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村-曹豳-18-林初兴编
彩灯传递步飞云
吴军
家人嘱我,盛夏期间宜静养,切忌远行。但我秉性难移,纵使大汗淋漓,也乐于不停走动。晨行两小时完成我的早课后,又如约跨过飞云,与曦霞、良秋、志强等一道去中华进士第一村,参观那独具文化魅力的彩灯。
车抵曹村,小平、力初、炳珍等热情相迎,稍事寒暄,即直趋进士纪念馆。在古朴肃静的楼上,珍藏着正等待开放的无骨刺绣灯,一行人有序登楼,展馆开放,池仁千轻按电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这灯典雅精美,剔透玲珑,圆、角、方皆备,均显个性,一眼入帘,就让人感到光彩夺目,闪烁晶莹。分散在农家,它似群星璀璨,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一旦集中,它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以引导人们效先贤,伴灯苦读,成才后,为国分忧,为民立命。这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自在情理之中。
我问: 这22平方米、85只灯为何气势如此恢宏?他们回答:灯映镜中,通楼通明,线路一通,顿时就会觉得人在灯海中。
经指点得知:85这个概念,3代表三王,82正好与进士数相同,一位进士一盏灯,这既是纪念,也是推崇。因这灯与每位进士息息相关,所以人们也称之谓“进士灯”。其作用概括起来就是:十载寒窗灯伴读,夜半回家灯照明,金榜题名灯庆贺,荣归故里灯欢迎。在这里,灯成了好学上进的符号;灯代表一举成名的象征;灯又是照亮世路的双眼;于是灯就有了展示文化底蕴的特殊功能!代代传递,灯火堂明,它照亮进士成才之路,并使之具有传奇神彩,因此也赞美它是有灵性的神灯。所以它能顺着历史长河,闪闪烁烁,直到如今!曹村有心人自筹资金建立灯馆,理所当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垂青。
我走出展馆,思潮仍在涌动,信步村落中,寻寻觅觅,去琢磨那时隐时现的旧时景。叔远路上草木无言,庭院沉静,走到桥边,就自然让人想起了曹叔远载誉归来的动人场景,他一腔热血,满面笑容,迎接他的是欢跃的彩灯,他目睹这至纯至美的景物,百感交集,珠汨盈盈,殷殷寸心,顷刻与父老乡亲相交相融。
青草池塘,翠竹摇曳,碧波微涌,对面三间茅舍是曹豳象征性的故居。人们说:这里仍然徜徉着他的幽灵,当年他创作流传在千家诗中的那首七绝时,外边可清楚看到他书案上灯影摇红。这是那灯,正引发他美好的心情。凤岗书院仍在,那里依然是红灯高悬,他似乎还在为莘莘学子奉上光明。路上流动着的灯,那是为人引路,以便他们无磕无绊顺利前行。
远望许峰山,忽然想起了出家能得道,入世不求名的许慎,他从曹村回明教寺乘的轿子轿杠上挂的也是曹村这种灯。说来也奇,这灯可为修道者提供方便,也能助人成就功名,我们有幸看到了轿杠,令人惊奇的是,这副长5米、重30公斤,用珍贵花梨术做成的轿杠,竟是张阁老所送。上面清楚地写着:许府真君惠存,明嘉靖戊子(公元1528年)春月张璁奉送,这一发现,着实令人高兴。
惜别曹村,这山、这树、这人仍脉脉含情,我顿感:奔放的流水也许可洗掉碌碌尘嚣,但无法洗掉人们锐意进取所表现出的那份执著与虔诚;千年马蹄,能踏碎声声鼓乐,但不能踏碎饱学之士的才华和他那矫健的身影;疾风骤雨,可畅通无阻摧枯拉朽,却难以泯灭立志成才者的坚强意志和他们手里提着、心里记着的那盏红灯!因人灯相依,体戚相关,荣辱与共。
夜朦胧,月朦胧,曹村的灯又激起我缕缕的诗情,于是成小令一阙,以纪其胜:
乌叙夕阳悄落,蛙喧皓月徐升。通楼透亮展彩灯,欲把先贤唤醒。 汨汨曹村文脉,摇摇雏翅鹏程。荷风摆动送书声,夜幕琼林剪影!
上一篇: 曹村-曹豳-17-林初兴编
下一篇: 曹村-曹豳-19-林初兴编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