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村-曹豳-17-林初兴编
曹村元宵灯会:耕读文化流光溢彩
陈思义
春节刚过,余兴尚浓,正月十五闹元宵就来了。
古时称正月为“元”月,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元宵节也称灯节,民间有张灯观赏的习俗。明唐寅,那个风流倜傥的唐伯虎有《元宵》诗:“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还是有自己的特点,清嘉庆《瑞安县志》载:“通衢上编结彩幕,张灯,放小焰火,各里社庙尤盛。十三日谓之试灯,十四至十六日谓之正灯,十七谓之残灯,箫鼓歌吹之声,喧阗达旦,男女杂沓,致烦禁饬。”《温州府志》描述:“瑞安河乡一带赛会迎灯,惟曹村、梅岗首屈一指。是晚花篮之灯约数百盏,人物纸灯亦百余盏,极其工巧。”
瑞安闹花灯以曹村为盛,曹村元宵灯会历史久,灯彩多,造型好,名闻一方。
曹村闹花灯起源于庆贺曹逢时得中进士还乡
关于中国灯节的民间传说很多,曹村自有曹村的故事:在南宋绍熙元年(1190),曹村曹逢时的儿子曹叔远中了进士。曹叔远回乡探亲,乡人制作一盏福星灯挂在村中金锁桥上,以表庆贺。挂灯那天正值正月十五元宵节,自此元宵挂灯的习俗就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且挂的灯越来越多,这就是曹村元宵闹花灯,至今已有800多年了。
还有人说,早在宋绍兴廿七年(1157)曹叔远的父亲曹逢时得中进士,荣归探亲,轰动曹村,乡人制作彩灯挂在村头迎接。那么,曹村元宵灯会的起源就更久远了。
不管怎么说,曹村元宵灯会都与读书中举有关。据说,后晋时曹氏第十一世祖曹霭等三家为避战祸,从福建长溪迁居章安许峰,即今瑞安曹村。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曹逢时首登进士第。曹逢时之从子曹绛创办凤冈书塾,聘请名师教授乡族子弟。至南宋绍熙元年(1190),曹叔远考上进士,为永嘉学派重要学者,《宋史》有传。12年之后,南宋嘉泰二年(1202),曹叔远之族侄曹豳考上进士,《宋史》亦将其入传。曹豳善诗词,其《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入选《千家诗》。曹氏族规要求子孙“以耕读为业”,学田收入用于延师兴学,创办书塾,读书之声响起在山野里。文风盛便有科甲成就之辉煌,从南宋至元初两百多年出了进士几十人,曹村堪称进士村。
“读可荣身,耕可致富”,从当初金锁桥上挂灯迎进士,到如今家家户户制作花灯,元宵灯会是弘扬耕读文化的盛大节日。
勤耕善读已创历史辉煌,古今贯通,好的民风仍在发扬光大。村民们每年早早忙碌着筹办灯会,节前几天便张灯结彩,买酒备菜等着来观灯的亲友,大家同乐元宵,都在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与期盼。
花灯是曹村传统文化的形象符号 做好花灯也不容易
曹村闹花灯也曾中断过47年,1995年恢复正月十五闹花灯时,改革开放后的曹村已今非昔比。富裕起来的村民热情高涨,家家户户都制作花灯,有人腊月初就开始编扎花灯,不少人就是再忙也等闹了花灯再出门,远贾他乡,奋迹商场。
花灯是曹村传统文化的形象符号,植根于民间沃土。制作花灯是曹村的传统手工艺术,从中可以窥见曹村人的精神风貌、追求、信仰、习俗。做一盏好花灯也不容易,要符合农民自个的审美价值,要喜庆,要贴近生活,要迎合宗教信仰习俗,图吉利,要漂亮好看,与众不同,比别家别村的好。
花灯用竹篾做骨架,外糊以各色彩纸,贴上图案,也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迎春接福”、“出入平安”等祝词。
花灯有各种样式,有背灯,如农民背的“五谷丰登”,养殖户背的“六畜兴旺”,学生背的“三元及第”等。有花鸟虫鱼灯,如凤戏牡丹、仙鹤展翅、蝴蝶恋花、鲤鱼跳龙门等。有鳌鱼灯,每盏长一米左右,装有一木柄,鲜艳绚丽,寓意独占鳌头。有轿灯,里面可以坐着人。
