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主张
看李镇西老师98年的教育主张,我真的佩服的五体投地。我90年参加工作,李老师经历的那年代我基本都经过,可是我基本没有什么思维。对教育的思考基本就是要么狂热,要么就是愤青。
李老师的庄严和神圣让他有了生命的底色,真诚的责任心变成事业心,至今未褪色!我也有这样的底色,只不过变成光是近十年的事,迟到的春天毕竟也是春天。还有经历了漫长的冬天更让人特别珍惜。
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对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长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这些话真好!可是我当年感觉更多的不是从学生心灵角度考虑的,而是从我的角度考虑的。不听话,骂,谁不听话骂谁,再不行,就打,那时心理想的就是小树不修不成材,三天不打,就要上房揭挖。那时候,家长也支持,说的话就是老师,你管你放心的管,不听话就打。现在想起来,我考虑到了自己,管住孩子就能出成绩,家长考虑到了自己,孩子好好学就能成材,但我们都没有真正考虑到孩子,孩子当时只是满足我们虚荣心的一个工具。
我当时只是一个平凡朴素的教师,没有人教我理论思考,所作所为就是学生时代教给我的知识还有家庭社会教给我的人生道理。今天看李镇西老师那个时候考虑的东西:这个时代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否则不管有多少知识,也不算新时代需要的人才。特别害怕和惭愧,这就是大地和太阳的差距,中间隔着好多个光年呢。但只要底色不差,虽然慢,但总会慢慢的赶上来,2014年的时候,我也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分享如下:
把人的因素高举在教育的旗帜上:
为什么要课改革?是改那些不适应教育的东西,而不是为了课改而课改。学生是动态的,课堂也是动态的。《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说理概括性非常强,隐含的意思很多,如果不帮助学生做一些与生活结合的理解,学生很难从课文达到日常生活,也就是说很难从课文中吸取最有价值的独特营养。精讲点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人人皆有”“此谓丧失了本心”三个观点,使学生能懂得文本中那些枯燥的说理句子的真正意思。从而引出第三个目标“人为义而生,人为义可死。”的实质以及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启发老师。
我是一个上了六年初中才考了一个定向师范的“差生”,进入师范后四年又没有正儿八经的学习过。四年间就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每天在操场上奔跑,因为那时候喜欢体育,在校体育队每天训练参加比赛,二是大量的看小说,自己也不知道看了多少,但没有做过什么笔记之类。以现在的眼光看当初:像我这样子的人不用说当个老师,就是当个一般老师也是误人子弟。但事实上我今天坐在这儿,完全说明了人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有取义之心。
我的专科、本科都是体育,属于后期函授,中学高级职称也是体育。我是从2009年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的,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的变化,带体育越来越感觉到吃力。于是我决定改带语文。从2010年在第一次山西师大参加国培开始,我对人生的意义重新进行了思考和规划,我开始利用假期自费外出参加高层次的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学习中,至今没有车,也没有房,不打麻将,不打扑克。那是因为我懂得天下的好事很多,但不可能都是咱的,关键是想好你要要什么。
当初所做的两件事长跑锻炼了我的意志耐性,让我懂得了坚持,吃苦;看小说让我学会了表达,写作。当时看来最“不误正业”的两件事反而成了成就我人生和事业的奠基石。从我自身的经历来得出了我的教育主张:教育应该把人的因素高举在教育的旗帜上,只要人的思想是努力取义的,那么结果最终也必然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上一篇: 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
评论[0条]
更多>