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库 >> 散文   

由跟随洋“父亲节”引出的思考

作者:高原晨钟 阅读:410 次更新:2023-06-10 举报

            由跟随洋“父亲节”引出的思考〔随笔〕

                                  文/王世杰


        本来这篇拙稿准备在六月第三个星期天那个从美国泊来的所谓的“父亲节”期间发布。然而左思右想,还是尽早一点发出,好有足够时间让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后有所斟酌与思索,看是否能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头顶上的太阳一样金光灿烂,中国天空上的月亮一样圆?

                                                    ——题记

        

        这个从洋人那里舶来的“父亲节”,与我们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肩挨着肩相继而来。作为中国人,此时本应沉浸在纪念伟大政治家、诗人屈原的氛围之中,却似乎有点被那个不怎么也根本不正统的洋“父亲节”所淡化。如今网络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量、速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就连有的印刷厂把没有被法律承认的所谓的“父亲节”印在了日历上。每年六月第三个星期天到来之前,只要打开网络和点开微信,关于“父亲节”的信息铺天盖地,充斥着眼球。由不得我想发问,究竟有多少人对“父亲节”的来源、出处有所了解,恐怕许多人都是两眼一抹黑和是在盲目地跟风吧?

        人,是笔画最简单的汉字之一。也许当初仓颉造字时,是考虑人类由男人和女人两个性别组成,便把撑天支地的那一撇一捺组合成为了“人”字。就是这极其简单的两个笔画,其中包涵了太多太多甚或永远也解释不完、琢磨不尽的含意。

        当然,世间因为有了男人和女人,就必然有了父亲和母亲,也就有了子孙万代的传宗和繁衍。作为父亲的男人,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扮演了不可磨灭的角色。在一个家庭,在一个团体,在一个国家,男人在各种社会事务中,包括顶门立户、繁重劳作、治理国家、应付战争,都在付出他们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凡此种种,作为富有感思之心的后辈们,非常也一直有追逐“父亲节”的想望,以感恩父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六月第三个星期天的“父亲节”,本是美国人的节日。世界上首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于地球另一方背对着我们的美国,由住在华盛顿州斯波坎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倡导。她的母亲在生育六个孩子时,因难产而死;她的父亲威廉斯马特曾参加过南北战争,他于妻子去世后,独自在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下农场,承担起抚养、教育六个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在孩子中排行老二,亦是家中唯一的女孩。作为女性,她的细心特质,使她更能体会到父亲的长期辛劳。斯马特白天工作,利用晚上回家耐心照料家务和孩子们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艰辛付出,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就在子女们盼望能让父亲好好安享晚年幸福之际,他却因长期和过度劳累于1909年辞世,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悲痛和遗憾。

        在斯马特谢世的当年,多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之后,非常想念父亲,深知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汗水、爱抚和辛劳,并不亚于任何一位母亲。她的想法得到了牧师的赞许,也得到了各教会组织的积极支持,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也就是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市长、州长公开表示赞同,但把节期改在了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这一天。于是在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球第一次父亲节的庆祝活动。

        在父亲节这天,人们采纳了多德夫人的建议,佩戴红色玫瑰向健在的父亲表示爱戴,佩戴白玫瑰表示对亡父的悼念。1924年美国总统柯立芝表示支持设立全国性父亲节,1966年约翰逊签署总统公告,宣布当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为美国的父亲节,1972年尼克松总统签署正式文件,从此将节日被法定化,并成为美国永久性的纪念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世界上有些国家慢慢地跟随了这个节日,中国有些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如是效法,近几年尤甚。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崇洋媚外思想在主导。我们中国在推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决策之后,由于西方思想、文化不择手段地不断渗透,致使有一部分人以为西方什么都是好的先进的,以去美国旅游、留学而觉得了不起,以购买和使用苹果手机为富有身价,就连人家的节日都要一味心思乃至拼命地去模仿和追随,有的网站上充斥着外国人的图片,有的网络、微信平台就喜欢使用外国人面目的插图,有的人为了会讲几句英语而津津乐道,说得不好听一点,西方人扔的垃圾他们都要奉为宝贝,西方人放个屁他们都以为是香喷喷的,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并不比别人矮几分的中国人,完全丧失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完全不要了自己应有的脸面、人格与尊严!