每家按人一人一盏灯,另外每家还多制作一盏灯,称“余灯”,寓意添丁。
“无骨花灯”因没有骨架而得名 为民间工艺一绝
曹村有一种“无骨花灯”,因没有灯骨架而得名,也有人叫它“神灯”。“无骨花灯”由十几片刺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工艺独特,小巧玲珑,古朴典雅,为民间工艺一绝。
无骨花灯制作一度失传。家住曹村的池仁千的外祖父早年曾制作过无骨花灯。重新有了正月十五闹花灯后,池仁千在父母的启发下,历多次试制,终于成功制作出无骨花灯,观者无不赞赏。
无骨花灯的制作全凭手工操作,需经绘图、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贝、刺绣、粘贴、竖灯、装饰等十余道工序。制作前须设计好样式,再取合适的色纸剪成灯瓣,然后在灯瓣上用针刺出花纹,如花鸟、亭台、龙凤、双喜等图案。一盏小花灯,一位操作娴熟的灯匠制作起来也需花上两三天时间。
中国彩灯花色多,北京宫灯、天津宝莲灯、上海金龙戏珠灯、广州鸳鸯戏莲灯都是有地方特色的花灯,曹村无骨花灯也是具有瑞安本地特色的花灯。
观灯者充街塞巷 曹村被围得水泄不通
正月十五,复苏回暖的大地已是一片温馨的气象,走进曹村你会看到红灯笼挂满街头,整个曹村洋溢着浓厚的元宵节气氛。
观灯者来了,车在村外排成长龙,人在路上汇成洪流,去迟了就有车阻人阻。街两旁摆满了馄饨、羊肉串、炒栗子之类的小吃摊,叫卖声不断。曹村借机举办物资交流会,白天逛市,晚上赏灯。白天有灯会预演,民间谓之“行灯”,也叫试灯。我觉得早点去看试灯更好,车子可长驱直入,看灯也看得明白。
待华灯初上,爆竹声声,彩灯列队成行依次出游。大旗猎猎,上书“曹”字。花灯队伍浩浩荡荡蜿蜒二三里,每个村都有自己独特的花灯组合,上千只造型各异的彩灯争奇斗艳,各显风姿,热闹到深夜。
曹村元宵灯会是一次民俗大展示。有舞龙、舞狮、腰鼓、鳌鱼、抬阁、七星、旱船,有踩高跷的,有扮八仙的,有扮状元骑马过街的,有一组组戏曲人物的花船,有“八蛮”彩灯队,由狮子、麒麟、大象、鹿、豹、虎、四不象、独角兽造型的彩灯组成,“八蛮”是温州一带流传的八种瑞兽。各支队伍每到村口都会停下来表演,人越来越多,曹村被围得水泄不通。
赏灯会,确有一种感觉:瑞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存在于缥缃卷轴之间,还扎根于乡风民俗之中。
据估算,来赏灯的人每年达数万。邻近村的结队来了,外乡人看究竟来了,生意人来了,文化人来了,记者来了。民警多了,保安多了。
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地充街塞巷。老少相携,男女相约,不禁想起唐宋元明清,想起元宵灯节倾城出动给有情人提供相会良机,想起由此产生的缠绵悱恻的元宵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原载《瑞安日报》)
【注】
曹村元宵灯会:祖上说曹村元宵灯会800年历史源于一则神灯故事,说宋朝曹氏先祖曹仁贵在温州任兵马司,其孙曹逢时天资聪慧,好学长进,“堪与培养”。为鼓励孙儿“学而优则仕”,早得功名,曹仁贵多方寻访,在乐清找到一位经学名师,便送孙儿到乐清私塾拜这位经学名师为师。曹逢时刻苦勤奋,经常苦读到半夜三更才回住处。私塾往返路程不短,夜深伸手不见五指,每当曹逢时一出塾门,就会有一位老人提着灯笼为他引路。传说那灯“红如日,亮如电,轻如蝉翼”。当曹逢时顺利回到住处时,转身想作揖道谢,那老人却突然消逝,令曹逢时惊讶不已!后来大家都说是“神灯”出现。这实际是曹家先人编撰的一个美丽故事,目的除了表示对先祖曹逢时尊崇外,是为了激励子孙刻苦读书求上进。因为“灯”与“登”同音,有“登科及第”的意思;曹氏是从福建迁徒过来,“灯”又与闽语“丁”同音,多点灯意味着多添丁,人丁兴旺,多子多福。所以,曹村灯会800年兴盛不衰。
上一篇: 组诗之短诗三首
下一篇: 曹村-曹豳-18-林初兴编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