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最是书香

作者:罗里宁 阅读:301 次更新:2023-09-04 举报

  书之曰香,是书的一个荣誉——虽说纸张油墨,自有其自身的“香”,但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习惯的那种,“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才是真正的书香。

  人类读书无论始于何时,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总有些新的东西,能起到和读书差不多一样的作用,读书的形式也日渐多样化,纸质书之外,有电子书,有网络,有手机可以阅读,这样一些阅读,比起纸质书的阅读,还要方便许多,有人因此就说,在信息化时代,书卷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这种说法对还是不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好给它下定论。我个人以为,这是两条平行线上的事,不论社会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进入到什么时代,书卷都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我读书不多,有过很少的一点阅读的体验,这点体验告诉我,读书最好还是读纸质书。离开书卷,在电脑或者在手机上阅读,怎么读都没有读书的感觉,而且时间稍长,眼睛就受不了。有位同事,喜欢在手机上看小说,和他一起出差,他总是低头对着手机,很少与人交流,我问他读什么,读的怎么样,他竟然回答说,没什么,消磨时间而已。这样的阅读,怎能和我们平常所说的阅读,也就是直接在书卷上的阅读相提并论,这样的阅读,更不能和传统的阅读所感受得到的,纸质书所散发出的撩人的书香相类比。看电影也一样,电影虽然有许多是从文学名著改编而来,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著作,一个半小时左右的电影,又怎能容纳得下它的全部内容,更何况电影又是经过改编的,许多改编又只是截取编导所需要的东西,距离原著相去甚远,电影画面也没那么多细节情景的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怎么看都取代不了读书。碎片化的阅读或者快餐式的阅读,更是没有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一本书所得到的知识更全面。

  法国文学家莫洛亚有篇专门谈读书的散文《书卷长留伴一生》,对读书很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这篇散文开篇就写道:“任何事物都不能取代读书,演讲或银幕上的映画,在启发人智上,都不能有读书那样的力量。插图固然是说明一部用文字写出的书最有效的手段,但仍难使我们看明构成的整个意念。电影,就像说话一样,一下子消逝了,再也不会回到我们的跟前来。只有书卷才能长留,成为我们一生的伴侣。”莫洛亚讲的读书,自然是指读纸质书。他接着说:“书卷可以把我们带到我们本身以外去。我们没有一个人有足够彻底了解别人的个人的经验,甚至连彻底了解自己的那种经验也都没有。”“我们因此而感到痛苦,我们为世界间的不平,人生的困苦而感到心痛。但是从书上我们得知他人,比我们伟大的人们,也和我们一样,感到痛苦,而仍在奋斗。”——我们有时候多“自信”啊,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也以为自己很了解别人,其实这只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幼稚的表现而已。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书卷就是我们学习的最自由的工具,也是我们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的最有效的载体。我们不用打招呼,就可以直接进入古今人物的内心世界,到世界各地去领略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杨绛先生里所说的:“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对质(《读书好比“隐身”的串门儿》)。

  现代社会的发展,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看,似乎物质跑得更快一些,精神相对滞后了,而精神的相对滞后,又似乎以读书为比较明显,尤其是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和电子书的流行,更是使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传统的阅读方式能不能保持下去,会不会被新的阅读方式所取代,《书卷长留伴一生》里的一些话,或许能够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书卷是带我们到别人的心中,到别的民族当中的门户”“书卷是使我们得知过去时代的唯一的方法,又是为理解我们从未进入过的那种社会的关键”“一本伟大的书,一定可以使读者在读过之后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等等,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自己,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人,从而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上一篇: 漫步母校

下一篇: 桂林之一瞥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