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牵伴龙脉 魂系桥山

作者:高原晨钟 阅读:437 次更新:2023-06-29 举报

                     牵伴龙脉   魂系桥山【散文】

                                    文/王世杰


        龙脉张力劲千古,凝聚天下是桥山。每每想起或者与人们交流中谈及黄帝陵,心中总会汹涌出一份特殊的情感。那潺潺蠕动的沮水,那庄严肃穆的黄帝庙大殿,那全球龙的传人敬仰、崇拜和神往的桥山,那掩映在苍山翠柏之中黄帝陵园的画面,似乎就萦绕在眼前,一股溯根、溯源和对伟大先祖的感念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记得在幼小的时候,我就与哥哥曾数次到访过黄帝陵。那时因为年龄小,懂得的事情还少,只是心里无主地跟在大哥后面看看新鲜。随着不断地求学、览书和涉世阅历的增多,我对黄帝陵渐渐有了深一层的认识,便利用各种机会,曾先后多次去瞻仰,去祭奠,去膜拜。每一次的细心浏览和虔诚焚香,都会有一次新的感受,更会有一次对灵魂的碰撞、熏陶和洗礼。

        今年如诗般的初夏,去美丽的延安市黄陵县参加一个省上的有关会议,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我却怀着一种任何力量也压抑不住的渴望心理,利用午休时间,冒着三十多度的炎热天气,又一次登上了巍巍的桥山,奉上了我的一份蘸满深情的崇慕和尊重,表示了我对伟大先祖黄帝丰功伟绩厚重的万分敬意。

        如今偌大的黄帝陵景区,布局、规模、设施、环境的各个方面,已经比以前有了更高层次、质的的改观和变迁。远远望去,那恢弘嵯峨的建筑群,那润光升腾的气势,就让我受到了强烈地吸引和震撼,那种心海深处迫切的向往欲,愈发伸展和瞬间增强起来。

        首先,我来到宽阔的庙前区。约一万平方米入口广场的地面,是选用五千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而成,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广场的尽头,便是一座横跨于湖面上的桥梁,虽然是现代建筑,却缠绕着几分古香古色的幽韵。快速地通过了明净的桥面,我依着漂亮的石台阶拾级而上,很快走向气势宏伟的山门。只见那湛蓝的天空飘浮着几缕洁白柔软的云朵,庄严的山门正中上方,挂着巨大、黑底黄字的“轩辕庙”牌匾。门前两边高耸的石壁之上,有醒目的大字标语“地厚天高人文深远溯初祖,根深叶茂棠棣花开荣九州”赫然映入眼帘。再环顾四周,整个庙区被浩荡的绿色簇拥着,让我猛然滋生了一种感觉,好像误入了非凡的世外仙间。立步于此,使我一下子沉浸在了游览天下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和凝静的氛围之中,似乎感觉到了中华龙脉在脚下劲健跳动。

        缓缓步入黄帝庙大院,仅举步之隔,我对门里门外的感觉,俨然有着天壤之别,似乎这里的一切,突然被一种神奇神秘神圣的气氛所笼罩,那静谧、深沉、肃穆、古朴的格调和韵味,就是再怎么澎湃的心潮,在这样独特的意境里,也会瞬时变得素净、纯朴和平稳下来,并且清亮得就像可以折射碧月的湖水一般,脑空间一切红尘中的纷杂凡念,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仅存下来的,只有对黄帝无尽功德的感念和对黄帝生活年代无限的遐想。

        黄帝,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最有影响力、最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嫘祖是陕西省白水县人,能种桑养蚕;史官仓頡创造了文字,臣子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使我国远古文化的创造、创新和发展,达到了一个充满希望、大步跨越和令人可歌的进步程度。

        从轩辕庙大殿出来,我又一一观赏了碑廊下林立的前人墨刻,然后来到黄帝驭龙升天时留下脚印的巨石旁。注视着那清晰的印痕,我的思绪,好像不由自主地去追寻黄帝的影子,飞向了深邃的天际。

        步出山门,我欲往山顶去祭拜每次都让我动情的黄帝陵。为了对黄帝的深切尊重,我没有乘坐电瓶车,决定徒步而上,也能顺便畅呼掺有丝丝古香的空气,领略一番山上山下夺人的自然风光。

        这里整个的山山峁峁,到处是翠草,到处是娇花,到处是林海,蓊葱繁茂,绿色扑面,紫瑞盎然。除了千年古柏,显然经过人为的努力,比本就万木参天、花草如园的胜地,又增添了无数已经成林的新柏以及其它花木,呈现出一派翠绿欲滴、景致迷人的大美风情,渲染蔓延。

        在浓荫遮蔽的上山道路侧边,我先后遇见了刻着“民族同心林”、“龙腾友谊林”、“祭祖纪念林”等字样的巨石或水泥牌。这座林木丰茂的山脉,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圣山,牵引着无数华人的殷殷情感。据说桥山除新植柏树以外,有古柏超过六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就有三万余株,是神州大地上保存最为完善、庞大的古柏群。

        一路往上,虽使我汗流浃背,却没有丝毫的倦意。一边行走,一边环望,一边拍照,一边坠入了沉思。此刻,我在脑海中不住地幻想着黄帝生活时期的情景,那一定是一个民情纯朴、清雅和谐、生态环境胜过仙域的世界。虽然生活质量还不是那么完美,却是蘸满神秘色彩和人与人之间能素心相持的社会。

