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和时代对话 让写作有“我”的身影
9月14日,“四川省作协‘红色文学轻骑兵·百场讲座进基层’暨四川省图书馆‘21市州讲座联盟’”活动走进泸州。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以《有“我”的写作》为题,围绕“要培育‘我’的心气”“要触摸到时代的敏感点”“要成为生活的专家”“要通过灵魂的辩论来深化自我”四个方面,为泸州的作家、读者讲了一堂生动的写作课。此次活动由四川省作协、四川日报社、四川省图书馆主办。
“写作不都是我自己来写吗,这不就是有‘我’吗,实际并不然!”谢有顺解释,比如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中,看似描述了一个雅致趣味的环境,但诗句只是简单地叙述了一个物理环境,并无“主意”。“谁在这个场景里坐着都可,但唯独没有一个独特的‘我’,缺乏了个人体验。”王维的诗却相反。他的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平仄押韵和谐,以简单的诗句表达出完整的画面感,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这些诗看似只写场景,“但读者却能在清雅环境中处处感到人的存在,而且能意识到这个人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境。”在谢有顺看来,如果不是一个内心干净,恬然自乐的人,是不会于常见景致中,发现“明月松间照”的自然美学;也不会于嘈杂雨声中,听见细微的落果声。“写作就是追求这种别人不能代替的,只有你才能看见、听见的这种东西。这种‘我’的书写才有价值,才能让人把你从众人中辨认出来。”
在有“我”的写作中,谢有顺提到,写作者除了要耐得住寂寞,还应该意识到,写作是“我”和时代的共振,和世界的对话。能否抓住时代的敏感点,就尤为重要。“但敏感点,不是蹭热点,或盲目跟风,而是时代在前行过程中的趋势。”
谢有顺以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举例。贾平凹曾说,写作都是为自我写作,都是“我”的体验,“我”的看法,但是“我”的看法和感受,能不能通向更多的人,这里面有一个桥梁。这就好比在自家门口种花,虽然是为了美化家的环境,让居住者开心,但别人路过,也能看见它的美丽,嗅到它的芬芳。谢有顺说,这其实就像一种“我”和世界对话的写作,从我出发,写我的感受,别人也能感受到我的感受,引起共鸣。
如何抓住这份共鸣?谢有顺以大家在长途客车中所遭遇的“饥饿感”为例。他提到,如果早上九点,你就向司机喊饿时,周围没什么人会理会你;但等到十二点,你说饿了,这种饥饿感就一定会引起大家的共鸣,所有的人都会呼应你。在谢有顺看来,“时代的敏感点”就如同这份“饥饿感”,当一个作家找到了和时代、社会的契合点,他的作品就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上一篇: 这36个文学常识,你都知道吗?
下一篇: 为什么写作时感到混乱?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