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大渡河源头的故乡

作者:杨全富 阅读:249 次更新:2023-12-23 举报

大渡河源头的故乡

从成都平原出发,往西偏北方向走,车过平原、丘陵地带,最后一头扎进大山的怀抱里。

山谷间,一条马路紧贴着崖壁蜿蜒。汽车转过一弯又一弯,再穿过一段又一段长短不一的隧道后,终于到达此次行程的目的地丹巴。这是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是与我血脉相连的故乡。

很难想象,这一座县城就建在高山峡谷之间。在它的身旁,就是奔腾不息的大渡河。秦王朝时期,这里为蜀郡边徼。到汉朝时,属西羌,隋为嘉良。19356月,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丹巴时,曾在这里驻扎一年之久。在那段生活最艰苦、斗争最严峻的岁月里,丹巴人民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拿出来,不遗余力地支援红军。红军在丹巴驻扎期间,建立起第一支由嘉绒藏族人民组成的藏民独立师,他们为红军在这里休养生息及对敌作战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一座纪念碑就矗立在县城旁三河汇流的土地上,高高的石碑上,镌刻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七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碑座旁的石墙上,记录着当年鏖战时藏民独立师牺牲战士的名字。他就像是一座丰碑,永远激励着丹巴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我外婆的父亲,也正是红军在丹巴驻扎期间,加入了红军队伍,走上了革命道路。后来,外婆的父亲跟随红军队伍翻雪山、过草地,从此与故乡的亲人断了音讯。外婆在后来的日子里,常提起自己的父亲,告诉自己的孩子们,自己的父亲是为了解放全中国这个崇高的信仰而离开的丹巴。

群山巍峨,渡河流淌。千百年来,地处横断山脉腹地、青藏高原边沿的这座小县城,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顽强的矗立在这里。丹巴县栽培苹果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丹巴县委、丹巴县政府引进一种良种苹果,并为其命名“美人脆”。由于其果香味美,一经上市便崭露头角,成为继丹巴石榴之后又一张最靓丽的名片。近年来,丹巴人民立足山区农业县和革命老区县的实际情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埋头苦干,在2020年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如今,在每一个村寨里,一棵又一棵苹果树苗在山间的田坎上倔强地生长着,见证着这一片土地的繁荣昌盛、沧桑巨变。

沿着县城里唯一的那条街道,我漫步其间。在我的脚下,是花岗石铺就的街道,学校、医院、超市……从我身旁一一闪过。这一条街道里,一声声乡音、一个个挂着灿烂笑容的脸蛋,都让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山城里灯火璀璨。抬望眼,遥看沐浴在夜色之中的山峰,一阵宁静之感扑面而来。此时,耳边传来孩童们的喧闹声,一群身着校服的孩子从我身旁飞奔而过,每一张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笑容,让我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真是天壤之别啊!”我不禁感叹道。

走进丹巴县半扇门镇腊月山三村上磨子沟组,这里是我外婆出生和成长的小村寨。穿过一大片青稞地,走过阡陌相通的小径,再绕过栽种有花椒树的山梁,就进入了小姨家的院落。眼前是一座四层高的藏房,最底层为畜圈,圈养着十几头藏香猪,看到我走到楼梯口,以为我要给它们投喂食物,于是,一起“哼哼”叫着,向着楼梯口挤过来。前几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姨夫与村寨里小伙子们走进城市里打工,可后来故土难离,回到村寨里,过上了“土地种花椒,圈养藏香猪”的生活。

在姨夫家干净整洁的锅庄房内,小姨正在为我烧制酥油茶,而表妹呢,一边合着面粉,一边将揉捏成圆饼状的面团丢进火塘的灰烬里。不一会儿,高温的灰烬便将面团烤熟,散发出小麦粉独有的香味。待酥油茶熬制好后,姨夫亲自上阵,炒上几盘菜。其中腊肉炒土豆片更是色香味俱全,勾起我的食欲。饭桌上,姨夫为我斟满琥珀色的咂酒,一口口咂酒胜过千言万语,刹那间,胸中翻腾起醉人的情愫。

在醉人的咂酒中,我不由得想起父亲长挂在嘴边的话:五十年前,身为贫农的母亲冒着被“富农“同化的危险,毅然决然地嫁给了父亲。那时候的父亲,因读过几年书,且一直自学,因此,在故乡也算是文化人士。为此,大队部经过慎重考虑,让父亲担任村办小学民办教师一职。父亲从教刚满两年,由于那一顶“富农”帽子的缘故,先是父亲民办教师的资格被取消,接着被指派到海拔四千余米的山顶牧场放牧。这一去就是三四年,其间的辛酸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父亲一边放牧,一边采挖中药材以补家用。每一个夜晚,父亲躺在用杉树枝条搭建的床铺上,借助微弱的灯光,翻看那本封面都被翻破的《毛泽东选集》。而家里呢,母亲一人含辛茹苦的劳作,拉扯着我们长大。父亲从牧场回来时,总会带来一些野菜。夜晚,一家人围坐在火笼旁,一边喝着带有苦涩味的野菜汤,一边吃着玉米馒头。今昔比对,不禁泪目,看着眼前的美食,看着房梁上悬挂的腊肉,我不禁为今日的幸福生活而激动得眼泛泪花。

一直以来,故乡干旱缺水,加之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异常的脆弱。人们在贫瘠的土地上栽种着一些耐旱的玉米、黄豆之类的粗粮。“雨季怕滑坡,天干愁收成”,从这一句话中道尽了曾经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老百姓生活的不易。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等省率先开展退耕还林试点,拉开了退耕还林的序幕。故乡人民依托退耕还林政策,科学规划土地的用途,大力治理水土流失。人们采用科学种田,在河谷地带种植时令蔬菜,在半高山地带种植花椒、苹果等经济林木,高山地带则种植羌活、大黄等名贵中药材,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产业链条,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乡村振兴之路。

今天,我站在河谷地带,抬望眼,让目光越过山谷,越过山梁,落在村寨旁的田野之间。一台台梯田犹如层层琴键,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之上。而琴键旁,一座座白色的藏房散落在绿树成荫的山脊上。这里生活着我的父老乡亲,他们忠厚、老实、豁达、坚强。他们乐善好施、知足常乐,用勤劳的双手让这一片贫瘠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的眼前,满是翠绿的世界,耳畔仿佛回荡着牧归人的吆喝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