        走着走着,不觉来到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长形石碑前。因为时间太过紧迫,在此仅停留了片刻,便急步来到陵园的大门前。定神留意,满目是古老、挺秀、阔冠的翠柏,游客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却不闻任何的喧哗之声。走近陵墓,描彩的挑檐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的巨幅碑石。陵园区四周设置红墙围护,东南的侧面为棂星门,两边有仿制的汉代石阙,整座园区显得古朴典雅,那惟有在这里才能感应到的灵韵,让我隐约觉得已穿越了数千年的历史时空,迈入了一个仙雾弥漫的清灵世界,依稀听见了回荡在山谷古人相互呐喊的颤音。陵冢的前面,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此前面还有一座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据史相传,黄帝寿终时为118岁。有次在东巡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从天而降,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去安抚与他曾经一同生活过的万千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个个痛哭流涕,遗憾不已。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复回龙背,人们拽住他的衣襟,挚情挽留。黄龙带着黄帝去了天庭,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群民便将其葬于桥山之巅,并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黄帝陵的由来。另有一说,黄帝离世归天后,本来就是安葬在桥山。是真是伪,如今仍是未知之谜。

        偶听一位当地朋友向我介绍,陵园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着一种龙须草,说是当初由龙须所变,从而不断地生息繁衍,世代不绝。遍寻周围其他地方,却皆无其任何踪迹。这件事虽然赋予了传奇色彩,然而也是茫茫大自然中确实存在的罕稀现象。

        在山顶陵前正南方不远处,也就是陵墓围栏以外有一黄土筑就的高台,世人称之“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此台乃汉武帝痴心成仙,以祭祀黄帝所筑起的祈仙台,高20余米,壁立险峻。现已用块石垒砌,并构建了登台石阶、云板、护栏等盘旋而上。站立于台顶,眺望四面山川,河、湖、城池、路网一览无余,给人一丝举手摘星、云雾飘渺、抬步入穹的心理错觉。

        千百年来,当地流传的民谣有云:“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当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显然,黄帝陵为历代帝王、达官显贵、著名人士以及广众祭祀的重要场所。历史上千古流芳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都到此拜谒和题诗作赋,发出过“樊萝来绝顶,瞻拜意何胜”的感叹。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前往三川驿(今延安市富县吉子现乡三川驿村)途经黄帝陵曾写有“少陵月夜祭黄陵,双手空空无祭品”的诗句,虽几分凄婉,却让后世品味不绝,浮想联翩。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因沮河水由西向东呈U形绕山盘流,立于山上俯视,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河水穿山底而过,故此名曰桥山,陵也因山而得名。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清人顾祖禹在其所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还因清代毕沅更于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桥陵之称愈为四海闻名。1942年,当时的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陵声名远播、威名显赫的无比崇高地位,加之为了与关中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有所区别,遂改中部县的桥陵为黄帝陵。后来中部县也因黄帝陵而易名为黄陵县至今。

         素有天下第一陵称号的黄帝陵,在公元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从200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都要在这里举行国家公祭大典,届时有中央、省、市领导以及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出席,中央电视台和陕西卫视届时进行现场直播,使黄帝陵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2006年,黄帝陵的祭祀活动,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样一来,黄帝陵在所有华夏子民的心目中,更加拥有了至高至上至尊的地位。

        在黄帝陵前,我有幸遇见了一位旅居美国的老年华人,双膝跪地,泪流满面。从他的诉说中,我大概听明白了其中的内容。他的父亲是原国民党军官,解放前经台湾去了美国,在离世前的弥留之际,再三嘱咐他一定要返回祖国,代替老父前往黄帝陵,给祖先上香叩头,并要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去奔走和呼吁,不能让祖国的疆土,永远被人为地分裂下去。听了那番充满深情的话语,使我也深受感动和热泪盈眶。在场的许多人都为之感动,称赞老先生能够丟弃前嫌、深明大义,无愧为黄帝的子孙。我不由得也在心里寻思,黄帝陵就像一座无形的大磁场,吸引着无数的港、澳、台同袍和全球的华人、华侨汇聚而来,在这里化解了许多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恩恩怨怨,解开了心中因为过去种种情形下结成的疙瘩,使操着各种方言、乡音的人们,在这里真正意识到了自己是炎黄子孙中的一分子,整个具有华裔血统的黄种人,都是一脉相承;黄帝陵就像一座亿万人心目中的桥梁,在这里填平了“沟壑”,熔化了分歧,抚平了心灵的“创伤”,使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心心相印和对“血肉相连”的认同,从此在走向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大道上,人人担当,走得更远,走向辉煌!

        在陵园区的拜谒结束以后,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微步下山,沿途又顺便参观了谓之黄帝陵守护神的天鼋神慧石雕像,走访了“中华姓氏祠堂”、黄帝赐福邮局(延安1号店)及多家古玩、工艺品商店。

        了却了拜祭黄帝陵的想往,心里又一次增添了几分满足和宽慰,然后默默离开。然而,在离去很久的时间里,总觉得我的心魂,仍然留在了黄帝陵,在那庙宇和陵园区,在那沮水岸畔,在那丛林中的大道小径上,在那浩瀚的古柏群间徜徉和飘荡。

        这一次上山的简短经历,再度使我的心灵世界,得到了洗涮和陶冶,使我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掀起了脑海里的反复思索,进而从内心深处发出由衷地感慨,我们的泱泱华夏,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名古国之列,黄帝的赫赫殊勋,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在值得骄傲的今天,我们国家成为令全球瞩目的世界强国,成为影响力斐然的巨人,先祖黄帝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为他的后辈们有所作为,感到万分的欣慰和自豪。  

                                            2017年夏初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西安市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洛滨文学》总编。曾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文学》《诗刊》《农民日报》《延河》《山花》《陕西日报》《延安日报》等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随笔、评论等千余篇并多次获奖。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