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
〔小小说〕
红 包
班祖恒
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用红纸包裹的钱,最早出现于汉代。据传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裹。现在则是印制精美的红包了。
我小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红包,也就我从享受了。在我的印象中,在我的老家红包是从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直到我参加工作,才有发红包这等事儿,而且红包的数额相当少,2元、5元、10元不等。那时候,娶媳妇办喜酒,新郎、新娘来敬酒,都要象征性地放2元的红包,新郎、新娘来敬酒这当儿,一些没带钱的客人只好躲避。
这些年,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红包的数额逐年上升,据说有的地方红包已经达数百,还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在我的老家,红包的数额一般在50元、100元。
虽说是一个公职人员,但我既没有级别,又没有职称,工资不高。而且刚刚买房,不仅用完了所有积蓄,还在银行贷了10多万元。像封红包这种事,的确难以和别人相比。
今年春节,像去年一样,我和弟弟相约携家人回老家过春节,发红包作为一种风俗,就得准备红包了。
我的红包,和去年一样没有什么“长进”,还是50元。所不同的是,去年是50元面值的,封一张,今年换新币比较迟,只换得10元面值的,封5张,看起来红包鼓鼓的。
离家几年的堂妹也携夫君和儿子回老家过节。兄弟姐妹数年重逢,我们都感到格外高兴。
堂妹十多年前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于是和村里的一帮年轻人到广东打工,在厂里认识了来自江西农村的堂妹夫。结婚后,他们双双回到江西农村,闯荡各地做生意。孩子宇学出生后,由于堂妹夫的妹妹也同时生产,堂妹的家婆一个人照看不过来,就带外甥宇学回老家给婶母带着,直到三年后才接回江西。这样算来,宇学今年9岁了。
初二这天,照例要到各家亲戚拜年。这不,宗族里每进一户,那些调皮乖巧的男孩,见到我们就甜甜地嚷嚷:“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照例是发红包,打开来数钱。见到我的红包钱数不多,显出有些不乐意的样子,一哄而散。有个稍大的还回头向我扮着鬼脸,伸出小指头。
到叔叔家,我把红包发给外甥宇学。他先是说声“谢谢大舅”,然后像其他小孩一样把红包打开。
“50元我不要。”宇学细声细气地说。
我心里一惊,心想宇学肯定和其他小孩一样,嫌红包里的钱少。
“那你要多少呢?”我将手伸进口袋,想再从口袋里把一个红包拿出来,把钱添够100元。
“50元我不要,我只要20元。”还没等我把钱掏出来,宇学解释似地说,同时把三张10元面值的新币退给了我。我再三塞回给他,好言劝说,他就是不肯接收,还争得面红耳赤,态度十分坚决。
我感到非常诧异。对钱,小孩哪有不爱多的呢?
“大舅给你就要吧?”这时叔叔从外面进来了,对宇学说,然后转向我,“这小家伙真乖,刚才我也给他一张50元的,他也死活不要,我只好换给他一张20元的。”
我正和叔叔寒暄,堂妹串门回来了。
“江西那边的风俗是这样吗?红包的钱都是固定20元?”我把刚才的情形告诉堂妹。
“没有,其他地方的情况我不知道,但孩子他爸那里发红包的风俗和我们这边差不多,有多有少,有的比我们这边好多。”堂妹笑着说,“这是他奶奶在我们临出门时嘱咐的,不让宇学多要,对其他孙子女也这样要求。”
“这些年,我们的生意比较顺利,建房、买车后也存有一些积蓄。但老人家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严格,生怕惯坏孩子,以后埋下贪心。”堂妹解释说。
听罢,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对堂妹的家婆钦佩不已。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网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说集《市井偶拾》。
评论[0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