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竹山有喜了

作者:王世友 阅读:253 次更新:2024-01-26 举报

     国庆之后,黔城的天气逐渐好转。月余未见的蓝天,终于在艳阳的陪伴下,露出了她的素颜。

   11日,芙蓉中学为了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组织教职工前往凤凰竹山村参观学习。一路高速,导游和教官(随车的)很是热情,“逗”得大家激情澎湃,车厢内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下了高速,就一路弯弯,入了凤凰勾良(乡)。司机小心翼翼旋之谷底,过一桥,又盘桓而上,至峰顶,回望,两山能呼,可要走过去,没半天功夫,是走不到对面的。

   车近乎在山顶上行驶,沟壑深绿,掉下去,绝无生还的可能。车道,是新铺的双车道油路。山体左侧边沿,紫、红、嫩黄,瘦骨嶙峋的菊,怒放至村部。下车,已是上午9点许,村部游客云集。

   细读标识牌,“竹山(村),幽卧于凤凰昆仑峰侧,三面环水,峻山叠嶂,泉水叮当。漫山遍野,山花烂漫,苗歌悠扬。”稍息,我们换乘小巴士,往山脚走,路很陡峭,弯急回环,让人后怕。几分钟,我们就来到了“竹山有喜”(苗寨迎亲现场)。

   下车,坪地红红火火,一派喜庆气氛。硕大的“竹山有喜”,凸于一片红灯笼前。那顶熟悉而又陌生的红红花轿,特引游客注目。旁有两担箩筐:一担是两缸酒,红纸装饰;一担红纸覆盖,为娶亲聘礼。一竹背篓,与一挑架(须两人抬),也缀着红(纸),显得很喜气。这不能不让我想起公溪河苗寨,这些娶亲物件,件件熟悉,连吹鼓手唢呐声,也与这里没有什么两样。

   “哈哈哈”“哈哈哈”……大家把目光聚焦在那担酒缸和背篓。龙胡子(绰号)背着背篓,挑着聘礼,还摇啊摇的,活脱脱一位苗族准新郎。竹山苗族阿妹,见龙胡子挑着担吆喝,滑稽幽默,特逗,也就配合着。一对戏曲里才有的阿哥阿妹回“娘家”,真实地在“竹山有喜”上演着,逗得游客捧腹大笑。说起这龙胡子(同事),还真是开心果,他到哪里,哪里就充满欢声笑语。“军哥”(昵称),帅男,从龙胡子手中,接过行头,也学着龙胡子的样,摇呀摇的,又别是一番滋味。有人打趣,叫苗族阿妹配合,他很腼腆地谢绝了。

   趁着他们“闹”,我悄悄地走进院子,发现这里的房子与我公溪河的不一样。它们几乎一律是石头和黄泥土坯砖砌成。石头是这竹山村特有的页岩,呈片状。房屋下面部分,根基牢固,三分之二是石头;上面部分,三分之一是未经烧制的土坯砖。路基,过道,也一律是页岩铺就。好像这里除了石头,就只有那峰峦叠起的青山了。

   走进一农家,院子台阶、围墙,房屋三分之二都是页岩材质。进门就是牲畜栏和卫生间,过一庭院,才看到他们的正房。屋内设施简陋陈旧,房间隔而未隔,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曾是何等艰苦。

   “抛绣球啦”,“竹山有喜”传来了一阵阵骚动和吆喝声。我回到迎亲现场,我的家门老弟先友已披上了红绣球,还有几位同事,为他迎亲,挑担的挑担,背背篓的背背篓,在吹鼓手的唢呐声中,朝院子里一户民宅走去。大家簇拥着新郎,跟在迎亲队伍后面看热闹。于一田塍小道,那利嘴泼辣的媒婆,突然操起早已预备好的小杉树,挡住去路说:“新郎须喝碗酒,才能放过去。”其他迎亲挑夫,须得在她挥舞带刺的杉条中跳跃躲闪而过。猴精猴精的挑夫,几经跳跃,轻松过了关,与新郎继续朝新娘家走。

   新娘家的女人们,见新郎和挑夫,客客气气地迎上去,递上苗寨的迎亲酒。趁他们喝酒无备,促狭的苗寨阿姐阿妹,用锅底灰把新郎和挑夫(苗寨俗称黑耳朵)的脸涂得乌七八黑,大家又哈哈哈大笑起来。有人幸灾乐祸打趣道:“这样好看,这样太好看了!”挑夫与新郎哭笑不得,好在黑着脸,哪怕羞赧过,也没人瞧得见。

