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家乡的八渡笋

作者:班祖恒 阅读:439 次更新:2023-06-23 举报

 (散文)

                          家乡的八渡笋

                                班祖恒


我的家乡八渡瑶族乡盛产八渡笋,它是田林县最有名的土特产。


八渡笋属于麻竹的一种,因产于我的家乡田林县八渡瑶族乡而得名。八渡笋不仅香甜脆嫩无渣、美味可口、营养丰富,而且富含糖类、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具有减肥、降压、降低胆固醇,增进食欲等功效,是天然的绿色食品,早在清朝就被列为十大贡品之一。令人振奋的是,田林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八渡笋当作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大力实施八渡笋基地建设,鼓励群众建立八渡笋种植合作社,由过去的零星种植发展为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八渡笋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三十多万亩,并引进山弘公司(台湾)等八渡笋加工龙头企业,年产鲜笋一百三十万吨以上,总产值超亿元,产品更是飘洋过海,远销日本、台湾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因此,八渡笋获得了更多的声誉:二○○九年田林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认定为“中国八渡笋之乡”,二○一○年八渡笋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保护”。


既然,八渡笋是清朝的贡品,令人疑惑的是,几百年前,八渡地处那么偏僻,交通那么不便,是谁把八渡笋引上京城、引上朝廷呢?这是很多人尤其是田林和八渡人都想知道的。


有人猜测,八渡笋之所以成为清朝贡品,当然与近代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有关。他,就是岑毓英。


岑毓英,字彦卿,是西林县那劳乡(现已设镇)那劳村人,先后受任云南宜良知县、路南知州、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抚、都察院右都御使、贵州巡抚、福建巡抚、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等职。现在的田林县八渡瑶族乡当时与那劳镇同属西林县治,八渡、那劳两地相距不过几十公里,均位于驮娘江沿岸。在清代的同治、光绪年间,岑毓英活跃于我国东南、西南地区,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官至一品顶戴花翎。


最近,我有幸参加田林县文联组织的“深入驮娘江流域两岸人民生活,寻访驮娘江流域两岸历史文化”主题采风创作活动,得以参观了西林县那劳镇“一门三总督”的宫保府,看了岑毓英等人物的介绍得知,因为岑毓英的崛起引得当时的驮娘江畔涌现了一批岑春煊、岑毓宝、覃修纲等这样的“花翎人物”,他们掌管了中国东南、西南地区的军政事务。因此,不少人特别是当地人认为,只有岑毓英这样深得慈禧太后和朝廷器重的人物,才能走进北京紫禁城,才有机会将本地产的八渡笋引进朝廷。笔者对此也深信不疑。


不久前,我和一位研究历史的朋友谈起了这件事,他对我说: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八渡笋早在明代就已进入朝廷了。后来,他还把《镇安府志》有关内容作为依据摘录给了我。《镇安府志》是这样记载的:明代万历初年,有广西朝贡官员向朝廷进贡八渡笋;清朝嘉庆年间,八渡笋已是清王朝的宫廷菜谱。


那么,既然不是岑毓英最先把八渡笋引上朝廷,又是谁早在明朝就把八渡笋引上朝廷?又是谁促使八渡笋成为清朝固定的贡品呢?我想,也许得益于当时水路通畅,商贸往来频繁,使八渡笋销往广西各地乃及广东等地而声名远扬,从而促使外地甚至是外省籍的官员“借花献佛”,把八渡笋当作珍品奉献给朝廷吧?


对于驮娘江及其当时沿岸的商贸情况,《西林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当时的驮娘江水量很大,沿江圩镇均有货船通航,上百吨的大船可以溯江而上,直抵剥隘、八渡,往上游江面虽然逐渐窄小,但小船亦可在江上自由来往,沿江圩镇成了各种货物商品的集散地,码头船只如梭,岸上商贾云集。清康熙年代,有广东商人溯江而上,来到沿岸的田林县八渡、定安(当时均属西林县治)和西林县那劳、普合、八达、土黄等地经商,把食盐、布匹、棉纱、火油、火柴、烟丝等商品运进来,又把这些地方的农副土特产品运出去。


虽然,八渡笋最初远销何地,是何方人氏最先把八渡笋进贡朝廷不得而知,无法考证,至今仍是个“谜”。但八渡笋原产地在八渡,且早已名声在外,在我国已饮誉数百年,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我引以为豪的。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网刊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说集《市井偶拾》。

上一篇: 聪明的喜鹊妈妈

下一篇: 回忆驻村的日子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