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樟树播报(之五)
曼陀罗花(之五)
(生生不息 初心不改)
毛泽东“三次沉浮”录
或许,命运对于伟人和普通人来说同样是苛求的,只不过两者所担当的使命不同罢了。单说毛泽东生活战斗在中央苏区这5年多时间,他所走过的历程曲折坎坷,一波三折,沉浮起落,承受了太多的屈辱、打击、排挤和撤职。面对政治命运的失落,毛泽东曾几度忧闷与孤独?
(每当说起这些,厓浑身的青枝绿叶都在瑟索抖动,那阳光雨露似乎也远远地躲着厓,厓每时每刻都在为毛主席捏把汗呀!)
毛泽东在瑞金的遭遇,大致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当然,在广大读者之中,这一观点并非独家之言,而是众多中共党史、革命史专家反复研究论证过的。在这里,厓就简要地说说毛泽东的“沉浮”起落吧。
毛泽东第一次“沉浮”
1931年11月1日至5日,在江西瑞金县叶坪村谢氏宗祠召开中央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即赣南会议)。这次会议在中央代表团主持下召开,是为了贯彻中央八月指示信的精神,对照总结检查中央苏区过去的工作,出席大会的代表共70余人。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毛泽东代表苏区中央局向大会作报告。
会议虽然肯定了“中央苏区是获得了伟大的成功”,红军粉碎国民党军三次“围剿”是“开辟了战争史中的新纪元”,但指责中央根据地领导人犯了一系列的“极严重错误”,譬如:在执行“国际路线”中“缺乏明确的阶级路线”;土地革命中执行的是“富农路线”;红军“没有完全脱离游击主义的传统”,忽视“阵地战”“街市战”;领导思想犯了“狭隘的经验论”的错误;干部队伍中“充满”“阶级异己分子”等等。
“左”倾教条主义者把毛泽东关于红军和根据地建设的正确主张,斥责为“非无产阶级观点”“单纯防御和游击主义”“狭隘经验主义”等等。会议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红军问题决议案》等五项决议案,决定设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并通过了取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和总政委、总前委书记的名义。这表明,苏区中央局已经全面接受了中央指示信的错误主张,排挤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对红军的正确领导,并在会后撤销了毛泽东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
毛泽东第二次“沉浮”
1932年10月,“宁都起义”进一步撤销了买泽东的军事领导职务。在党内军内,毛泽东被彻底“架空了”。后方中央局一味坚持“左”倾冒险主义的“积极进攻路线”,再次对毛泽东的策略横加指责,解除了其军事指挥权。
几个月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作出裁决,对毛泽东提出的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关于红军建设的基本原则给予了肯定,于是毛又被请回红四军。
毛泽东第三次“沉浮”
1934年1月,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博古(秦邦宪)积极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后期又过于听从军事顾问李德推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他们对毛泽东的路线横加指责、无情批判,说“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说毛“顽固对抗中央”,致使毛泽东在“全苏二大”上被架空,撤掉了他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一职,毛泽东失去在政府中的领导权。
由此,毛泽东先后丧失党权、军权和行政领导权,变成为一个无职无权的“普通一兵”。拿瑞金客家人的话说,毛主席“从马山顶上翻下了窝底”,是他的生命运程中最没有面子的“落幕”时期,无论谁遭到这样的打击都会感到很压抑。后来在延安时,毛泽东曾对人讲,他在中央苏区“过了四年小媳妇日子”。
在“削职为民”的4年间,正是毛泽东由“而立”步入“不惑”之年,他除了精神上的打击外,生活上筚路蓝缕、温饱难保。他居住在东华山、苏家坡、云石山的莽林古剎之中,日夜与僧人菩萨作伴、听暮鼓晨钟绕梁,加上又常患严重的疟疾(俗称;打摆子),幸亏福音医院院长傅连璋医生及时相救,他才幸免于难。
这对于一位志存高远、豪气冲天的职业革命家来说,这无异于壮士断腕、骏马失蹄。然而,毛泽东毕竟是毛泽东,他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决定,忍辱负重地忘我工作。他人在深山中,心却在战场,他坚信总有一天全党全军会觉悟起来。
毛泽东一如既往地关注着硝烟弥漫的激战前线,他任劳任怨地从事苏区社情民意的调查研究;手不释卷地研读马恩列斯著作;实事求是地总结对敌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经验教训……
啊,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瑞金叶坪升起了红太阳!(1659字符)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