   婚礼在闺房的旁侧举行。台子左侧,坐着新郎和“黑耳朵”,他们能正面瞅得见罩着红盖头的新娘。台子中央,那身绿艳艳的媒婆,衬以白皙的脸,显得很干净。美中不足的是,鼻子左下方有一黑痣,太醒目了。她那一颦一笑,随“s”(腰)起舞,能让游客骨头酥软,真是位伶牙俐齿充满智慧的惯媒婆,风骚又可怜。闺房前,三位高挑的中年女子,看上去很精致,与“黑耳朵”对歌,一开腔就惊艳全场。好在我们的“黑耳朵”,帅气的把歌对了回去,“逗”得全场阵阵掌声。

   千呼万唤,新娘在媒人的牵引下,与新郎拜堂;揭开红盖头,新娘看上去,端庄大方,丰腴靓丽。喝交杯酒时,颇有电视剧中那种新婚喜气。仪式很庄重,让我们这些大男大女,思绪飞扬,心中重温了昔日新婚的欢愉。

   离开了“竹山有喜”,乘车返回村部,在导游的引领下,过一桥式长廊。廊上,村长按当地习俗端着酒,敬谢大家!廊之左,一小田垄扑入你的视野,小桥流水;田间,有一茅草屋,为放牛郎住所和大黄牛栏舍。屋旁,梨头浸在水田中,供游客观赏。草屋气息,牛粪味很重。放牛郎,看上去已知“天命”,老实巴交。交谈中,他内心充满了喜悦,盯着我说:“过去我们竹山,交通闭塞,是穷乡僻壤;现在我们半山坡(竹山),是金山银窝,游客如云。”我笑了笑说,你晚上住这吗?他抿了抿嘴,又瞅了瞅我,充满自豪道:“我不住这,住移民新村。在这是我的工作。”看得出,他幸福满满,指了一下草屋前五十米左右的廊屋跟我说:“那里有好水,是半坡村原来的饮用水。”我顺他指的廊屋走,廊黑漆涂之,古色古香,靠山体一侧有一大水井,舀之即可饮。廊内,有两口方井,源于大井。第一口,洗菜用;第二口,洗衣洗鞋。想想过去,半坡住户,家家来挑水、洗菜、洗衣的场景,肯定热闹非凡。

   “喂喂喂,大家跟我走,游半坡村了。你们不能走我前面,否则我将下岗。”只见导游阿妹戴一斗笠,穿着苗服,配着麦克风,向大家介绍竹山村的情况说。半坡村,山体皆页岩,层层如切片。岩石上竹树茂密,我估计这是竹山得名的来历。竹树阴翳,页岩间泉水叮当。细品,一草一木皆风景。我们随导游踏着青石板小巷,拾级而上。房屋,皆岩石砌就,高墙深深,已是正午,日光从高墙射下,把个巷道几乎阴阳平分。一些人浴着阳光,一些人隐逸灰暗。参观的第一站是织布坊,入门便见一套贴壁的苗服。服饰左下方,一老太在纺线;右下方,一老太在织布。这纺车、织布机,在公溪河我见过,那时的阿婆也用它纺过麻和棉(线),似乎比这半坡的大。阿婆接线,送棉花,送麻丝,也比这竹山的麻利。那时我常常要蹲下来,瞅很久,仿佛那就是我的“风车”。有时好奇,用手摸摸,阿婆要“骂人”。等她歇息,去摇一下,阿婆笑笑说“鬼崽崽,手脚多!”入门,切记莫踩门槛,导游说的,踩之为大不敬。靠门右侧,一老太在纺紫线,动作迟钝,导游说:“这位阿婆已九十多岁了!”我仔细瞧瞧,看上去她还很精神,微笑着,手上的“货”不停。环视房间,没有板壁和岩石相隔,床和家具古色古香。石屋,窗子也与公溪河不类,箱框式的,采光不好。左边里间,一桌银器,在幽暗的灯光下,银光闪闪。银器旁侧墙上,一服饰独特,我说是兜肚,导游说是背篼(背孩子的)。厨房灶台,与我公溪河苗寨很相似。地上的火炉,上有挂腊肉的钩子,与我苗寨的也一样。有好奇的同事,也想纺线织布,阿婆教的很耐心。出了织布坊,方见庭院墙上挂着玉米,辣椒,蒜子,晾晒着成品家织布,是阿婆她们织的。导游说:“雨淋雨晒,这些家织布不会掉色。”

