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老屋门前的那口井
老屋门前的那口井
王贤美
我的故乡王宗二村是个有近300户人家的大村庄,解放后被划分为6个生产队。村子里有两口古老的水井,分别在东西两头。据《王氏族谱》中记述,两口水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东头的那口水井,主要是供东头3个生产队人家吃用水;西头这口水井,就在我家老屋门前,主要是供西头3个生产队人家吃用水。两口井井水清醇甘甜,一年四季冬暖夏凉,保证了村里人吃用水的供应。
我家老屋门前这口水井,井台是用青色条石铺成的。整个井台呈正方形,约9平方米。当中稍高,四周稍低,南边留有水槽,废水沿着水槽的缺口流向前面的小沟,最后流至南面不远处的水塘里。
井壁是用青砖垒砌成的,井的内径约1.5米,井深约5米。井筒是用青石凿出来的圆柱形,高约60厘米、直径80厘米,约10厘米厚。由于年代久远,加之使用的人多,井筒内壁都磨下了道道深浅不一的绳痕。
可能是因为靠近五大淡水湖—巢湖的缘故,这口井一直保持着高水位。雨水多的季节,水位很高,有时候人身体趴在井筒上,头伸进井筒里,直接用手拿着水桶就能够舀到水。
夏天干旱少雨,用水量很大。村子东头比西头人口多,用水量比西头自然就大,井水水位急剧下降,水来不及渗透,往往会出现浑浊现象。有时候东头的人会到我们西头的井里来挑水,邻近的村子里也会有人来挑水。用水高峰期间,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每天凌晨三四点钟,陆陆续续开始就有人担着两只大水桶来挑水了,有时候都排起了长龙。人们一边排着队等候,一边叽叽呱呱地唠唠家常侃侃天。等人们全部挑完水,井水已经所剩不多了。等用水高峰期过了,井水再慢慢地不断涨起来。
人们常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家离水井近,家里既不需用大木桶挑水,又不要和人家去争水。等到每天晚上人们基本上都睡下了,井水也清净了,我母亲就用小水桶不紧不慢地一桶一桶地拎,直到把家里的一口水缸装满了,保证一天的用水。
平时附近人家都到井台上去淘米、洗菜、洗衣服等,特别是冬天天气冷,井水却冒着热气,到井台上洗衣服的人就更多了。只见女人们一只手里拎着大木盆,一只手臂上挽着一只放满脏衣服的长方形竹篮,手里拿着小水桶和搓衣板、棒槌等,来到井台上。根据先来后到,占据有利的位置,有时候后来的人还要排队等候。井台上只有北面可人进人出,东南西三面都是洗衣服的女人。她们高高地卷起袖子,将拎上来的井水倒进木盆里,放点碱进去,用手搅拌几下,等碱全部融化了,再把脏衣服放进去,先浸泡。过了一会,有的把脏衣服放到洗衣板上双手反复用力地搓洗;有的干脆用清水把井台冲洗一下,从木盆里捞起浸湿的脏衣服放在井台上,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棒槌,噼噼啪啪地捶打着衣服,另一只手熟练地翻着衣服,往往弄得是脏水四溅,溅到别人身上也没有人在乎。接着,一边把已经搓洗过或捶打过的衣服放到大木盆里,用小水桶从井里拎上来一桶桶清水,倒进木盆里,一遍遍地把衣服搓洗干净、再用力地把水整干,放到竹篮子里。一边嘴里不停地叽叽喳喳,东家长西家短闲聊着,时不时会发出爽朗的笑声。
炎热的夏季,收工回家的男人们,经常来到井台上,光着上身,穿条短裤,从井里拎一桶水上来,双手举起满满的一桶水,从头顶浇下,冰凉的井水就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淋得全身湿透,那才叫一个“爽”!我和小伙伴们也时不时来到井台上,因为力气小,两个人用吃奶的劲好不容易从井里吊上来半桶水,于是你帮我,我帮你,一边一个人把水桶举过头顶,慢慢地往下倒。被井水淋的人,一边用手不停地抹着脸上的水珠,一边做着鬼脸,开心得哇哇大叫,真的很过瘾。
有时候渴了,从井里拎上来一桶水,迫不及待地趴在桶沿上,“咕嘟咕嘟”地喝个够,那水可真是甘甜、凉爽;有时候趴在井筒上、伸着头往井里看着自己的影子,做着怪脸;还经常趴在青色条石上,拿着小人书,看得津津有味;夏天的晚上就躺在凉飕飕的井台上乘凉,望着天空,数着星星,或听大人们讲故事。
