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其他   

文坛达人楚国良

作者:楚国良 阅读:296 次更新:2024-01-30 举报

文坛达人楚国良

文/许评


  我与楚国良相识久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湘潭县教研室工作,他在湘潭县五中任教。一九九四年九月,湘潭县县治移址易俗河镇,我在县纪委办公室当主任,他在县委宣传部新闻宣传组当组长。同处县委办公楼四楼办公,同样干着"爬格子""码文字"的行当。三十年一晃而过,论年龄,他是我的同庚老兄;论学识,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如今,他在湘潭文化界颇有名气。无论是新闻写作,还是民俗研究,都有一席之地。他的名字时常出现国家,省市各类报刊杂志上,称之为"文坛达人",一点也不过分。

  楚国良是土生土长的湘潭人。20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于原湘潭县易俗河区郭家桥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八十年代初从当时的湘潭师专中文系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1994年9月,他凭借《湘潭日报》优秀通讯员的出色表现,被选调进入中共湘潭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任新闻宣传组组长期间,他不辞劳苦奔波于机关企业、田间地头,凭借敏锐捕捉力采写了大量有份量的新闻作品,为宣传推介湘潭县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因为他的文笔,1997年6月被调进入中共湘潭市委党校从事理论研究工作。

  楚国良的座右铭是“珍惜工作,热爱工作,用心工作”,他用不懈的写作完美地践行了这一座右铭。他三十余年的文字生涯,用一支如橡巨笔谱写了灿烂的青春年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为党和人民呕心沥血地工作,党组织也没有忘记他,给予了他应有的荣誉。1995年年度公务员岗位考核,他被县人民政府记三等功,1996年“七一”表彰大会上,他被中共湘潭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退休前晋升为四级调研员。

  时至今日他创作的文字不下几百万字,除了新闻工作从业时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外,他的理论研究涵盖 “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民俗风情”等多个领域,并先后出版两本专著《中国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研究》和《湘潭民俗风情概说》。他的创作体裁形式多样,涉及文史考证、散文游记等多个方面。在我看来,可以归纳四个"维度"。

  维度之一:新闻写作有角度

  楚国良才思敏捷,加之勤奋努力,其作品又快又好。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大小几百篇文章不断见诸于中央、省市、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1992年至1998年,楚国良连续7次被评为《湘潭日报》优秀通讯员。其中1995年在《湘潭日报》发稿77条,其中头版头条8条,差不多占当年在《湘潭日报》正面反映湘潭县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成就所有头版头条的三分之一。

  1995年9月28日,湘潭县治移址易俗河镇,标志着湘潭县“以县城建设为龙头,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的经济新格局开始形成。楚国良立即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县里相关部门收集信息资料,夜以继日采写了一篇长篇通讯。国庆节过后,《湘潭日报》就在二版头条刊登他的以《插上腾飞的翅膀——写在湘潭县县城搬迁之际》为题长篇通讯,将湘潭县“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的重大历史举措,昭告天下,载入史册。

  湘潭县种莲已有三千多年历史。1995年4月12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学会,中国优秀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联合举办的“首批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湘潭县被命名为“中国湘莲之乡”。楚国良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促进湘潭县腾飞的良好契机,便主动约请湘潭日报记者、主任编辑江贤愚来湘潭县采访,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湘莲市场调查,并发表以“我们的拳头是什么”?、“让肥水流回湘潭”、齐心打击湘潭拳”为题的连续报道,此文引起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市县领导施政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维度之二:时政分析有锐度

  楚国良本性善良,但为人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在湘潭县工作期间,经他报道的人与事不计其数,他从不会为蝇头小利而罔顾事实颠倒黑白,也不会因讨好领导而曲意逢迎。

  原湘潭县古城乡是湘潭县的农业大乡。当地农户有加工处理“淘汰母猪”(即丧失生育能力或品种较差的残次母猪)的历史习惯,从1984年起开始形成规模,对“淘汰母猪”从毛、皮、肉、内脏进行系列加工,一条龙作业。当时该乡已成为全国“淘汰母猪”淘汰处理的集散地,年屠宰“淘汰母猪”达30万头,成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1993年原湘潭县古城乡全乡农民人平纯收入突破千元,在湘潭县独占鳌头。但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如注水猪肉、以次充好、污染环境等。在地方主义的保护伞下,这些问题都被捂着盖着,迟迟得不到解决。

  1994年,古城乡猪肉注水等问题惊动了中央,楚国良陪同省市分管农业的有关领导赴古城乡进行专题调查,调查归来,发现古城乡猪肉注水等问题触目惊心,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心驱使他毅然向报社投稿。1994年12月22日,他撰写的《无证屠宰母猪令人忧》以及短评《岂能如此致富》在《湘潭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国各地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地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而易俗河镇政府因财政困难、文化站经营亏损决定拍卖镇文化站文化设施,引发老百姓不满,也引起了上级宣传文化部门有关领导关注。他与市委宣传部办公室同行一起对此事进行深入调研后,写成《湘潭县易俗河镇文化设施被拍卖的调查》,在《湘潭日报》内参上予以反映。随后《湖南宣传动态》(领导参阅)也予以转发,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专门作了重要批示,此事获得圆满解决。此稿经《湘潭日报》推荐到湖南新闻学会年会参评,荣获1996年度第四届湖南新闻奖二等奖。

  维度之三:民俗研究有深度

  离开新闻战线进入市委党校后,楚国良在八小时之外把写作重心转移到了湘潭地区民俗风情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上。先后主编或参编《晓霞之子》《今日梅林》《青山文史》《谭家山文史》《响塘文史》和《云湖文史》等多个乡镇文史资料。

  2021年下半年,他在湖南红网与省文联联合主办的文化频道,连续刊发了"话说湘潭十八铺","话说湘潭十八桥",文章发表后,颇受读者欢迎。

  衡量一本学术著作的价值,除了思想性外,主要看有没有知识性、趣味性、史料性等。而史料性又主要看其有没有创新,有没有新的观点,有没有提供新的资料,而不是拾人牙慧,重复别人观点,或简单罗列、堆砌现成材料。楚国良先生这本《湘潭民俗风情概说》不仅“三性”兼而有之,而且新供了不少新的资料,展现了它的独特价值。厚达400多页,46万多字的鸿篇巨制《湘潭民俗风情概说》一书,正是他心血凝成的杰作。

  维度之四:文笔锤炼有精度

  他1984年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没有满足现状,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1984年毅然报考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历史本科函授。后又参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学两年制法律专业学习。从事新闻工作后,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培训与研修,还参加了《人民日报》第四期两年制新闻函授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深厚的文学根底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立意用词,还是写作速度,楚国良都比他人技高一筹。

  2021年7月,他从中共湘潭市委党校党校退休,把退休后的业余爱好定位于文学写作和文史研究,这不仅是他自1992年"三十而立跑新闻"之后的继续,也是他尝试在退休后向其它写作题材冲击的延伸。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轻轻走进书房,开始写下他心里已经酝酿已久的文字。视线里那些文字在文本框里跳跃着,或轻扬或忧伤或感怀。它们在慢慢地释放他的某种思绪和情感。他的所思所想从内心流到指尖,以最快的速度变成文字和段落。它们都以鲜活的生命存在方式被我组合。当一篇文稿形成,会不自觉地长舒一口气,如同自己了却一件许久的心事。

  如今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湘潭诗词协会理事,湘潭作家协会会员,时有散文、随笔等文体常见诸《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红网文化专栏,《湘潭日报》(湘潭在线)等媒体上。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