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电影的剪影
人生如歌,岁月如潮,当我们回忆往事时能打动心灵,或许是一片感动而温馨的场景。周日无事,和几个昔日的伙伴一起小聚,谈笑间,儿时的记忆又重温我们的的眼前,特别是谈到小时一起看电影电视的故事,真让觉得此前生活的甜蜜。
在哪个年代,当得知村里晚上放电影的消息时,大人小孩如过年一样,兴奋地奔走相告。在学校读书的我们,下午早就按奈不住急切的心情,心已经飞向了电影,在教室里叽叽喳喳地猜测电影的内容,等到放学的铃声一响,飞鸟一般跑回家。连晚饭都不吃,我们拖个条凳地奔向大队院去抢占有利地形;那时候的人很讲秩序,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插队或抢位。
放电影一般多是在晚上7点—8点,因为这时候各家吃完饭了,而且天也黑下来了。在这之前一小时,放映员早早地把准备工作做好。当时我们村是镇驻地村,光我们村就有3000多口人,再加上附近的村庄和镇驻地机关的孩子和大人应该有5000多口人。我们的村大院是座二层的小楼,是以前地主家修建的庙,在当时是很威风的。放映员把白色幕布系到二楼和一楼的中间,这样可以方便村民方便看电影,然后用一个大喇叭喊:“通知、通知,各位观众,今晚几点在大队部播放电影,有彩色香港武打故事片某某某……”如是预告几次,虽然村子很大大,但是不用多久大家基本都知道了放电影的事情啦。电影放映前半个小时,村民们纷纷出门向村里走去。大家一般都会带个小板凳(农村人自制的)或小垫什么的,附近的人甚至会拿个大木椅,那样坐是很舒服的。
终于,夜幕降临,放映场上已是黑压压的一片人群,大家不时向工作台方向张望,急切地等待着电影上演。这时,放映员打开工作灯,上好片盘,对着扩音机喊到:“请社员同志们静下来,电影马上要开始了。”
场上顿时鸦雀无声,小孩们迅速回到大人身边,大人们自觉地停了手上的活,嘴边的话,一致地把头转向银幕,最先放映的是幻灯宣传片,多为一些搞好生产的事和标语,伴着放映员半土半洋的普通话解说,人们不时哈哈大笑,那个场面真的很喜庆很壮观,好像过节了一样,村路上人头攒动,很热闹。
在农村除了看电影,好像没什么事情能让全村人全体出动的。看电影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更是一件乐事,对我们来说,这天晚上不仅仅只是看电影,也是一次集体玩闹的场所和机会。遇到我们喜欢的电影比如武打片,我们也和大人一样全神贯注地观看;如果题材“不好”,“既不枪战也不武打”,那我们就先玩别的活动去了。
有时我们也到临近的村庄看电影,我印象最深的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两个小孩说附近那个村有电影,邀请大家一起结伴去看吧。其实距离倒不是很远,五六里的样子,但晚上小孩子很少私自出那么远的门。大伙后来考虑了一下,也好久没看电影了,我们四五个人就徒步过去了。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放的《少林寺》,看完后,在夜色中我们几个小孩一路小跑就回来了,挺高兴的。但是到家里的时候,我们几个可遭殃了,因为没有告诉家长我们去看电影的事情,家里的大人都找风圈了,到家的时候我们每人的屁股都挨了一阵“温柔”的“关照”。第二天,我们几个到了学校都成了同学羡慕的“偶像”,我们那几个像模像样的少林小子的动作,迎来了阵阵的喝彩和掌声。
若是别村有电影放映,便是姑娘、小伙们约会最好的理由。“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姑娘、小伙三三两两,卿卿我我,在路上结伴相行,月光从树缝上漏下来,撒在路边欢畅的小溪,溅起年青人一路欢声笑语。
那时电影、电视已经成为一代人经典的记忆,《少林寺》《霍元甲》《陈真》《霍东阁》等影片让我们苍白的童年有了绚丽的色彩。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坐在家里,足不出户,便可享受武打片、言情片、喜剧片、越战片、探险片、恶鬼片、、、、、,各式各样的影碟应有尽有,享尽现代的科技带来的惬意。近来年,网络普及后,鼠标轻点,立即可下载正在做广告热身运动的“红片”,还可与网友即兴点评。纵是千重山万重水之外,另一半球正在上演的影片,尽在小小荧屏间可以欣赏到。
如今看电影,就像睁开睛皮一样简单。然而,如微波炉烤出的速烤鸡一样,无形中少了一份田野火烤出的味道。我更怀念儿时看电影那一掬浓浓的乡情,以及那份热闹与温馨。
上一篇: 我写“心中的白衣天使”
下一篇: 金水河的春天(四)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