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生平嗜好和以做官发财为可耻

作者:罗里宁 阅读:403 次更新:2023-08-23 举报

  这个标题,是从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写给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几个兄弟的一封家书中摘取出来的,曾国藩在这封家书中这样写道:“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我仕宦十馀年,现在京寓所惟有书籍、衣服二者。衣服则当差者必不可少,书籍则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将来我罢官归家,我夫妇所有之衣服,则与五兄弟拈阄均分;我所办之书籍,则存贮利见斋中,兄弟及后辈皆不得私取一本。”——曾国藩家书许多人读过,包括许多读书人和许多政治人物,我不是读书人,更不是什么政治人物,偶尔读一点,主要是为了想从中汲取一些有助于自己为人处事的养分。读罢这封家书,颇有一点感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曾国藩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官僚。关于封建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官僚,以我从小得到的教育去理解,封建社会是很落后、很野蛮,也是很低级的一种社会制度,那么封建社会的官僚,相应于他们的社会制度,应该不是什么好的官僚,他们心里想的,只有升官发财,没有别的。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官僚。可读曾国藩家书,看他家书里写的那些话,他似乎又不是那样的人。当然他的这些话,如果是放在台面上,或者是在作报告时讲出来的,我们对他的诚信,会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但这是他的家书,是他写给家里人的掏心窝的私房话,由此就不得不认为,他的这些话,应该也是他为官治学的一种态度。

  曾国藩为晚清“四大名臣”,在当朝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他三十岁立志,后创立湘军,因平定太平天国而名震天下——湘地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远的不说,现代中国著名的政治人物,光是浏阳河流域一带就有好几位;文学艺术方面,光是湘西那一片土地就有沈从文黄永玉等这样的大家和一些歌唱家。我有个同学,在湘西某县做领导,就聆听了“精准扶贫”的提出,在那儿抓落实,把一个村建成全国瞩目的扶贫示范村——扯远了。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湘地一个杰出的政治人物,身上却是充满争议,恶之者骂他“曾剃头”“刽子手”“汉奸卖国贼”,崇拜者又称他为“圣人”、修身齐家治国的“完人”。近、现代史上都有不少政治人物推崇他,就连国共两党的主要领导人,早期对他也很崇敬。曾国藩的历史定位,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妄议的。不论是非曲直如何,他为官清廉,却是事实,在这一点上,争议好像不很大。

  曾国藩是个军事家,要不是他率领湘军灭了太平天国,大清王朝可能会被早一点推翻。虽然世人盛赞他的军事才能,但他骨子里还是个文化人。他热爱读书,也善于读书,尤好韩柳李杜,即便在行军路上,鞍马劳顿,依然手不释卷,“书籍则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也。读书之外,著书立说,有《曾文正公全集》为证。他的散文颇具大家风范,可与归有光、姚鼐相比肩;他的家书更是声名远扬,能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

  他的家书,或与孩子,或与兄弟,或与长辈,谈的多是读书修身的事。他对自己很严格,要求家人做的,自己首先能够做到。他不是台上说一套,台下做一套的人,这种“两面派”手法,也不适用于自家的亲人,他的家书,不是为了给外人看以作秀自己,他更不会拿好话去诓骗自己的家人,“以做官发财为可耻”,应该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人的要求。

  曾国藩权绾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只手挽救大清王朝,套用现在的话,也算是个“副国级”的官员,正牌的“高级干部”。地位这么显赫的一个人,生活却非常简单,衣着不修边幅,对家人的要求也非常严苛,每天都要进行体力劳动,从洗衣做饭腌制小菜,到纺线绣花缝衣做鞋,都要亲力亲为,绝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他在咸丰六年十二月初五日谕纪泽中就写道:“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谕纪鸿又有:“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所有这些,在大清封建王朝高官家庭中,是绝无仅有的。

  曾国藩的为官治学之道,只是为了维护他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统治。他有学问,也有能力,虽然他只是大清王朝的“忠臣”,是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忠实捍卫者,他的哲学和他的方法也无助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事业,但他在读书修身和“以做官发财为可耻”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我们用历史的批判的眼光去看,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