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杂谈   

科学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专访科普作家汪诘

编辑:admin 阅读:383 次更新:2024-06-28 举报

  汪诘是知名科普作家、导演,已出版20多部科普作品,包括图书、影片等,获得多个奖项,其中,科普著作《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获国家图书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科幻小说《时间囚笼》获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由他主创并执导的影片《令人惊叹的宇宙》获第六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影视动画类)金奖。

  同时,他也是网络科普大V,其自媒体电台“科学有故事”自2016年开播以来,播放量已达8000万,在不同平台获“十大最具商业价值主播”“百万粉丝创作者”等称号。

汪诘汪诘

  面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汪诘畅谈了他的全职科普之路。

  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

  “我发现了自己的科普天赋。”曾是程序员、软件产品经理的汪诘,这样描述自己踏上职业科普路的机缘。

  25岁那年,汪诘患上面瘫,在求医和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他“突然开窍了”——“虽然我一直自以为是科学迷,但从众多的真伪科学信息中寻求真相时,我发现自己是没有科学思维的,从此我便开始系统性学习,逐渐明白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科普天赋。”

  “我从小好为人师,当有一定积累后,就很想把自己的这些收获分享出去。没想到以前不讨喜的毛病却变成了优势。”汪诘笑着说。

  他开始写科普文章,并在网上连载,引起了出版社编辑的注意,找他约稿。

  “我很兴奋,42天就完成了我的第一部科普作品。”汪诘的这部《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讲述了“相对论”的发现历程和基础概念。

  “当初我想能卖掉几千册就不得了,没想到第一个月就卖掉了15000册。截至目前,实体书加电子书已卖出百万册。”尝到甜头的汪诘,从此走上了专职科普的道路。

  为更好“输出”,汪诘大量阅读书籍、论文、文献等。为此,他请了一个专职助理,帮他进行论文搜索、预读、整理等初步工作,以节约他查阅论文的时间。这是他自己坚持用“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做科普的一种体现。

  汪诘认为,比传播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无一不在传达这一观点。

  何为科学思维?

  “简单地说,科学思维就是逻辑+实证。”汪诘解释,简单来说,逻辑是“凡观点都有前提”;实证是“凡结论必有证据”。他还总结出了15个要点,教给更多的人。

  “我做科普的目的就是帮助别人掌握科学思维,一个人只有掌握了科学思维才有可能具备科学精神。”

  何为科学精神?

  汪诘认为,科学精神就是一种“求真”的精神,但是,这里的“真”并不是指“真理”,而是“真相”,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有证据支撑的事实,二是科学共同体对某一问题的当下最新理解(会不断发展更新)。

  科普能改变人类的命运

  除了科普作品,汪诘也写科幻小说,他自己最喜欢的一部是卖得不那么好的《哪》。

  这是一本很“立体”的小说,创新地将现实与虚拟世界、行为艺术与文学作品结合起来。

  2019年底,汪诘在他的自媒体电台上,发布了他收到从未来穿越回来的“人”的信息,向所有网友征集问题,以证实这个未来“人”的真伪。两个回合下来,未来人回答了四十个问题,如“房价何时跌”。

  半年后,在网友们争论不休到底这个未来人是真是假时,汪诘抛出了答案:这是他新小说中的开篇,整个过程会被如实记录在小说中。接着,他发布了这部小说的后半部分,讲述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未来,人类非常恐慌名为“哪(ne)”的强大的AI(人工智能)的觉醒,不惜以回到农耕时代的代价来消灭哪。而哪为了拯救人类,将信息发送回50年前,希望能通过50年时间的科普,让人类了解更多,改变对AI的恐慌,从而改变人类的命运。

  “看到最后,我怀疑这并不是虚构的,你就是那位被选中的科普作家,接收到了未来信息,为了拯救人类而进行科普。”“合上书,我仍然没有回归现实的感觉,这种亦真亦幻的感觉甚至更强烈了。”许多读者被汪诘的这一精巧设置而震撼。

  汪诘说:“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除了是一种创新外,还传达了两个我的观点:一是科普对未来是非常重要的,会改变人类的命运,就像文艺复兴带来了一个全新世界一样,科学思维会改变人类是毋庸置疑的,这需要更多人一起科普;二是未来的AI并不是一个个像人一样的个体,而是一个云,而且AI不会毁灭人类,而是会有利于人类的,当大家都有了科学精神,就会知道科技发展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与科幻小说不同的是,汪诘的科普作品,大多都是关于物理、天文、古生物等“无用”的学科,收获了大量粉丝,也常被人问“这些看似无用学科的科普对普通人有什么意义?”

  汪诘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享受精神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满足和激发好奇心。

  正如同他在不同的作品和场合中,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我不相信一个对星辰大海失去好奇的民族能够建成科技强国,我更不相信一个不热爱仰望星空的文明能赢得宇宙大社会的尊敬。

  立志十年拍出全球顶尖科普电影

  更多如《哪》一样“脑洞大开”创新在汪诘的“花式科普”中不断出现。

  为了让科普作品更易读,汪诘摸索和总结出技巧,比如,让历史人物说话,让场景活起来等。为培养更多的科普人,他将这些技巧完善后,开班授课。他还组建了粉丝群,组织线上、线下科普活动,让科普人与受众深入互动。

  而在呈现方式上,除了音频节目、短剧外,从2019年起,汪诘将工作重心转向拍科普电影,“科普电影有更大的传播面,可是我国科技实力虽日益强大,但好的科普电影还是欧美拍的,我想要挑战更广阔的天地。”汪诘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也希望能在我们自己拍的电影中,呈现出更多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科学家们的卓越成就。

  那一年,汪诘已41岁。作为一位电影“小白”,他立志要用十年时间拍出顶尖的国产科普电影。

  汪诘拿出100万元,临摹欧美大厂的影片,完成了《寻秘自然》第一季的拍摄。上线前,汪诘想到了一个“众筹”方式:发售《寻秘自然》的爱心大礼包,最低只要399元就可以在影片的片尾挂名,并且收到实物纪念品。“没想到,礼包卖出了近70万元的总额,加上自媒体平台的流量分成等,奇迹般收回了100万的成本。”

  接着,汪诘开始拍摄《寻秘自然》第二季。除了资金,如何让科普电影正式登陆院线、走上大银幕,也是汪诘遇到的难题。“在我们的死磕下,在各方的帮助下,今年,终于让这部24年来唯一的一部国产科普电影正式走进院线。”

  现在,已在筹拍《寻秘自然》第三季的汪诘对于拍摄资金已不太焦虑,“随着第一季的上线,投资人多了起来。总是会在绝望时,有人出现,愿意投钱拍电影。热爱科学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在拍电影的过程中,汪诘得到了许多学者和粉丝的帮助。“比如我写邮件给素不相识的研究恐龙灭绝的国外知名学者,希望得到一些指点,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信。”汪诘说,我的粉丝来自各行各业,不论找什么资源,他们都很乐意出钱出力,他们都想为科普做点什么。

  目前,汪诘已有五部影视片拿到了“龙标”(电影公映许可证),其中,《寻秘自然:地球往事》和《寻秘自然:无形之力》将分别于7月13日和7月20日在全国院线正式公映。

  “希望暑期家长能带着孩子走进影院,在大银幕上体验一下科学带给我们的震撼感受。”汪诘介绍说,为了让一部分观众可以提前观影,我们开启了“星火点映计划”,任何人都可以在“寻秘自然”的微信公众号中开一个团,指定全国任何一家影院在任何时间放映,只要能满足30—50人的最低成团人数即可。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