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草人文稿之如梦-49

作者:南山草人 阅读:258 次更新:2023-12-20 举报

杂记:曹豳杂记八则

                                                         

办书院,弘扬曹村书风

曹豳于1202年进士及第,当年担任隆兴府靖安县主簿,在位6年。1208年授湖州州学教授时,因“丁忧未赴”而闲居乡里。

曹豳人闲心不闲,闲居不士对曹豳来说反为好事他早有兴办书院、弘扬曹村学风夙愿,于是就与家人商量,在自家附近曹南寺前地兴建书院。书院建成后,便亲自给书院起名为“虎丘书院”。从此,曹豳在这里授学执教11年,春去冬来从未间歇。当年有不少农家子女拜他为师,算曹家的子女最多。

书院的创办,对于在曹豳之后的200多年里曹村又出了77位进士应该说有直接系,曹豳在这方面是有特殊贡献的。曹村人民没有忘记他,每逢正月十五都举办“花灯节”来纪念

家乡执教11年,写下不朽诗篇

曹豳的家就在虎丘书院附近——现在的曹村曹南寺前有人说,这里是曹豳出生的祖屋,他不住在这里;也有人说曹家的房屋有多处,而曹豳为了教书方便一直住在这里,至今屋前仍留有一口旧池塘。

据乡里人说,当年“虎丘书院”就建在五灵院(现在“五灵寺”)附近。曹豳经常给五灵院师父抄写经文,还专门写了一首《五灵院》五言律诗:“尚欠劳生债,重来古寺眠。敲门时应客,落石夜闻泉。春去少蝴蝶,山深多杜鹃。细书如案牍,独自坐灯前。”

别看诗中有一句“重来古寺眠”,就认为那天晚上曹豳真的睡在寺里,进而推理说他家离五灵院很远。其实,这是诗人为写诗而写诗的需要,以“眠”字入诗不等于真的睡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曹豳在家乡执教期间写下七绝《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荫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被编入《千家诗》读本,成为不朽诗篇,千古传诵。《春暮》已经成为瑞安诗人在中国诗坛上的品牌作品,成为当今瑞安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曹豳的这首《春暮》,是描写暮春景物的诗——暮春时节,已经没人去问路上的落花,只有浓郁的树竹和绿的芳草无边无际,遍及天涯;树林和竹林间的黄莺也不再啼唱了,只能独自一人迈步在长满青草的池塘,去聆听青蛙的叫声。

这首诗所蕴含的是一种春天花事消歇的感慨,既表达了作者失落的凄凉心境,又让作者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前景——这,正是这首诗的可贵之处!

以诗饯送抗金将领

曹豳是一位政治家,又是南宋一名爱国诗人。他的勤政、直谏源于他满腔报国情怀,这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时北方强敌频频入侵,而南宋统治集团自从宋室南迁建都临安(今杭州)后,却偏安江南一隅,不敢出兵抗敌。曹豳始终站在爱国志士和人民大众一边,强烈要求抗金、抗蒙,抵御外敌,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端平元年1234年)抗金将赵葵出兵准备收复三京(指当时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府)。在出征饯送会上,曹豳赋《上竿诗》诗赠赵,诗曰“又被锣声送上竿,者番难似旧时难。劝君着脚须教稳,多少旁人冷眼看。”

曹豳知道这次出所面对的敌人不是金兵(此时金朝刚亡),而是比金兵更的蒙古此时,他以诗嘱咐同朝好友谨慎用兵不可轻敌,企望他能够凯旋,以防朝中投降派把持笑柄由于统治集团腐朽,主和、主战举棋不定,赵葵终因粮草、兵力不济,兵败而返。

感到惋惜与无奈的曹豳,为山河破碎而义愤填膺,又写下了《西河·和王潜斋韵》一词:“今曰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他痛恨求和误国,为祖国前途而忧虑:“漫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曹豳写诗自嘲嘲人

宋嘉时,曹豳赴京赶考,因为赴考不得误时,天未亮就起来赶路,一天走了五六十里路,两脚疼痛不堪,于是便填了一调红窗迥》来安慰自己的脚,词云:“春闹期近也!望帝乡迢迢,犹在天际。懊恨这一双底,一日厮赶上五六十里。   争气,扶持吾去,博得官归,恁时赏你:穿对朝靴,安排你在轿儿里;更选个弓样鞋夜间伴你!

曹豳知道,没有当怎能把放到轿儿里,又怎能选个弓样鞋夜间”呢?便带着几分调侃语气嘲讽说:“原来自古当官之人,都是为了这‘两样事情’——弄双弓样鞋穿穿,然后把脚放在轿儿里,才去弄个官儿做做耳!”