   出了织布坊,下一台阶右走,一牌书“竹山学堂”,特吸人眼球。我们没去观赏,只从大门瞄了眼,很亮堂,但我很纳闷,怎么看也不像学堂。导游解释道:“是竹山学艺的地方。”正说着,一匾写着“编织屋”,我们随导游鱼贯而入。屋内,结构和生活坊极其相似,有两男在用竹篾编织。简陋的架子上,摆满了各种编织物,都是我十分熟悉的。有筌,有泥鳅篓子,背篓,簸箕,提篮等。这些在我公溪河,家家户户司空见惯。观其成品,不够精致,手艺还不如我公溪河的父老乡亲,但它能勾起我对公溪河苗寨的追忆。龙胡子,到哪都是闹热的,他操着托口音,风趣幽默地给那些城里长大的当起了义务解说员。

   走出编织屋,须臾,就见到了生活坊。坊之庭院,在半坡村算奢侈的了。院墙挂了不少玉米、辣椒、蒜头做装饰;庭院,大水缸、桶子、桌子等,占去了庭院一角。坊屋,也与别房不同,几乎全是木头的。门左有一牌书“生活坊”:“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因历史上湘西缺盐,老百姓只能借助于酸食,以稍解缺盐之苦。因而苗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坛酸。”右侧也有一匾书:“在缺盐的湘西,也因气候潮湿,食物不易保存,所以苗人习惯于把食物晒干制成各种干菜,肉类则用重盐腌制,熏烤成腊味,以备在缺少食物和盐的时候食用。”入的生活坊,豆浆的清香味,直往鼻腔里钻。灶台,一大灶锅豆浆,正在热气腾腾地静候顾客赏光。一对穿着苗服的阿公阿婆,正在精心熬制(豆浆),见游客,就热情地递上一杯还冒着蒸汽的豆浆。如果你想尝试推磨,可在石磨上亲自磨。一些游客还好奇那舂米的对窾,觉得是个稀罕物,忍不住要去踩几脚。它是利用杠杆原理,极其省力,能把谷物脱壳,或把谷物碾成粉。地上的火炉,与参观的几处没什么两样。

   迈出编织屋,右行“竹山山货集”,各种竹山特产,摆满了柜台。我瞅了瞅,买了妻喜欢吃的腊肉,就随导游上了“农耕小戏”。说是来观演出的,但因错过了时间,好些人颇感遗憾。“农耕小戏台”,露天宽敞。台子中央,有我非常熟悉且使用过的“富桶”(谐音,打谷物件),呈四方斗形。这种桶,适合山区小丘田打禾,一人就可以操作。台子四围,皆用坛子装假稻穗装饰。两面大鼓,能在表演时,用作抽稻穗时发出咚咚声。

   戏没看成,肚子咕噜咕噜叫了,已到了午餐的时候。下一台阶,左转几条石板巷道,入的一农家小院,食客已满座。我们团队的,早已在厅堂候着。这午餐很特别,不像别的餐馆,大鱼大肉,杯盘叠起,而是一簸箕食物。簸箕里有红薯、玉米,胡萝卜、熟花生、熟茄子、切片烤鸭,箕外有一碗油泼辣沫粉和一个鸡肉粉火锅。也许是饿了,饥不择食,我们吃的很香。

   裹饱了肚子,导游叫我们去酒厂。我还天真地以为是酿酒厂。到了那,才发现原来是一家酒店。屋内屋外,各个角落,都有酒坛子。大大小小的酒坛子,都贴有红(纸),与“竹山有喜”一样喜庆!虽说我不胜酒力,但“大角色富硒糯米黄酒”我还是敢喝的。那味与通道侗族的“苦酒”一般,甜甜的,还真有些好喝。服务生说,只有这竹山的好水,才能酿出这么醇厚的黄酒。喝了几小杯,通体舒畅,晕晕乎乎走出“酒厂”,突然发现,已绕半坡村一圈,回到了“桥式长廊”。

   回望半坡村,家家石阶小巷相连,如迷宫一般。

   日光斜照,我们到了“湘西(凤凰)非遗馆”,参观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这里,我们还做了拓展活动,把平日工作的压力尽情地释放出来。那随车保安,在这一刻还显得蛮可爱。他一身肥膘,扭动起来,还真是滑稽,逗得大家哈哈哈大笑。同事,也都积极配合,玩的不亦乐乎!太阳渐渐地被云层包裹,车厢里死气沉沉,连导游和可爱的保安也哑然失声了。我也迷迷糊糊地在睡梦中到了黔城。下车时,夜色已悄然裹住了大地……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