育王死后,帝国出现分裂)。
在列国纷争和帝国统一时代,印度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此时,四种姓秩序动摇,王权渐次驾乎婆罗门之上,即四种姓以刹帝利为首,婆罗门开始走向衰落。非婆罗门教主义抬头,人们不再受婆罗门约束而别立教派,又分别产生数论、瑜伽、胜论、正理等所谓正统派,和顺世派、耆那教、佛教等所谓异流派。其中,许多教派理论颇具哲学性。他们哲学性的演进是应刹帝利族倡导,所以这时期的文明称为刹帝利文明。
第二节 印度古代宗教性的典籍
印度古代宗教,以婆罗门教为主、为最,其它宗教的出现,也是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事。婆罗门教所信奉的根本圣典是《四吠陀》。《四吠陀》由“吠陀本集”和“吠陀末书”两大部分组成。
一、“吠陀本集”,由四部吠陀组成:
1、《梨俱吠陀》——是最早出现的,是赞颂集。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约于公元前14世纪前后编纂。在“吠陀本集”中占有数十卷之多,计1017首诗篇,全为韵文,共10580颂。其传承的主要派别有5派。
2、《娑摩吠陀》——是后继出现的,是歌咏集。在“吠陀本集”中仅有2卷,全为韵文,有1549颂,均为祭祀用诗篇。其传承的派别古说有百派,现所知仅2派。
3、《夜柔吠陀》——是后继出现的,是供牺牲品时祭文集。约于公元前10世纪或晚编纂,分《黑夜柔》与《白夜柔》,为韵文散文。其传承的派别古说有百派,现所知仅5派。
4、《阿闼婆吠陀》——它与《夜柔吠陀》同时出现,是祈祷消灾的咒语集。与前面以祭式为主的三种《吠陀》不同,此《吠陀》是以咒法为主。在“吠陀本集”中有20卷,730首诗篇,6000颂,以韵文为主。其传承的派别古说有五十派,现所知仅2派。
这四部《吠陀》本集,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即赞诵部分与作法部分。赞诵部分,是供养或歌颂火焰、太阳、雷电及风等神格化的自然现象,是关于祈求健康、财富、长寿、儿孙、家畜及灭罪的祈祷文;作法部分,是关于祭祀仪式的诠释。
上一篇: 8-智慧的灯-正文13~14页
下一篇: 杨桃阿婆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