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明的骄傲
千古文明的骄傲〔散文〕
文/王世杰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如今除了古中国的文明,被我们华夏民族一代代延续和传承下来,从而发展和造就出今天这样伟大的成就和许多的世界第一,另外三个古代文明,却由于种种原因早已被历史的烟云所湮没,遗憾地从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些许让无数人去反复琢磨和遗憾的历史痕迹,成为“断代”的文明。那些曾经在地球上光耀一时的文明发源地,现在均处在不是战乱、贫瘠,就是经济衰退的境地。也许有人对此并不是那么了解,就请尾着后面的文字,走向数千年前,去粗略看看远古文明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题记
洞视世界文明的发展,从那瀚海般的史卷和传说中,用青睐的目光去追寻、去撷取一缕令人兴奋的亮光,权作一丝对心理缺失的慰藉。总在感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就像一本厚重的巨著,足够分量,让我不由自主地去掀开扉页走了进去。也许是我的好奇心太重,一想到“文明古国”这个词语,就好像坠入了迷离的梦境,由不得思绪早已飞向了数千年前,去那几个诱人的古文明发源地,做一个准旅行者,哪怕是一粒沙、一块陶片、一段传说,都会认为那是一缕不可多得的神奇。学生时代,我在历史课本中曾经学过,但对其具体的情况,却只肤浅地知道了点梗概,比方说想沐浴,却连水也没有见着。
纵观远古的文明,距今已历历数千年以上,本身就雾锁迷城,萦绕着几分神秘的色彩,我对其有所涉猎感,也当在情理之中了。走向社会后,随着年岁的增长,兴致向一个侧面的偏重,加之各种媒体的不时渲染,我对四大文明古国的情况,渐渐有了几分了解,略知了一二,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幸运。但是,我老在脑海中幻想,古代文明如果能像瀑布一样倾泻而来,让我痴醉,让我目送尘世的一切愚昧和落后远离人间,让遥不可及的愿望,在时空的长廊里演绎、蜕变、升华,最终到达人类理想的顶点,那莫不是整个世界人类的最大幸运?
关于古文明发源地到底算几个,国际上的说法有所不一。美国威廉.麦克高希编撰的《世界文明史》中称,“古巴比伦(公元前4000~前225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古希腊(公元前3000~前1100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古中国(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所以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古文明发源地有五个,也是认同最多的说法。其他说法诸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罗马,古希腊,古玛雅”;“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印加,古中国”等,各执己见,争长论短,喋喋不休。
我国学术界用无可争辩的事实,确认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依据雄厚的近4100年文明史,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这个说法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使用此定义,他认为“地球上古文明国家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然而这一说法并不是梁教授发明的,西方国家在很早就已经有了fourmajorearly(ancient)civilizations的说法。后来人们将“小亚细亚”修改为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文明中的一个重要文明“巴比伦”。
人类要生存,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充足的水源。这就决定四大文明古国的建立,都必须选择河川台地附近。因而在北半球的两河、尼罗河、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流域,便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印度代表了恒河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古埃及代表了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古中国代表了黄河、长江流域的文明,古巴比伦只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一个重要时期。就说西安,之所以中国十三个王朝能在此地建都,无外乎这里有“八水绕长安”的天然水源;北京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空前的皇城,也是因有永定河的存在;历史名城延安,自然是有延河穿城而过;我如今居住的鄜州城,唐时尉迟敬德在此主持修建北御狄胡的十二连城,当然也是依傍着千古不息的洛水。
曾经灿烂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一般采用的社会制度,大多为奴隶制,国家政权往往较晚诞生。它们各自都有能够主导和束缚人们灵魂的神话传说,用以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诩“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是“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王则自封为“天子”,喻示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各个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均为12个月,且有闰月。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黄河、印度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先后计算出了圆周率,中国和巴比伦各自发现了数学勾股定理,印度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创造了天下绝无仅有的象形汉字,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首先,让人最感神秘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指两河之间的土地)文明,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两河之间流域的苏美尔地区,是古巴比伦的所在,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当时的乌尔城,是世界上最早城市建立者苏美人最伟大的成就,遗址在如今伊拉克南部的荒漠地带。苏美人发现了能带来大量小麦收成的肥沃土壤,他们生产的作物产量水准,大约有中古世纪欧洲的惊人的十倍左右。
公元前4000年至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像尼罗河一样定期泛滥,所以确定时间就得靠观测天象。住在河流下游的苏美人便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了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1小时分为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和16进位法;把圆分为360度,同时知道了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面积及锥体的体积。从此种种看来,当时巴比伦文明的曙光已经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东濒红海,西接利比亚,南临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北靠地中海。在地理上埃及的东西均为沙漠,南面有几个大险滩,同外界交往甚难,惟有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埃及具有非常的孤立性。
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是由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罗河、发源于苏丹境内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这条著名的河流,给埃及带来了生命的希望。古埃及国王美尼斯缔造了第一王朝,此后直到被希腊人征服,共经历了31个王朝。古王国时期是当时奴隶制经济得到重大发展的时期。国家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安稳的环境;大范围修建水利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他们的后代所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亚麻、葡萄、无花果等,从而也促进了手工业、建筑业、采矿、冶金、金属加工、制造业等等的发展。
