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菌 水有鱼
山有菌 水有鱼
一一随湘潭市诗词协会赴棋梓镇采风活动侧记
文/楚国良
棋梓镇位于湘乡市西南部,西邻娄底市,下辖15个村,3个社区,总人口5.6万余人,城镇人口约3.1万人,城镇化率达56.24%。现有镇域面积13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650亩,其中水田面积25891亩,旱土面积3759亩。
棋梓镇区位交通优越,既是长株潭和娄底、邵阳联系的桥头堡,又是湘乡市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属于湘潭水府示范区。镇域中心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1.5小时车程,湘黔铁路干线在镇区设有货运站点;沪昆高速公路横贯其中,水府庙出口设于该镇新城村,与娄湘公路(S312)、棋杏公路、湘棋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棋梓镇既是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也是工业重镇。镇辖区内有韶峰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湖南省水府庙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和湖南湘钢鑫通炉料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企业13家。
近年来,该镇获评“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重点镇”,“湖南省百强镇、重点镇”、“城乡统筹示范镇及湘潭市特色小城镇”、“湘乡市次中心城市”等荣誉。
棋梓诗联协会成立于2021年7月,拥有本级会员46人,其中中华诗词学会员4人,省诗协会员8人。诗社创办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由镇文人前辈们创办的诗刊《水府涛声》,社会影响力巨大,且主要成员们在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努力中卓有成就。有国家级书画家刘秋琼,中华诗词学会员万梅溪,省诗联协会员罗仲珍、周锡光(已故)、李国荣等会员的诗词作品在社会广泛传播。廖志发联墨的书法作品收藏于齐白石画馆和长沙大学。刘向阳、付桂辉的原创散文作品上百篇散见于书、报刊。
12月8日,应湘乡市棋梓镇人民政府邀请,由湘潭市诗词协会党支部书记龚远生,主席陈湘衡带队,湘潭市、湘乡市两级诗词协会会员一行34人前往湘乡市棋梓镇开展采风活动,并就棋梓镇创建"省级诗词之乡"申报工作进行指导。
中午,在棋梓镇政府机关食堂就餐,有幸吃到了难得一见的野生雁鹅菌和水府庙水库出产的火焙鱼类,又勾起我对往事满满的回忆!
(一)
雁窝菌,又名雁鹅菌,重阳菌,寒菌,玉茹。其味道鲜美,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具有增强食欲,提高人体免疫力及保健防疫之功能。
雁鹅菌是一种纯野生的天然食用菌,目前尚无人工栽培,是食用菌类中的上品,被人们誉为菌中之王。
雁窝菌在我们老家一年生长二次,一次在春分后至清明前后,二次在重阳节前后。一般生长在松树林下和一些矮柴丛中,在春雨连绵的这一季节,正是雁窝菌生长的旺季。秋季则要秋雨纷飞,温度下降至20度以下,才能长出雁窝菌。
我们老家的雁窝菌,好多山内都有。只是这几年随着燃料的改变,老百姓煮饭炒菜,或者烧煤,或者使液化气(天然气),农村山林里无人砍柴了,过去山里的炭薪林也长成高大的林木了,原来山内的路都被柴草封了,人们很难进去。原来生长雁窝菌的地方,由于柴草的茂盛封蔽,使菌子的生长失去了空间,所以菌子的生长点也减少了。
不过,每到雁窝菌生长时节,老乡们还是一如继往,背蓝提袋,漫山遍野的寻找,只要雨后,有雁窝菌的山里就热闹起来,老采雁窝菌的人,知道点部,他们就先把头批捡去了。不知点部的人就漫山遍野的翻,运气好的话,翻到一窝,少则几两,多则几斤不等,只要雨后天气好转,捡雁窝菌的人,一批又一批,把山从上到下,都要翻过遍,连续几天,人来人往,直至再寻不到为止。等到下一次雨后,菌子从地里冒出来,人们又开始第二次寻找。
春季的雁窝菌,由于气温上升较快,生长周期一般不到一个月。秋季重阳节前后,在气温雨量适合其生长的时候,仍然是这些点部,就会自然生长。人们用同样的方式,在那些地方翻寻。捡雁窝菌,一是要熟悉点部,二是要碰运气,三是要吃苦耐劳。在雁窝菌生长多的年份,熟悉点部的人,一次能捡到几斤或几十斤,不熟悉点部的人,运气好,也能碰到几斤十几斤。因雁窝菌是群窝生长,发现了就可能有一遍。
不过捡来的雁窝菌也真不容易,山间无路,荆棘丛生,有时衣裤被扯破,有的脸手被划出血来,女同志若头上不戴帽子,那就把你头发扯得蓬头散发,真是“谁知盘中菌,个个皆辛苦“。