尊老礼士,让出升职机会

曹豳为官四十六年,不仅始终坚持清正为本、勤政为民的工作作风,而且平时如果遇上好机会,总是先让给比自己年长的同僚。曹豳在重庆府任司法参军时,郡守度正十分赏识他的人品与才干,打算向上司荐提拔他,这本是求之不得的事,想不到曹豳却把机会让给同僚章司录,向郡守推荐说:“章司录兄年纪比我大,家中母亲又年迈,请郡守大人举荐章司录吧”。郡守听后十分感动,为他的为人敬叹不已!曹豳尊老礼士的故事终成美谈。

遭贬职,巧拿韩愈自嘲

曹豳任左司谏期间,因不附权贵,耿言进谏得罪了史嵩、余天锡等人,公开反对朝廷支持议和派而遭贬职。在回乡过括苍岭途中,以韩愈贬官潮州自喻写下《辞职至括苍岭》一诗:“老去那能作谏臣,圣恩宽大许抽身。今朝岭上冲风雪,犹胜蓝关策马人。”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曹豳对皇帝还是忠贞不渝的,被贬不但不责怪,反而说要感激圣恩对他的宽大处理还拿当年韩愈被贬潮州自嘲,以极为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说自己此时正在括苍岭上迎着大风雪,面对此情、此景,感叹自己的遭遇胜过当年“蓝关策马人”。

“蓝关策马人”是指韩愈。韩愈是唐德宗贞元八年进士,五十二岁时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而触怒了宪宗,被定为死罪,几经斐度等人说情才贬为潮州刺史,当天就仓猝奔驰上道。到了蓝田关时,恰遇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不胜悲慨,长歌当哭,写下了这首被曹豳引典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名篇,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三十六葬的传说

曹村乡里人一直误称曹豳为“曹山王”。说当年曹山王由于不附权贵、忠言直谏,遭朝廷奸臣嫉恨。一天,一位被奸臣收买了的算命先生来到曹村,准备施计陷害曹豳

算命先生知夫人翁氏盼夫心切,主动上门给她算卦,算一算曹豳这几天能不能回家?于是曹夫人便依了算命先生。

算着、算着,算命先生对曹夫人说:“你五更时,在屋后鼻头山点三支清香,再用左手抓三下鼻头岩,曹豳三天过准定回曹夫人翁氏信以为真,便照办了。

五更时分正是皇帝文武百官上朝时这天五更曹豳正在朝,突然觉得鼻孔嗖嗖痒痒得难受,实在忍不住了用力了几下鼻子,皇帝听到曹豳“抽”鼻声,便责曹卿为何笑?

启奏万岁,臣鼻痒难忍曹豳慌忙跪下回答

皇帝听了很不高兴,呵斥道鼻痒难忍是借口,你是有意冷笑朕,欺君之罪该斩!一怒之下,下把曹豳斩了。

消息传到曹村,曹怕受便开始搬迁的搬迁改姓的改姓,凡留下的都不敢姓曹了

后来皇帝知道冤枉了曹豳,便命刑部打制一个金的“曹豳头颅”赔偿曹家,算作了事。曹家领回曹豳金头颅怕入殡后被盗贼窃走,于是心生一计,给曹豳举行“三十六葬”。在曹村四周山岙建了三十六座坟墓,做了三十六只棺木,然后把曹豳的金头颅密秘地装进其中的一只,就在同一天,三十六只棺材同时出殡安葬。至今七百多年过去了,乡人仍然不知道“曹山王”的金头颅究竟在哪里?——当然,这仅是传说,是说笑话而已,历史并非如此!

曹豳为何用“豳”字入名

曹豳的“豳”字是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一带。相传周后稷的曾孙公刘曾迁居于此,周代祖先即在此立国。“豳”其义不详,但从字形上看:山里有两头猪(豕),意思是指山里猪很多。《汉字源流字典》上说:“本义《说文·邑部》:‘……民俗以夜市,有豳山。从山,从豕。’……”。“从豕”即从猪,大概是与农家生活有关的意思,也可能是与猪有关的意思。那么曹豳为什么找一个与山、与猪有关的字名,而不使用与豳同音的“斌”字名呢?

曹村是我故乡,我熟悉——曹村三面环山,仅北方一个出口,几乎是四面环山;山边人都爱养猪,几乎每家每户不但养肉猪,还养母猪,以增加经济收入,供子女读书。而曹豳早年家道并不富裕,远不如曹叔远家境好,他只是曹叔远的远房族侄,沾不到光所以,曹豳中进士除了自身聪慧求上进外,其求学的经济来源全仗家人勤劳致富供给。在当时的穷乡僻壤,养猪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到现在,曹村除家住街边的人不养猪外,山前山后一带人还都养着猪。所以曹豳用“豳”字入名,也许跟他早年家庭生活经历、感受有关。

另外,《诗经》里有“豳风”诗二篇, 都是描写农家田间辛勤力作的生活情景,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如其中的《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白话:七月心宿偏西沉,九月制衣把令下。十一月来北风刮,十二月来天气寒。粗麻衣服没一件,我拿什么度年关?正月忙于修农具,二月抬脚来犁田。老婆儿子都劳动,向阳田里来送饭,田官赶来好欢喜……)而据说曹豳在家乡曹村执教十一年也写下不少古风体的乡村田园诗(后佚失),述说自己向往田园生活。不仅如此,曹豳还自号“东畎”畎与“犬”同音,“畎”音并不好听,那为何又自号“东畎”?畎,其义较单一,是指田间小沟。因而,亦可推测曹豳之所以选用《诗经·豳风》中的“豳”字入名、又自号东畎”,有其乡村田园情结,或说对田园生活有一种向往。

林初兴-2012.2-云烟斋

(原载《瑞安日报》2012.2.13第11版·人文

《曹豳其人其诗/中国戏剧出版社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