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美味记忆:腐乳
湘潭盛产槟榔,作为待客之道,男女老少皆食之。然槟榔对口腔之害甚于剧毒,重者致口腔癌,轻者致牙床松动,牙齿脱落。如今,随着年龄增大,牙齿掉了几颗,对槟榔自是敬而远之。
然而,我对“腐乳”的依恋情有独钟,每每入歺时,无论是下饭抑或是吃面食,都要例行公式般,来一两块“腐乳”抚慰味蕾的冲动,歺桌上可以三——五日隐去鱼、肉、蛋的身影,断不可让“腐乳”缺席……
腐乳”,小不点的个头,貌不惊人,难登高雅之堂,中国八大菜系与它无缘;在国人的歺桌上,“腐乳”常常被忽略不计,难占一席之地;然,但凡尝过其味道者,味蕾会被撩拨得五体投地,入口瞬间,那绵柔,那醇厚,那滑软,那沁香,由舌尖味蕾舒缓送入食道,唇齿留香,如瘾相随,别有一番醉味在喉,让人欲罢不能……
正如一首赞美“腐乳”的妙诗所曰:“也是人间玉,无非香不同;初闻封鼻孔,细品引馋虫。入室惊群味,出门欺大风;我心怜此物,不择富和穷”。那么,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腐乳"这个话题。
(一)
“腐乳”,在斋食里又称为“佛予”。起源于唐代的湖南益阳。
相传唐朝元和年间,坐落在湖南益阳会龙山下的白鹿寺,有位高僧名广慧禅师。
一日,广慧禅师用膳之后,将未食完的几块豆腐放进碗柜,欲留下一顿再食,然后出寺化缘,一去便是两月余。待他回寺后,打开碗柜,见那几块豆腐长出毛绒绒的白霉;用筷子轻点,绵柔细软,散发着一股特殊香气。禅师遂将沾在筷子上的豆腐放在舌尖品尝,感觉味道鲜美,只是味淡;于是,禅师便用少许食盐泡制成盐水,再用筷子夹一点霉豆腐,放进盐水里点蘸,再尝,一股带咸味滑柔绵厚的“腐乳”味道让禅师喜不自禁。
于是寺内膳房和尚便依照广慧禅师的方法成功制作出霉豆“腐乳”,成为寺内僧人佐歺佳品。
寺里的和尚禅师们认为“腐乳”是佛的给予,故称其为“佛予”。 民间顺称之为腐乳。
在楚地,腐虎谐音,虎猫同意,为避讳,慢慢改称猫乳、猫鱼,因此,在湖南益阳、长沙、湘潭一带,习惯称为猫鱼。
腐乳富含植物蛋白,含量高达15%-20%,经过细菌发酵后,分解为各种氨基酸,其中异亮氨酸4.8%、亮氨酸8.8%、赖氨酸7.0%、蛋氨酸0.7%、苯丙氨酸4.6%、苏氨酸2.0%、色氨酸0.6%、缬氨酸5.3%。腐乳不仅补钙还能补锌,比一般的保健品更适宜于老年人的佳肴。腐乳中钙的含量高达14%。同时腐乳中锌和维生素B族的含量很丰富,常吃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B12,还能预防老年性痴呆。腐乳的蛋白质是豆腐的2倍,且极易消化吸收,所以被称之为东方奶酪。
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描述:“豆腐又名菽乳,以豆腐腌过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心。”清代李化楠在《醒园录》中就已经详细地记载了腐乳的制法。
腐乳,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中拔得头筹;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广受好评。如今,我国腐乳已出口到东南亚、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地区。
(二)
腐乳是一种滋味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食品,主要以做好的豆腐为原料,经过培菌、腌胚、配料、装坛发酵精制而成。根据腐乳发酵生产工艺,豆腐乳分为腌制腐乳、毛霉腐乳、根霉腐乳和细菌腐乳四种类型。在我的老家,一般是腌制腐乳,就是把豆腐坯加水煮沸后,加盐腌制,装坛后加适量白酒,然后封坛发酵成腐乳。这种加工法的特点是,豆腐坯不经前期发酵,直接装坛,进行后期发酵,依靠辅料中带入的微生物而成熟。这样做出来的豆腐乳滋味鲜美,咸淡适口,无异味,块形整齐、均匀、质地细腻、无杂质,具有白腐乳特有的香气,一般需15天左右就可食用了。
