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讲到‘世界’,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英语世界,欧美世界,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世界,这个定义本身需要被重新思考。我认为‘世界’本身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答案。”
6月20日,苏州相城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在“世界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的一番发言,引来热烈的掌声。
这一天,毕飞宇、程永新、迟子建、格非、贾平凹、邱华栋、阎连科7位中国作家,与来自世界各地、涵盖各种学术背景的40多位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
“世界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本文摄影:张真瑞
听作家怎么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作家和中国作品走出国门,为中国当代文学赢得了国际声誉。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看来,本次会议将中国当代文学放置在“世界中”,是非常高妙的设计,既是对当今现实的回应,也是对文学未来的思索。
邱华栋
“现如今,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中国读者、作家、学者关心。比如世界在哪里?什么是世界?什么是世界文学?当中国文学与这些概念发生化学反应,又会将我们的阅读、写作、生活引向何处?”邱华栋还提及我们面临着诸多具体的新挑战,比如——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定义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毕飞宇
毕飞宇表示,作家是以个体作为书写对象的,尊重个体是他必然的取向,然而,对象是一码事,目标则是另外的一码事,“在我的写作目标里,我不可能排斥普遍性。普遍性意味着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重点反而在普遍性上,我翻来覆去的书写,也许就在这里。普遍性需要更深的理解和更开阔的兼容。”
格非
“不是说当代作家的小说就有当代性。”在阅读与写作中,格非对“当代”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引用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的观点,认为仅仅按照时间划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并无意义,有意义的是不同时代里的人,是否都能在一部作品里找到和当下生存切身相关的存在。
贾平凹
反思自己的写作,贾平凹直言对自己有两个方面的不满意,一是对外,即在世界视野中,目前尚未产生出真正可以影响国外作家的作品。二是对内,即面对我们的民族文学与文学史,当代文学写作里似乎还没有产生一个像阿Q那样家喻户晓的人物。
程永新
大家也谈到了文学翻译。在程永新看来,论及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李文俊等一代文学翻译家功不可没。他们带来了许多世界文学经典,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从而一步步有了今天丰富、庞杂的创作景象。
上一篇: 长篇小说《茅山烽火》九
下一篇: 林泽祥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