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月满窗人不寐》——王俊雄《夜来藏情》系列曲词
曲词:
《凉月满窗人不寐》
扬眉
清凉的月呀,悬在天空,
鸣叫的虫呀,藏在草丛,
清幽的箫声飘出西窗,
那是伊人召我归途中,
缕缕思绪、寄与远飘的风。
涟漪的水呀,流在疏松,
蜿蜒的路呀,断在桥横,
呜咽的箫声飘出西窗,
那是伊人怨我迟归中,
淡淡伤情,和着飘去的风。
轻柔的纱呀,映着紫藤,
氤氲的茶呀,壶里正浓,
悠扬的箫声飘出西窗,
那是伊人迎我到竹棚,
浅浅歉意,融在飘来的风。
姑苏 · 平江路
简介
平江路是姑苏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至今保持着活力。
《姑苏 · 平江路》
扬眉
唐宋格局平江坊,十口古井列成行。
吴缝天衣真丝结,松鼠桂鱼蛋糊黄;
状元府邸多韵事,丁香古巷愁怨长。
水陆并行清音碎,河街相邻红烛窗。
一、地理位置
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平江路是沿河的路,这条路我去走的时候,看看地图,全长是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长,两侧的横街窄巷就多了,比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丁香巷、胡厢使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
二、地名典故
宋时苏州称“平江”,取名缘于此。平江路古名十泉里,因该路有古井十口的缘故。但清乾隆《长洲县志》学宫图中,已标作“平江大路”,自清同治《苏州府志》起,本路一直称作平江路,《姑苏图》等也均标平江路。
三、街巷现状
长1606.8米,宽3.2米,1985年改弹石路面为长方石人字形路面。2004年5月,平江路完成保护与整治工程,路面改建传统长条石横铺彻成。两侧支巷多为历史悠久的小巷,路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特色著称,西侧平江河即为古城内“三横四直”干流中第四直河,宽5~6米,从南端苑桥到北端华阳桥,中间共有11座桥东西向跨越其上。
平江路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全长1606米,是苏州一条历史攸久的经典水巷。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多年来,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地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平江路算是苏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了,与观前街一巷之隔,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
平江路虽是作为历史文化街巷进行了修旧如旧保护改造,沿街不少老宅实已充作酒吧、会所,只是外表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木制门板之下,乍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并无二致,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可以窥出些端倪。与同是苏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份商业气,保住了市巷旧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风。
四、特色美食
平江路除了因历史而出名外,它的美食便是平江路突出特色之一,这里的老街不仅保存古代的建筑,而且老街的美食与餐馆都是与苏州古老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在这条街上美食最大的特色有三种:
一是,沿着老街从头到尾的街边美食,由当地的原著居民烹饪,穿着极具江南特色的服装沿街叫卖吆喝,有桂花糕、酒酿丸子、鲜肉月饼、海棠糕、竹筒糍粑、大碗茶、等特色的平江路街边小吃,让你可以边走边食感受平江路文化。
二是,青砖白瓦下临街而立的店铺,可不要小看这样临街小铺,许多会吃的朋友是为它专门而来,别具特色。
三是,有些规模的餐馆,主要经营苏州菜,老口味更地道,例如:松鼠桂鱼、蟹黄豆腐、糖醋排骨、糖醋鱼、酱蹄膀、皮蛋瘦肉粥等都是必点菜,光看到这菜名就会让人垂涎欲滴。这里的所有美食都彰显着平江路的饮食文化,诉说着古老的饮食故事。
五、古巷悠长
平江路周遭保留了大批老式民宅,远望也难得不见高楼钢筋。河道西面的民居多依河而建,上了年纪的老房子,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木料多用棕红或棕黑色,清淡分明。外墙多已斑驳,却如丹青淡剥。墙面剥落处又攀生出许多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江南的匠人的心思玲珑,把园林美学发挥到了极致。日常住宅,幽静的河道便与粉墙黛瓦的房屋、楼阁、小桥、花木之间彼此借景,宛如一幅长卷画。偶然一枝柳树斜斜地倚到河面上,颇有拂波之意。河道窄处两岸似乎援手可握,宽处可容一船周转裕如,也不过隔水可呼。
与平江路垂直相接的是诸多狭小的街巷,悬桥巷﹑狮林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丁香巷、大小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等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有着长长的故事。巷子一径是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颇有些曲径通幽的意境。不知高墙内深藏了多少私家花园,园林讲究市园相隔,俗者屏之,然而这也显出了苏州生活的另一面,市井生活与清修别院从来便是互为表里,共为苏州文化空间的魂魄,清雅高远的文人趣味自然提炼了苏州的精神气蕴,而“大隐于市”的美学体味却也需要人间烟火来成全。
晚清近代即有不少名士寓居在这些窄巷深宅之中,悬桥巷中有书痴黄丕烈的“士礼居”旧址,传是其藏书所在。同一巷子中还有清代状元洪钧故居,他与赛金花便曾寓于此。此外名医钱伯煊、历史学家顾颉刚的顾氏花园都可在此寻觅到鸿爪片影。只是旧时王谢堂,已作百姓家,或许故居正厅的形貌还在,雕花窗棂也尚可见旧日气派,只是高墙早已挡不住市井生活的侵近,偶作一番历史的凭吊,也只有付与窗棂木梁、潺潺流水,留与形容难辨的石墩了。或许只有曲水人家的洒扫忙碌,吴侬软语的家长里短才是苏州文化中最绵长久远的记忆,炊烟、书香一并混杂在记忆中,讲述着苏州当年的风华。
六、丁香姑娘
现代诗人戴望舒写的《雨巷》,描述的就是这里的丁香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七。江南名篇
同样是俺写姑苏平江路的小诗,这首 《姑苏城》已经成为江南名篇了,你写姑苏的旅游攻略不窃用一下,就跟现代饮食不加点味精一样没味。呵呵,不信的话你找度娘问问,按现在火星人的说法:火的不要,不要,不要的!俺咋就弄不灵清了呢?唉,留给后人琢磨吧。
《姑苏城》
扬眉
人间烟火姑苏城,满池芙蕖弦琶铮;
栀子香艳平江路,桐油伞下笑语盈。
芊芊女子最多情,绣出红妆君郎赠;
吴门才子天下墨,岁月静好枕河生。
下一篇: 《花雨泪》——王俊雄《夜来藏情》系列曲词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