腐乳品种很多,一般来说有红方腐乳(即红腐乳)、白腐乳、青腐乳三种。
1、白腐乳。白腐乳以桂林腐乳为代表。桂林豆腐乳历史悠久,颇负盛名,远在宋代就很出名。是传统特产“桂林三宝”之一。桂林腐乳从磨浆、过滤到定型、压干、霉化都有一套流程,选材也很讲究。制出豆腐乳块小,质地细滑松软,表面橙黄透明,味道鲜美奇香,营养丰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是人们常用的食品,同时又是享饪的佐料。
2、红腐乳。红腐乳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其品质以色正、形状整齐、质地细腻、无异味者为佳品。红腐乳的做法十分考究,从选料、到成品,需要经过近三十道工艺。红腐乳的表面呈自然红色,切面为黄白色,口感醇厚,风味独特,除佐餐外常用于烹饪调味品。制造红腐乳的原料除黄豆外还有芋类。腐乳装坛后还要加入优质白酒继续沁润,数月后才能开坛享用,是最为传统的一种腐乳。
3、青腐乳。青腐乳就是臭豆腐乳,也叫青方,是真正的“闻着臭、吃着香”的食品,不少人偏好这种口味。青方的发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偶尔所得。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臭豆腐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豆腐呈青灰色,用口品尝,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很多人试过之后都称赞不已。
(三)
我的老家座落在美丽的湘潭县易俗河镇踏龙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生活还很贫困。那时人们鸡鸭鱼肉还吃得较少,都是家里来了客人,为招待客人才吃上一点,当然做的很少,主要给客人吃。
记忆中是在腊月临近年关时,家里都做几桌老豆腐,煎豆腐,做豆腐乳,准备着过年或开春茶季的菜。父亲总是找一只竹篮子,里面铺上一层水浸透的稻草,铺上一层切成小块的豆腐,然后再铺几根稻草,又一层豆腐,几乎满满的一篮,用塑料纸蒙住篮口。家里的大锅是温温热的,把篮子放进去,然后就等豆腐长毛。
锅的冷热关乎着豆腐的发酵,父亲稍有空闲掀开锅盖一条缝,伸手进去感受锅里的温度。热了,锅盖就放个口子透气,冷了,就在锅膛里添一把柴。温度多少合适,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豆腐乳好吃,锅盖大力气小弄不动也不敢去弄。坏了一篮豆腐乳,是有一顿好打的。
似乎在我们都忘记的时候,在某个时分一身汗的玩回家,父亲已经把那竹篮拿出放在锅边,那些洁白的豆腐块变成淡黄,蒙着一层湿漉漉的皮,有的上面长满了灰白色的毛。早就洗干净的罐子,放在边上。锅里的细盐已经炒热,放进新鲜的辣椒粉一道搅拌炒热,厨房里弥漫着刺鼻的辣味。
父亲把稻草掀走,豆腐一块一块的夹到锅里,用锅铲翻滚着豆腐裹满辣椒粉和盐,再夹出来放到罐子里,整齐的排好队。豆腐块沾满了滚烫的盐和辣椒粉,装了满满的一罐,看着都令人垂涎欲滴。父亲洒入些白酒,密封了,要等几天。那些没用完的红白相间的盐,放在碗里,恍惚痴迷了几天就没了。时间的流逝,普通的豆腐块也摇身一变成了舌尖上的美味——豆腐乳。
解放后,父亲曾在长沙城里的豆作坊做香干子,也是制作腐乳的高手。父亲告诉我,一般入冬后10一12月做的腐乳是最好吃的,保存的时间也长。
现在想来,父亲做的腐乳之所以好吃,应该是与制作豆腐乳的原料豆腐好有很大关系。现在市面上售卖的豆腐水分太多,软而不硬,且添加了其他添加剂什么的,因此吃起来很难有父亲做的豆腐那种特有的香味。自己做的豆腐点卤要比较老一些,挤压的时间长一些,含水量低一些,因此做出来的腐乳自然要好吃。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其它菜就上一砣腐乳也能吃下一大洋铁碗白米饭。几十年过去了,对腐乳,我还是百尝不厌!也许这就是浓浓的乡情,满满地思念!
下一篇: 齐白石与蒋校长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