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螺蛳记忆

作者:班祖恒 阅读:307 次更新:2023-07-02 举报

 〔散文〕

                          螺 蛳 记 忆

                              班祖恒


今年七月,一位记者朋友到广西田林县八渡笋主产区六隆镇采访,让我陪同。在该镇周马村广西沪桂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标准化厂房,我们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有的将已剥壳的八渡笋进行清洗,有的操作机器切丝,有的将笋丝运到数吨装的塑料缸里腌制,有的正在进行深加工。


原来,随着袋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日益火爆,作为螺蛳粉配菜之首的酸笋也水涨船高。2020年以来,不少企业纷纷来到六隆,上马八渡笋规范化加工项目,将八渡笋加工成酸笋包装后运送到柳州。


说到螺蛳粉,我不禁想起了螺蛳。据说,为了供应螺蛳粉企业,柳州当地的螺蛳养殖业因此方兴未艾。其实,田林县各乡镇都有野生的螺蛳生长繁衍,主要有两个种类,生在河里的当地叫河螺,生在田里的叫田螺。


小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相约到田里捡田螺。捡田螺最好的地方是刚耙过的田块,最佳季节是在春季和夏季,而早上太阳初升和傍晚太阳即将落山是捡田螺最佳的时间。当初,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母亲对我说,人早晚要吃饭,田螺也和人一样,到时候会出来觅食,吃饱后就进泥洞去休息了。捡田螺很有讲究,要从下面的田块往上面的田块捡,如果从上面的田块往下面的田块捡,人踩过的地方水会浓,浓水往下流后,下面的田块就看不见田螺,也就捡不到田螺了。


耘田的时候,也能看见田螺,捡到田螺。这个季节,去耘田的妇女们,常常背着鱼篓,看见田螺就捡起来放到鱼篓里。


那时候,我们村子旁边的八中河是没有河螺的,偶尔在河里看见的那些螺蛳,也是田螺的,估计是雨季发大水时,生长在田边小溪里的田螺被冲到河里了。


我看到河螺,是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候我在驮娘江边当时的福达瑶族乡政府(2006年并入八渡瑶族乡)工作。吃过晚饭,同事们常常相约到驮娘江游泳洗凉。驮娘江里的河螺非常多,几乎每块石头都爬有大大小小的河螺。那时候,驮娘江里的鱼非常多,因而人们是看不上河螺的。鱼吃腻后,人们偶尔也会挑捡最大的河螺回来。


河螺和田螺大同小异,河螺个儿稍长,田螺个儿稍短;河螺少肉味道更鲜一些,田螺肉厚而带一点点泥巴的味道。但不管怎样,河螺和田螺的味道都十分鲜美,或炒或炒后放汤,都是一款不错的美食,现在田林县城的夜市不少摊子就有螺蛳。炒或煮时,把螺蛳洗净,一般来说,生长在河里的河螺是可以随捡随洗的;田螺则要先放到盆里几天,多换几次水,让田螺把吸进去的泥吐尽才行。螺蛳常用的配料是桂叶、薄荷叶,能吃辣椒放点辣酱最好。


后来,由于土地过度开发,引发水土流失,加之人们用农药毒鱼,而农田多施放化肥农药,鱼、河螺和田螺几乎灭绝了。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强生态保护,实行了河长制和林长制,依法管理河流、山林,提倡采用生物杀虫和使用农家肥,鱼类、河螺和田螺逐步得到恢复了。


不前,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培训机构务工赶回来参加教师招考被录用的外甥女周末回家,星期日回来时,给我带来好几斤田螺、河螺和各种鱼。她说田螺和河螺是她和她的母亲去田里和八中河里捡的,那些鱼则是她父亲用网捕捞的。我想,以前八中河没有河螺,现在也生长河螺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想必驮娘江的河螺也恢复了。


最后我转而一想,要是我们当地也像柳州那样,把螺蛳养殖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那前景一定令人意想不到吧?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网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说集《市井偶拾》。

上一篇: 仙人球

下一篇: 六隆行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