近年来,在第五王朝国王乌舍尔卡弗的金字塔入口处,发掘出的数百尊青铜雕像表明,古王国时期手工业技术已领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能那时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加强对行政权力、国家经济、军队、司法、地方行政的控制,并从第三王朝第一个国王乔赛尔开始建造金字塔(现存约80座),使王权被进一步神化,也使国王对其臣民具有无限的威严。
古印度与我国接壤,由于雪山喜马拉雅的阻隔,古时我们对于这个邻居的情况知之甚少,玄奘“西天取经”,在华夏民众的耳里,成了艰难险阻的代名词。然而恒河与印度河同样酝酿出了彪炳史册的古代文化。在距今50万年以前,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就已有远古先民的身影,他们刀耕火种,渔猎采集,一代代地繁衍生息。
被称为“月亮之国”的印度,因其国土形状像似牛首,也有呼之“牛颅之国”。从喜马拉雅山起步,恒河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洋环抱的亚沙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大片土地,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被尊为这个国度的“圣河”。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使之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加上又是一个由五大民族融合构成的国家,像一个巨大的文化博物馆,成为神话之邦,宗教和哲学异常发达也就自然而然了。印度古代的青铜造像,往往是神化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融铸着诸神之灵。他们的青铜造像传统悠久,可追溯到约公元前2500至1500年印度河时代的青铜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至6世纪,陆续兴起的婆罗门教(印度教前身)、佛教、和耆那教,为古印度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永恒的主题。
古代中国的文明,更加辉煌璀璨。目前西方认为中国有3500年历史,说夏朝没有足够的证据。如果算上夏的话,当是公元前2070年建国。然而中国的古代文明,远远不止启于夏朝。如若没有先前长时期的文化发展和先进思想的积淀,就绝不会有后来坚实的中国古文化。
远古时代,云南的元谋人在距今天约170万年前,就开始生息在中国西南部近纪晚期形成的那片红土地上,这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在距今约有70至2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能使用天然火,制造简单的工具。其中山顶洞人约在1.8万年前,居于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开始人工取火,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优秀的中国人从此迈开了向着文明纵深、向着光明未来发展的脚步。
出现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村的“河姆渡氏族”文化,为距今约有7000年的母系氏族社会,这时已能使用陶器,先民们会种植水稻,食物有所剩余。距今约6800至63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氏族”文化,属于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在半坡村被发现后,从出土的近万件文物上、特别是从陶器上发现了22种符号,可能就是我们先民的一种原始文字。此时的居民以定居的形式生活,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了村落,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
在半坡出土了多种农具和渔猎工具,说明当时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有人面、鱼、鹿、植物枝叶以及几何形纹饰。这说明了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发祥地重要地区之一。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绚烂的史前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
近四十多年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发掘,在陕西境内发现了上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数万件实体文物。研究表明,陕西地区原本是十分富庶丰饶的地域,由于从四面八方逐步迁入人口,直接影响到森林资源大面积减少,致使土壤流失严重,造成后来大片荒瘠的情形。庆幸的是这里的黄土下蕴藏有极丰的铜矿。古代中国曾用青铜合金制作大量器物,并在世界上以“青铜王国”著称。用这里黄土作的器物相当耐用,一座以黄土夯就的城墙,不仅坚固,且经过久远岁月的风雨侵蚀,仍能维持原貌。
闻名遐迩的大汶口文化,因为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遗址得名,距今6500至4500年,延续了2000年左右,分布于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北临渤海南岸,处于古籍记载的少昊氏文化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区分为早、中、晚三期,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也就是在此时,华夏人类社会由母系进入父系社会,开始出现贫富分化,为后来人的社会地位有别、贵贱有分的局面揭开了始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生存手段的更新进步,人们各自劳动能力也就随之显现出来,革新越快,劳动成果就会越丰富,人们的思想意识就会越发活跃,贫富两极分化也就成了必然趋势和相应加快。
大汶口文化时期,盛行枕骨人工变形以及拔牙。陶器多见夹砂或泥质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蓝纹等纹饰,还见彩陶和朱绘,彩陶虽少却富有特色。当时的石器磨制很是精美,中期后更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同时又见有各种骨制、牙制的工具以及装饰品。原始的农业生产以种植粟类为主,并饲养猪、狗、牛、鸡等畜禽,渔猎也是生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种种迹象解析,大汶口文化把远古文化的层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今,我们国人都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据传说和古书记载,黄帝和炎帝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中国原始社会的后期,分别为两个部落的首领。当时两个部落均位于现在陕西境内的黄河边上,后又相继沿黄河两岸向东部迁移。据传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君主,姓姬,号轩辕氏或有熊氏;炎帝也是传说中的一位帝王,姓姜,号烈山氏或神农氏。他们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为中华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炎帝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宋代《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这说明如今的宝鸡市为炎帝故里。在远古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炎帝带领部落臣民从事采集、渔猎、发明农业,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迁徙生活。他“遍尝百草”,发现可食用植物并培育成农作物,发明了生产工具,从而取代了刀耕火种,开创了崭新的农业文明史。他还引领改善饮食结构和习惯,了解植物的治疗作用,开创了中国光辉的医药史。
