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真心读书的人最富有

作者:段奇清 阅读:2315 次更新:2023-06-21 举报

真心读书的人最富有

段奇清

南宋时期福建莆田郑樵(11031162)因真心向学,酷爱读书,曾受到朱熹的敬佩与赞赏。

绍兴十八年(1148年),18岁的朱熹中进士后,授闽南泉州的同安县主簿。赴任时,途经闽中的莆田。当他来到一座山时,只见山峰顶处,展现一片小盆地,三间草堂隐在树林间。朱熹知道草堂的主人定是一位潜心读书做学问的人,或者说是一位圣者。他顿时忘了旅途劳顿,两步并作一步地走了过去。

草堂里的人是郑樵,一见来了已初显名气的理学家,郑樵赶忙起身迎接。午餐的时候,他恭恭敬敬地端来粥,一盘生姜和食盐,说:“真对不起,山野间没有好招待的。”朱熹说:“这盐不是海里才有的吗?姜不是山里才有的吗?尽山尽海,礼至重矣!”听罢,郑樵对朱熹油然更生敬意。

饭后,两人促膝而谈,越谈兴致越浓,一谈就是三天三夜。朱熹告辞离开后,他的书童有些不高兴:“今天离开时,他送都不送一程。”朱熹说:“他送到草堂门口,就已尽礼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做学问的人,每一点时间都很宝贵啊。

正说着,前面草丛里突然一声,一只五色雉鸟从头顶飞过。两人不由得回过头,却见郑樵站在远处的草堂门口前,还是原先送客的姿态,手里拿着一本书读着。朱熹笑着对书童说:“你看,他还在门口站着,送客不忘读书,真是个贤人啊。”接着,朱熹又大大夸赞了郑樵一番:“仁者爱人,礼义者敬人。郑樵待客饭菜不从俗,素雅恬淡,让人无拘无束;不因客人造访而打乱自己的生活,痴迷于读书,足见其诚。”在刚才离开时,比郑樵27岁的朱熹还写了一副对联云礽会梧竹,山斗盛文章。表达他对郑樵的崇敬与赞赏。

郑樵总是手不释卷,珍惜点滴时间。一次,他听说城外延寿桥头有一个“万卷楼”,藏书颇为丰富。主人姓方,极喜有志之士登门借阅图书,不过方家有一个规定:书不能带离郑樵便足足带了三天的食,步行来到方家乍到他便吩咐书童把书搬到延寿桥头

原来,为了在三天内能读完楼中的全部藏书,他要让风帮他翻书。只见他把一本本书排在桥板上,阵阵吹来,书本一页一页被掀开。就这样一页又一页,一本又一本,不到天工夫,郑樵便把“万卷楼”中的万卷书全都读完了。

读书有如清风翻书一般快,他且能过目成诵。在朱熹那次造访时,曾取出一部手稿,向郑樵请教。恰有清风吹来,把手稿一页一页掀开,郑樵就站立着在书前,似乎被风儿吹醉了一般。不大一会儿,他就和朱熹谈论开这部手稿,背诵其中的句子举例,意见极是中肯。这令朱熹更为佩服。

真心想读书,什么时间都可以读书,也有书可读。在郑樵十六岁时,他的父亲从太学回家,不幸在途中的苏州去世,郑樵冒着酷暑徒步赶往苏州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归葬于莆田越王峰,他则在父亲墓侧筑草庐守孝读书不倦

父亲故去后,他们家更为贫困,买不起书,便背上行囊,四处向藏书人家借比如在方家的“万卷楼”读书,他还到莆田的林家、吴家等诸多藏书家里借阅大量图书

借阅图书多了,郑樵对此颇有心得,他总结出“求书八法”一是即类以求向专业人士求得专业书籍,如乐律之书向太常乐工找;二是旁类以求向旁门、小众类人士求取非主流专业书籍,如素履子、玄真子、尹子、鬻子一类性命道德之书,求之道士;三是因地以求从作者的所在的郡县等地方求取;四是因家以求直接向著书人的家人或后人求取;五是求之公:如礼仪之书,祠祀之书,断狱之书,官制之书,版图之书,可向官府衙门求取;六是求之私向藏书家求取;七是因人向那些曾在著书人所在地做过官的人或学者求取;八是因代以求求书时,还要兼顾时代的远近,以提高求书效率。这些经验,非真心读书人是不可能道得出的。

正由于贫穷,买不起书,“八方”求取,却比那些买得起书的人还要“富有”,他几乎读遍当时公私所有藏书。因为贫穷,没有多的食物可烹食,如招待朱熹的菜肴只有盐与姜,生活简朴,读书时间也就更多。在精神上他更是富有,郑樵淡泊名利,不参加科考,几次婉拒别人推荐做官,一心读书著书。虽59岁就去世,却著有2000多万字。如800多万字的通志》,涉及诸多知识学科领域,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三通”。被近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赞誉为:史家中,朱子前一点,最伟大的是郑樵。

世上没有穷的读书人,真心读书,天下的书皆能为我所读;著书立说,也就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清贵气象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