每年的雁窝菌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能给小部分人增加不少的收入,才出来的雁窝菌,每斤能卖到近100元1斤,有的一年能寻几千元至上万元的收入。所以只要到了这两个季节,有雁窝菌的山里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是人们取之不尽的天然美食。
(二)
在湖南中部偏东,有一座2000年的古城,即为湘乡。它最早建制于公元前三世纪西汉年间,长沙王的儿子刘昌被封为湘乡侯,湘乡因此得名。而今天,它为大众熟知,更多因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彪炳史册的人物:三国蜀相蒋琬、清代名臣曾国藩、一代伟人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陈赓、谭政等,物产丰饶、人杰地灵,让这座古城在壮阔的历史中拥有了姓名。
湘乡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境内河流众多,湘江主要支流之一涟水穿城而过,滋养出一片鱼米之乡。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湘中地区防洪、灌溉需求,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相继展开:上世纪50年代末,处在涟水中游湘乡双峰交界处的水府庙水库建成,其后进一步扩建为韶山灌区,为湖南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到今天依然灌溉着周边2500平方公里的100万亩农田。
韶山灌区建设期间,水府庙所在的瀔水古镇被淹没,有一道特产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火焙鱼。
历史上,瀔水古镇处于大湘西到长沙交通的水路要冲。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因为陆路不畅,长沙湘潭外发的货运多走水路,于是此地成为商埠云集之地。当地人以打鱼为生,就地取材生产的火焙鱼北上运到汉口,换回日用杂货。晚清年间,曾国藩派其弟在此地水域练兵,随后湘军转战各地,把火焙鱼也带到了各地。据说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湘乡求学游历,最爱吃的菜里有一道就是火焙鱼。另外传说,明代皇帝朱厚照曾到涟水游玩,晚上在羊古市落脚,品尝过火焙鱼后,大为赞赏,写下了“御赐火焙鱼”五个大字。
无论传说有多少,火焙鱼独特的风味和适合储存的特性,使它赢得了南来北往客人的青睐。火焙鱼的做法,将鱼去掉内脏,腌制,用锅子在火上焙干,冷却后,以谷壳、花生壳、桔子皮、木屑等薰烘而成。这种鱼不仅好吃,也便于携带和收藏。而自古以来,水府庙水产丰富,当地人为了储存方便,将新鲜鱼虾做成干货,火焙鱼的工艺于是传承了下来。
做火焙鱼的食材,有水府庙本地产的刁子鱼,这种鱼对生长环境要求高,而肉质紧致,经过熏制后,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可直接蒸着吃,也可以煎着吃,或者放姜葱蒜、辣椒、紫苏炒着吃,口感酥嫩鲜香,是下饭神器。另外火焙鱼也常用小鱼做食材,小鱼内脏不易摘除,需要手工进行,同时火焙过程中的火候、时间,也都需要关注。这些,形成了传统火焙工艺的精髓。
上世纪90年代,水府庙的环境一度堪忧,过度的网箱养鱼让水体遭到破坏。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对其进行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如今水府庙已经成为环境优美的国家湿地公园,有“天下水府、人间瑶池”的美誉,是水美鱼甜的江南水乡。
在儿时的记忆里,村里人家都会做火焙鱼。尤其在夏天,村口的几口池塘里,野生小鱼最是丰富。大人们下鱼罾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隔一两小时提起罾来一看,便看到鱼儿在网中欢蹦乱跳,以青嫩子、鳑鲏鲥为多,丰盛的时候一次就能抓到三四斤。当天吃不完的小鱼,大人会将其做成火焙鱼,有客人来的时候,可以端上一盘。而在县城读书的农家少年,每次从家回到学校,行囊里多半带着母亲做的火焙鱼,在油水无几的中学饭堂岁月里,它们是最丰盛的营养补充。
今天,火焙鱼已成为湘菜中的经典菜式,湖南火焙鱼名传天下,以湘乡为代表。而湘乡火焙鱼集大成者,就是水府庙火焙鱼:好水孕育好食材,它的火焙鱼工艺更发扬光大,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
上一篇: 天下水府 人间瑶池
下一篇: 回味越南纪行日记的点点滴滴……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