寒冷的冬天,有时候滴水成冰,井台上面就成了滑冰场,时不时会有人摔倒。有人到井上去挑水,两桶水担上肩膀,刚迈开脚步,只见脚下一打滑,身体往后一仰,摔倒在井台上,屁股先着地,扁担脱离了肩膀,两只大水桶滚到了一边,水洒了一地。人挣扎了半天好不容易爬起来,揉揉摔痛的屁股,扶起水桶,却见好好的水桶,桶底摔坏了,那才叫一个心疼。
老屋门前这口水井旁有棵老榆树,是我家祖上栽种的。由于年代久远,根粗树壮,树冠约有8、9米,夏天周围人家都聚在树荫下纳凉,中午也喜欢端着饭碗聚在那吃饭、闲聊,男人、小孩经常拿张草席就在树荫下四脚朝天躺下午休。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人无意中发现井里有鱼,井台上没动静时,它经常会露出水面,每当听到井台上有响动,便身体轻盈地扭动着,迅速钻入水里不见了,水面上只留下一道浅浅的旋涡。由于这条鱼警惕性太高,村民们很难见其庐山真面目。究竟是什么鱼?谁也没有看清楚过。
为了一探究竟,我们几个小家伙多次轻手轻脚地来到井台,悄悄地扒在井筒上,把头伸向井口,眼睛盯着水面。有一次,终于看到了这条神秘的鱼漂浮到水面上了:原来它是一条鲫鱼,长约25厘米,可能是长期不见太阳的缘故和食物不足,不像河塘里的鲫鱼颜色呈淡黄色或青灰色,肚子扁圆,而是身体呈青色,脊背呈黑色,身材修长、苗条。
对于这条鱼是怎么会出现在井里的,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这鱼肯定是有人故意放到井里的。”有人说“这鱼很可能是下大雨时刮大风,从前面的水塘里被大风卷了起来,刚巧落到井里的。”也有人神秘兮兮地说:“嗨,你们听说过田螺姑娘的故事吗?这条鱼很可能是小仙女变的哦?”人们对这条鱼既好奇又解释不清楚,但都认为井里养一条鱼是好事,万一有坏人往井水里投毒,可以及时被发现。于是,村民们一致认为:这条鲫鱼要好好地保护起来。
这口井尽管水质很好,但每隔两三年就要清理一次。每次准备清理水井时,会有人先准备一只脸盆,里面放满井水,放在井台上。当这条鲫鱼被捉上来后,小心地放到脸盆的水里养起来,等井清理干净后,再用木桶把鲫鱼放回到井里去。
到了秋季,地里的活忙完了,这时候,西头三个生产队的队长聚到一起商量道:“趁现在有空,把井底清理干净,每个生产队安排一个人。”于是,挑选一个好天气的上午,每个生产队安排了一个年轻力壮的人,开始清理水井。两个人先用水桶把水一桶桶拎上来,等到水桶里拎上来的水少且浑浊了,说明井里的水已经所剩不多、快要见底了,另一个人便准备下到井里去清理。旁边围观看热闹的村民很多,几个人帮忙把水桶放到井口,拉紧绳子,那人站到水桶里,一手拿着一只脸盆,另一只手紧紧地攥紧绳子,绳子沿着井筒一点一点慢慢地往下放,等到了井底,那人会仰着头对着井口大声地喊着“到底啦”,井口紧紧握着绳子的手才会松开。
站在木桶里的人一只手扶着井壁,另一只手扶着木桶,艰难地把一只腿从木桶里慢慢地抬起来,小心地落到井底,再从木桶里抽出另一只腿。
待双腿站稳后,连忙弯下腰,动作迅速地用脸盆把脏水和污泥舀到水桶里,桶满了,用力地晃动绳子,上面的人就会快速地把桶拽上去。时不时会有水从桶里洒落出来,淋到井底那人的头上和身上。为了抢时间,井底的人也顾不了那么多,双手快速地清理着污泥。
等到井底清理干净了,下面的人站到大木桶里,仰起头,对着井口大喊:“我要上去啦!”上面的人就会抓紧绳子“一二三、一二三”大声地喊着号子,用力把人拉上来。
看着那人头上、脸上、满身的泥浆,简直就是个泥人,乐得人们开心的哈哈哄笑。那人也顾不得大家的哄笑,简单地用水冲了一下,连忙跑回家去洗个热水澡。那边,早就准备好酒和香喷喷的饭菜正等待着慰劳他们。当然,这些都是三个生产队凑钱买来的。
后来,村里大多数的人家到县城买了新公房,大家都搬到县城去住了,老宅子基本上已经没有人居住了,偌大的村子平时显得冷冷清清。不知什么时候,井台上的青条石全部被人明目张胆地偷走了,也无人问津。
原来一直被人们生活所依赖的老井,最终完成了它的使命,默默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已慢慢地被人们所遗忘。
这口陪伴我们度过了少年时代的水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和难忘的回忆。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