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久违的“能含”糍粑

作者:班祖恒 阅读:318 次更新:2023-06-22 举报

 〔散文〕

                       久违的“能含”糍粑

                                班祖恒


上周末,弟媳送来一大坨糯米团,说是她的母亲托人从老家带来的,并交待妻说,这坨糯米团是她母亲用糯米粉和舂烂的嫩“能含”用水和好,随时可以煎成糍粑。这坨“能含”糯米团看上去渗着淡淡的绿色。


弟媳的父母,经常托人从乡下把自产的新鲜蔬菜、瓜果和其他食物带给在县城工作的他们兄妹俩,我也因此沾光——每次两老都不忘捎带一份给我。老人对我们这些晚辈的深情厚爱,真是没齿难忘。


这次弟媳母亲送给的这种“能含”糯米团,可以说是我久违了的。


用糯米粉和舂烂的嫩“能含”和成的糯米团做成的糍粑,我们桂西田林县壮族群众叫“能含”糍粑,是当地壮族群众过“了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小的时候我就经常吃到母亲做的这种糍粑。


所谓“了节”,也叫“了月节”,在田林县各个乡镇的叫法不尽相同,有叫“销正月”的,有叫“香含”的,也有叫“年末节”的,不一而足。尽管叫法不同,但这个节日都是在同一天——每年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其意都是宣告春节的结束。


“能含”是当地壮族土语,学名叫清明菜。每到正月,田里到处长出成片成片灰白叶子、嫩黄小花的“能含”,沐浴冬日阳光的“能含”非常鲜嫩。“了节”前一两天,妇女们便到田里采来“能含”,“了节”那天洗净后用石臼舂成烂泥,然后与糯米粉、水和在一起,形成糯米团。做糍粑的时候,在菜锅里倒入茶油,待茶油烧热后,每次把一团拳头大的糯米团放到锅里,慢火煎压,煎熟后形成一张薄薄的圆饼,出锅后放到茶盆里摊平,撒上食糖,再把糯米粑卷叠成四四方方的“能含”糍粑,吃的时候用刀切成小段,是当地壮族群众别有风味的副食品。


桂西田林县的壮族群众,传统节日非常多,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每个节日都做不同的美食。在我的印象中,除了“能含”糍粑,还有五色糯米饭、“艾旱”糍粑、“狗屁藤”糍粑等等,这些食品竟然都与植物有关。


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壮族群众都会用密蒙花(或黄姜)与嫩枫树叶、红蓝茅(红蓝草)、苏木等植物,一起染制成黑、红、黄、紫、白镶嵌的五色糯饭,成为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独具特色的食品,上坟扫墓时少不了摆上五色糯饭祭奠祖先,表示对亲人的怀念。


“艾旱”糍粑是用艾叶和糯米制成的,是壮族群众传统节日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的代表性食品。春夏之交,芳草萋萋,此时艾叶长得十分茂盛,壮族群众于是就近采集俗称“艾旱”的艾叶,舂成泥与糯米粉混合,加糖煎成卷叠式“艾旱”糍粑。


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盛传古时候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怒而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民众为纪念他的爱国精神,每年的这一天都包三角粽投入江中,表示对他的祭奠。这本是中原汉族的习俗,但传到桂西壮族地区后,融入壮族的习俗,形成独特的韵味。这天,田林壮族群众除了做众所周知的三角粽,还做“狗屁藤”糍粑呢。


“狗屁藤”是田林县壮族群众的俗称,因其有狗屁臭味而得名。“狗屁藤”又叫黄根藤、臭屁藤、白鸡屎藤等。所谓“狗屁藤”糍粑,顾名思义就是用“狗屁藤”一起制做的。一般做法是用石臼把鲜嫩的“狗屁藤”舂成烂泥,取其汁与糯米粉、食糖和在一起,然后煎成卷叠式的糍粑。“狗屁藤”糍粑与臭豆腐一样,“狗屁藤”闻起来是臭的,但吃起“狗屁藤”糍粑却是香的,还别有一番风味。


其实,只要我们在“百度”搜索一下,就不难看出上面所说的具有壮民族特色的食品,所用的每一种植物,都是一种中药材,或可治病,或可保健。可见,壮族的祖先对中医很早就有研究,并谙熟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些食品不仅是美食,而且还具有很好的养生作用呢。

作者简介:班祖恒,男,壮族,广西田林人,广西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今日作家》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百叶草》、传记《弯弯的路》、小说集《市井偶拾》。

上一篇:

下一篇: 阿猴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