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人文稿之如梦-18
论文:我对“神话”的一点看法
【按:本文是作者就读于北京民间文学刊授大学的结业论文,分别于1990年和1998年刊登于瑞安《飞云》和《温州民间文艺》。当时刊登于《飞云》的标题是“神话初探”;刊登于《温州民间文艺》的标题是“我对‘神话’的一点看法”。全文放这里,内容以《飞云》版为准。】
《飞云》编者按语:“本文作者曾就读于北京民间文学刊授大学,此文是作者对神话概念的一种个人探讨,作为一家之言,有其可取之处,故予以发表。”
神话,是人们借幻想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所作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是原始社会特有的产物。在当时,人们以极其严肃、虔诚的态度来叙述它,并没有意识到它是虚构、幻想的。神话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它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全民性信仰内核,其内核形象是受到全民崇拜的。而有人认为:神魔志怪故事、古老的童话与寓言,以及富于幻想性的历史人物、地方风物的传说乃至宗教幻想都归属于神话范畴;连现代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及“世界之谜”之类的传闻,也说是新时代的所谓的“文明神话”,我则认为:非也!
神魔志怪故事,如《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它们首先是由作家创作或文人加工,有固定的原文,这些作品只能反映作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和个别的愿望。神魔志怪故事仅有着艺术上的真实性,却没有认识上的真实性,作者和读者都不会视之为真人、真事,仅仅是为了满足娱乐消遣的需求,或借作品内容寄托美好的愿望,抑或影射现实而已。这些作品虽然具有丰富的神话元素,但总不能一概称之为神话。富于神话元素的文学作品,只不过是文化人利用神话中的某些要素,来造就自己要造就的艺术结构。作家创作、文人加工过的作品,是文明文化有意识的人为产物;而神话则是原始文化无意识的有机构成,二者是具有明显的根本性的区别的。
民间故事中幻想性较强的童话、寓言,以及历史人物、地方风物传说,不管它们的神话色彩有多么的浓郁,但这些故事中的幻想全出于自觉的虚构,很大程度上仍是自觉的精神活动的产物,它们仅仅是一种故事,是一种没有信仰内涵的故事。如童话、寓言中的动物或植物被人化或神化,其内核形象不会受到全民崇拜,这种“幻想”是一种非集体性的东西,得不到普遍认可。从语言文学角度来观察,这些幻想故事与神话是十分接近,但我们不能单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来定论,而要视其性质的区别来认定。
民间传说,是依据着一定的历史事实加工起来的故事,它往往涉及到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或真实的地方和事物,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如《牛郎织女》、《白蛇传》等等故事,虽然它们没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这些故事是出于自觉的艺术虚构,且染上了某种历史色彩,所以,只能说它们是传说而不是神话。
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它的幻想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也许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但它毕竟是通过小说的形式,向读者灌输科学知识。它的幻想,不是描写现实,而是把未来或过去尚未实现事情,当作现实来描写。所以说,现代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岂能与民间文学范畴的神话混为一谈呢?
我认为:所有凡具备自觉的艺术属性的、不具有集体信仰内核性质的一切文艺形式都不是神话,而神话不会再产生了。神话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据专家考证,新石器时代是神话产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原始神话产生于文学出现之前,而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开始运用了文字(大约于商朝),原始神话的产生就逐渐停滞了。在那个历史阶段,由于人类知识贫乏,原始人的思维缺乏逻辑推理能力,不能根据事物本身的属性,作出客观的概括,只能借助“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通过“以己度物”来理解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同时,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人类无法具有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能力,但又非常渴望能征服、支配自然,于是,原始思维无意识地、不自觉地幻想出神化的人或动物,原始神话就这样在这特定的历史阶段应运而生。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如一个“母体”,如果没有这个母体,婴儿是不会诞生的,而神话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婴儿”。
随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人们能够用科学知识说明客观世界,万物有灵的观念逐渐衰竭;人们具有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能力后,不自觉的艺术幻想也就随之消失,神话也就不会再产生了。但是,这些原始神话将继续流传于世并进行演变,染上后世社会的色彩,打上后世历史的种种烙印。
林初兴1990年于瑞安
上一篇: 草人文稿之如梦-17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