又据史书记述:“神农种谷于骑天岭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炎帝发现了稻种之后,发明了耒耜,解决耕种工具,实现了水稻大面积栽植,从此人们不再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开始了农耕定居的生活。就这样,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的汝城县三星镇神头寨,掀开了中国农耕文明史上的首页。同时,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我国货币、商业活动的起源;教民麻桑为布帛,人们用衣裳代替了以树叶、兽皮遮身,引导人类由蒙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了特别重大的一步;《世本.下篇》载,神农削桐为琴,结丝为弦,制作了有“曰、宫、商、角、徵、羽”五弦的乐器,后来称作神农琴,使民众的娱乐水平更上了一层楼;削木为弓,创造了弓箭,以防野兽袭击和外来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制作了高质量的陶器,用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还可以蒸煮加工,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对饮食卫生和医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伟大的炎帝,是我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播种五谷,教民医药、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舞蹈、音乐,还教民智德,足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劳得到了全面发展。为了促使有规律的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炎帝还颇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和方法。他不望其服,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感恩和敬戴。炎帝的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心灵的窗户因受到启迪而打开,摒弃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从此开创了一道恩泽千古的先河。
《国语.晋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我们的祖先黄帝,生活在公元前2717年至前2599年,是中国远古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氏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姓姬,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唤之“帝鸿氏”。史载其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因统一华夏部落,征服东夷和九黎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生于公元前2717年,前2697年继承有熊国君王位时年仅20岁。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在他成为民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在沿姬水向东扩展中,继承和发扬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积极推广种植“黍、稷、菽、麦、稻”五谷,被称之为“艺五种”,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部落极速壮大和兴旺起来。
在位时间很久的黄帝,有许多发明和制作,诸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使国势强盛,政治安定和文化进步。这个时期,在许多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如隶首作数,定制度量衡,显现了数学的雏形;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使军队壮武;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发展了音乐;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使穿戴焕然一新;与岐伯研讨病理,作《黄帝内经》;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使文化交流和传播步入了新纪元;在陕西中部的荆山铸鼎,分华夏为九州,为管理疆域定方圆;井的发明,为利用和改造生存环境,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舟车、弓矢、房屋等等的发明,更是为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让人们革除了许多的无奈,尝到了文明发展的甜头。
在此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这就是名震寰宇的尧、舜、禹。传说尧姓伊祁,名放勋,尧为谥号,又称陶唐氏,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他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黎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就是说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他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70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便征求四方诸侯们的意见,挑选了身材魁伟、体阔神敏的舜作为继承人。
舜,姓姚,出生在姚墟,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相传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把政治中心确立在山西的西南部。
在尧舜时代,洪水不断,大禹以天下为己任,率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被尊为华夏最著名的圣王。由于治黄河水灾有功,得到天下诸侯的朝服和拥戴,接受舜的禅让即天子位,定国号夏后,是为夏朝。他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因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开国之君,所以后人称他为“夏禹”,“大禹”,“神禹”,将他与天地相齐名,即所谓天大、地大、禹大,甚至有人把整个中国叫“禹域”。
根据司马迁《史记》阐述,公元前约2070年启夺取了王位,后传位于自己的后代,从此王位世袭制就替代了禅让制。再之后,我国大地上又进入了商、周王朝,中华文化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层次更加多面,影响力更加强烈,形成了一发不可遏制的态势。紧接着又从秦汉到唐宋,从明清到今天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华灿烂的文化,就这样一代代地延续了下来,直至今日成为举世瞩目的东方巨人,都是得益于古中国文明殷厚的底蕴。
人们也许知道,如今世界文明的发源地,除中国以外,其他的不是战乱,就是陷入荒漠,无奈地承受着经济萧条的无情困扰,不容乐观的现状已与闪光的远古文明格格不入。而中国文化,就像有一条牢固的金线贯穿着一样,不间断地发展和流传下来,达到了今天这样闪烁着东方文化魅力和被世界公认的辉煌。再看看那另外三个文明古国的古代文明,已在历史的辗转和“错位”中,从茫茫的地球上黯然消失了,只留下一些揉满了今人倍感遗憾的历史痕迹。
我们伟大的中华,由于有了史前和远古不朽文化的源远流长,才有了后来让世界受益不尽的“四大发明”;才有了像长城、秦直道、兵马俑这样许多惊世不俗的历史遗存;才有了阿房宫、圆明园、故宫那样非凡绝顶的建筑;才有了大运河、都江堰、泾惠渠那样思想超前的工程……叙话到此,恐怕不必让我再用什么更华丽的辞藻去赞美,国人已经足可以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为我们华夏古国的文明博深、高大而感到无比的荣耀!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西安市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洛滨文学》总编;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文学》《诗刊》《农民日报》《人民邮电报》《中国农机安全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延河》《山花》《延安日报》《人民网》《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丝路金融文学网》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随笔、评论等千余篇并多次获奖,大量文字因被转载见于全国著名和各大网站。
评论[1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