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炮仗

作者:姚尚平 阅读:146 次更新:2024-03-21 举报

炮   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诗,道尽中华民族春节的喜庆和期盼。你看家家门前都是红彤彤的炮仗纸,空气中弥漫着爆竹燃后浓浓的烟火味。这就是年的味道,也是记忆的味道。

小时候的春节,远不及现在这么丰盛、这么高端,甚至有点奢侈,或是过度张扬。那时的年,朴素、简洁、清欢。年货也不华丽:门对纸、卫生香、红蜡烛、小炮仗••••••

“门前爆竹儿女喧。野人家、时序尚然”。的确,炮仗是我童年的最爱,在少得可怜的年货中,母亲总会将一把二十枚五颜六色的散放炮仗交给我,由我保管并负责燃放。我会在祭灶晚上和初一、初三迎送年的早晨各放六枚,剩下的二枚则成了我的私有财产,好与伙伴们炫耀、分享。徒手燃放炮仗也算是技术活了,需胆大心细,把握好时机:左手拿着麻秸火,右手捏着炮仗底部,慢慢将炮仗递向麻秸火,燃着后,迅速抛向高处。炮仗在下落的过程中,“嘭”的一声炸开,声音清脆,彩纸飞扬,悦耳养眼,开心至极。大年三十晚上,一挂尺许长的小鞭炮,被小竹竿举得老高,麻秸火一点,噼噼啪啪,瞬间爆完。接下来我们就一户一户地清场,尖着眼睛在花红柳绿的炮仗纸中,找寻没有炸开的炮仗,无论有无引信。或做成连珠炮,或撕出药来哧花。“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不知道苏轼当年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对色彩斑斓的炮仗纸情有独钟?!

“岁事峥嵘甚,是当年、爆竹驱傩,插金幡胜”,爆竹也就是炮仗,从最初的驱邪迎神,到今天的辞旧迎新,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在机制之前,千百年来一直是手工制作。制作过程虽不复杂,但其工序并非简单。大抵是:制药、捻信(制引)、卷筒、揹筒、切盘、刮底、上筒(装药)、插信(扦引)、挤信(扎引颈)、掰盘,到此,炮仗的制作就算完成了,剩下的就是结鞭、封盘和装箱了。

因为机器制作取代了手工,市场上再也买不到散装的炮仗了,也就没有了高抛远掷、凌空炸响的惊喜与潇洒了。有的则是炮仗的替代品:高升、魔术弹、钻天猴等。更不需要麻秸火了,现在想来,使用麻秸火,不仅仅是轻巧安全,更多的是为节约一根火柴,或是一截香烟。唉,那个年代,清贫的生活,总是滋生善良的思想,以及淳朴的行为,有些天真、有点可笑,或许还有一丝无奈。

“爆竹声中度残岁,华灯影里醉元宵”,是的,放完元宵节的炮仗,我们也开始了新学年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不知是对炮仗的偏爱,还是对童年的留恋,长大后,我一度走进手工作坊。后因安全隐患,家庭制作全面取缔。只剩下炮仗情结,在记忆的深处时时爆响,让我不再模糊童年的悲欢,还有故乡年的模样。

上一篇: 新春抒怀**

下一篇: 论小学教育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