        说来,我们中国也曾有过自己的父亲节,绝非从异域舶来的节日。它的起源,要追溯到民国时期的1945年8月8日,上海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受到了市民们的积极响应。那是在血与火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各界名流人士联名,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立“爸爸”谐音的8月8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并在节日这一天人们佩戴鲜花,以表达对活着父亲的敬重和逝去父亲的思念。上海《申报》也于8月6日刊发了有颜惠庆、袁希濂、陈青士、梅兰芳、史致富、严独鹤、费穆、陆干臣、富文寿、张一渠等10位知名人士署名的《八八父亲节缘起》的倡议文章。当时日寇虽然败局已定,但尚未投降,上海仍在其控制之下,文章里更是暗中喻示“怀念祖国”之意。

        然而,1945年民间发起的那次“父亲节”活动,影响范围较小和不够分量。到了1946年5月,上海名流潘公展、李石曾、宋汉章、王晓籁、杜月笙、吴稚晖、李登辉(原复旦大学校长)、钱永铭等数十名热心人,又一次联名向当时的国民政府请求以每年的8月8日作为“父亲节”,其理由是“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果的忠勇精神,实是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十分伟大。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这个请求获得了国民政府批准,每年的8月8日遂成为全国性质的法定父亲节。在这一天,父亲健在者,子女们佩以红花,父亲逝世者,子女们要佩戴白花以作敬意和纪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也许是当时由于国家积弱成疾,百废待兴,人们都一心一意扑在了国家建设和发展上,哪有心思去过什么父亲节。改革开放后,祖国面貌迅速得到改变,经济建设一日千里,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国人思谋过“父亲节”的愿望与时俱生。在祖国大陆尚未设定“父亲节”的情况下,不知于何时,人们稀里糊涂把美国的节日拈来使用,且愈演愈烈。我实在想说,莫要总认为什么都是外国的好,我们头顶上的太阳一样金光灿烂,我们大地对面的月亮一样皎洁璀璨。与其说跟随洋人节日,倒不如使用8月8日这个父亲节,尽管是当年国民政府确定设立的,但毕竟是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无论过去有多么大的隔阂,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日子不会太远,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而终究会实现。

        如果我们觉得8月8日的父亲节是出自旧中国的节日,那么不去刻意过这个节日也罢。只要我们坚持和光大华夏几千年的文明传统,只要我们心中有对父亲的那一份情感,一样能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行动去感恩长辈,去孝敬健在的父亲,去纪念仙逝的父亲,用父亲的伟大,用父亲的无私,用父亲的担当,来启迪、鞭策、教育自己和晚辈们,让敬父之风,拂过每个人的心灵,让真爱每时每刻都萦绕在父亲身边,让老人愉悦地感到享受天伦的温暖。

        一个节日,一份思索。倘若父亲健在,过一次节日,就是一次亲情的聚拢和升华;要是父亲已故,过一次节日,便是一次缅怀父亲恩德和对自己曾经有过的不孝忏悔的过程。我们应该思考,对父母的敬爱应该养成每个人的自觉和本能,要时时想到在母亲含辛茹苦之时,父亲也在用他的双手托着一重天,用双肩担着一座山,用胸怀随时为儿女抵挡着风寒。人们更应该去认真反省,当准备为父亲买什么样的节日或生日礼物之时,究竟有没有想过,我们真的打内心热爱父亲吗?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洛滨文学》总编;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文学》《诗刊》《农民日报》《人民邮电报》《中国农机安全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延河》《山花》《延安日报》《人民网》《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丝路金融文学网》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随笔、评论等千余篇并多次获奖,大量文字因被转载见于全国著名和各大网站。




                                     

上一篇: 端午临近忆屈原

下一篇: 北陵的古松

标签

暂无标签

朗诵

添加朗读音频链接后,文章标题后可显示播放按钮。

评论[0条]

更多>
内容 作者 时间
  • 注:评论长度最大为100个字符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